巧用音频资源,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018-12-14言惠林
言惠林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现代语文教学,能科学巧妙地利用优秀的课文朗读录音、音乐等音频资源作为辅助,一定能大大提高朗读的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审美修养大有裨益。
【关键词】朗读训练 课文录音 课程整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每个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笔者在平时听课、教学中,常常感觉现在的语文课堂为了赶进度,要成绩,往往不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泛泛而读,目的不明;②简单而读,指导不实;③作秀而读,缺乏真情。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呢?方法有很多,其中,教师亲自范读引领必不可少。而作为现代语文教学,能科学巧妙地利用优秀的课文朗读录音、音乐等音频资源作为辅助,也一定能大大提高朗读的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审美修养也是大有裨益。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在朗读教学中,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成的课文朗读录音来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十分明显。原因有三:其一,这些与教材配套的录音,往往都是专业人员录制,其普通话水平、朗读技巧、感情处理等肯定超过绝大多数教师;其二,这些课文朗读,往往辅以动人的配乐,更加打动学生,能把他们快速带入课文情境中;其三,这些朗读录音可以与多媒体课件很好地整合,用起来十分方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准备好相关录音资料,自己先认真听一听,学习一下,这样指导学生朗就读能够得心应手。
此外,我们平时要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把这些课文朗读录音分门别类整理搜集起来,为以后的教学带来便利,还有那些适合朗读的背景音乐,也要实时保存留以备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优秀的课文朗读录音、背景音乐,就是我们指导学生朗读的利器之一。
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朗读是把书面上写的无声语言(文章、文学作品)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作为小学生而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一定有那么深刻、透彻,而通过朗读音频资源的有效应用,能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丰富学习的方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音频素材指导学生朗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善用录音,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们提高朗读水平,首先要让他们热爱朗读,只有发自内心地想去读书,才能情之所发,读出真感受,而创设有效情境,是培养他们这种“爱”的捷径之一。苏教版小语课文,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非常适合朗读。有描写祖国山川美景的,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有赞颂人物品质的,如《菩萨兵》《大作家的小老师》……有蕴含深刻哲理的,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伊索寓言》……还有讲述历史故事的《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等,这一篇篇美文,用情读来,细细品之,定能受益终身。
语文课文一经朗读,更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们就可以利用课文朗读录音把学生引入相应的情境中。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在教师简介了课文的背景和作者后,播放了课文的录音朗读:随着浑厚的男中音读出“黄河的主人”课题时,大家就感受到一种力量;接着背景音乐渐起,大家仿佛已置身于奔腾的黄河边,随着朗读的不断推进,音乐时而急促、时而高昂;最后读到“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音乐慢慢淡去,黄河的主人形象仿佛还留在我们眼前,十秒钟左右,班上没有任何声音。这种朗读和音乐的和谐统一,是把大家快速带入情境的最有效方法。学生只有感受到了文字的冲击力,才能去模仿朗读、练习朗读的兴趣,直至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个性。
2.巧用录音,感悟词句,加强朗读训练
我们朗读的每一篇课文中的每个字、词、句,不仅涉及普通话的声、韵、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声音样式等规范问题,还有文字后面的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的深层东西。这么丰富的内容,如果仅靠教师的说教,就会陷入“重讲(教师讲)轻读(朗读)”“重写轻说”的境地。因此,在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上,还是要以读为主,加强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此时,利用课文录音来化解难题就简单多了。如苏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课文《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二泉映月》这篇内涵深刻、语句优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入情入境。如学生读到“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作为小学生,开始不一定能读出其中的感情韵味,教师可利用录音,学到此处,反复聆听、学习、模仿。伴随着动情的朗读、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读著读着,学生渐渐沉浸其中,然后再去说说对“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理解,自己再学着补充省略号的内容,然后再进行配乐朗读,课堂上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常用录音,潜移默化,提高人文素养
利用课文录音来指导学生朗读,应常态化,教师不能怕麻烦,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不仅有高深的文学素养,还要有很强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科学地结合起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作为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辅助,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水平会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也渐渐增强。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唐代大诗人虞世南的诗《蝉》中有一句话:“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笔者非常喜欢这句,也可以引用到我们教的学生身上,只有他们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自己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自己的语感,学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让自己处于一定的高度,也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诚然,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朝夕能成之事,一方面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百倍的耐心和心血,另一方面还要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策略。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们愿读、爱读、善读,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高惠.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朗读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