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学生50米跑“抬腿不充分”现象分析与纠正措施研究
2018-12-14
(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 310024)
一、四年级学生“50米跑成绩不理想”现象分析
2011版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出了四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与教学大纲相比,前者是以目标寻找教材,后者是以教材确定目标,因目标定位的差异,造成了教材选择的差异。[1]
新课标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形式,它因学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而教学大纲是以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存在,因为教学目标而制约了教材,反之,教材也让目标定位相对固定。
2011版新课标对水平二(三至四年级)“跑”运动技能的要求是让学生在直线跑时能做出正确的跑步姿势和动作,以动作的“熟练程度”去评价学生是否掌握该动作。因此直线跑正确的跑步姿势与动作要点是跑的自然、协调、摆腿蹬地有力,身体平稳,跑直线。
但笔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能按照动作要求做的学生还不是很多,离笔者预期有一定距离。其中大多数学生不是故意行为,而是一种“跑姿的变异”。本文旨在分析四年级学生50米跑步成绩不理想现象背后隐藏的“故事”。[2]
[情景一]跑步时重心偏移
四(1)班正在操场上进行50米快速跑练习。正当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响彻操场时,一个小女生在跑了10几米后突然失去身体的重心,绊倒在跑道上。顿时,哭声、吵声、叽叽咋咋声混成一团,小女生眼泪汪汪地望着自己的体育老师。老师随即从终点线侧端跑到小女生身边,仔细地看了她的情况,膝盖的皮磨破了…
[情景二]跑步时重心过低
王同学是四年级(2)班的一名学生,他跑起步来总不迈不开腿,虽然全身肌肉十分的用力,但是50米的跑步成绩总是不理想。而且,跑着跑着,快接近重点的时候,笔者发现,他的身体重心已经不知不觉的降低了许多......
[原因分析]
两个片断中,小女生、王同学其实都是因他们在直线跑时“抬腿高度不够充分”导致跑的过程中重心不断降低而造成的。小女生的抬腿高度有问题,导致重心降低,两腿打绊;王同学由于自控力弱,身体重心降低,最终50米成绩不理想。两种现象都跟腿部的“蹬、摆动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如下思考:[3]
[笔者归纳]
笔者前期对参加达标的学生50米成绩进行整理,利用某日下午的一堂体育课,着重观察学生们的跑步姿势。
开始上课后,依旧是常规的慢跑热身以及准备操时间,笔者驻足在操场中央,注视着慢跑的学生们,不难看出学生们的动作千奇百怪,但是笔者却发现了一个隐性的问题——抬腿不充分。这个问题在慢跑过程中相对较难体现出来,但是当环境进行转换,如果进入到50米冲刺跑的过程当中,便将抬腿不充分的这个坏毛病体现得淋漓尽致。影响着学生的步幅的大小,是提升跑步成绩的关键所在。
二、四年级学生50米跑“抬腿不充分”调查统计分析
1. 学生“抬腿不充分”调查情况统计
笔者将所教班级四(1-2)班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对体育课中的50米跑成绩不理想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目测统计,以图表形式呈,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被试者中大部分同学的问题是抬腿的高度不够,导致跑步过程中,肢体僵硬,跑步成绩不理想,易摔跤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当中,除了成绩不理想之外,另外的两种现象,则及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对小学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笔者就抬腿不充分的现象,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2. 水平二学生“抬腿不充分”原因分析
在跑步过程当中,抬腿高度是直接关系步幅大小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抬腿高度提高了,步幅则变大,跑步前进的速度就会有所提升,相反,如果抬腿高度低,身体重心下压,则步幅变小,跑步前进速度减慢。具体细节经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跑步过成当中,学生的抬腿高度,将直接影响到其跑步的步幅,身体的重心,整体的高度等等因素。笔者认为,所谓抬腿高度就是大腿前群肌表皮与身体前腹部之间的夹角关系,抬腿高度不充分,则夹角大于90°,反之,则小于90°。所以不难看出,学生抬腿高度的改善,将是改善跑步成绩的一项重要的举措,成为提高50米跑成绩胜败的关键。综上所述,笔者将错误动作进行归纳,如下,将逐一对其进行纠错及改正。[4]
三、四年级学生50米跑“抬腿不充分”纠正措施
通过“情景片断”的深度解析,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学生50米跑时,抬腿不充分是可以预防和纠正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否能安全、有效的开展,需要师生共同协力。针对50米跑抬腿不充分的不同原因,我们以“解读教材”为基点,以“了解学生”为起点,提出了相应的纠正措施。[5]
1. “跑步时重心偏移”的跑姿纠正
为了避免小女生看因抬腿高度不足,而摔跤的情景再次出现。笔者针对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纠正。
[案例再现]跑步时重心偏移
四年级(1)班正在操场上进行50米快速跑练习。正当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响彻操场时,一个小女生在跑了10几米后突然失去身体的重心,绊倒在跑道上。顿时,哭声、吵声、叽叽咋咋声混成一团,小女生眼泪汪汪地望着自己的体育老师。老师随即从终点线侧端跑到小女生身边,仔细地看了她的情况,膝盖的皮磨破了……
(1)原地下压腿辅助练习
首先笔者认为,小学生身心的发育不够成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没有教好的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所以笔者将介入手段由浅至深,利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将问题学生集中,在原地利用橡皮条的帮助,做如图所示的纠错练习——原地的下压腿辅助练习。
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的大腿肌肉群十分的紧张,跑起来完全失去肌肉弹性,选择橡皮条练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生们增强小肌肉群的弹性。另外,此项练习,通过橡皮条向上的拉力,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大腿抬高,学生将自己腿部下压,与橡皮条“对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形成了高抬腿的动作,使学生在练习下压腿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抬高了大腿的高度,将大腿与身体之间夹角缩小。
(2)原地收腹抬腿辅助练习
此项练习所起到的效果,与之前的“原地下压腿辅助练习”如出一辙。但是有所改进的是,之前的练习只是单一的上下压腿,而此项练习,将身体重心降低并且前移,达到充分的向前性。在此状态下,练习抬腿动作,能够更好的模拟跑步过程当中向前冲的环境,是从静态到动态的一个过渡环节。
有些学生的大腿肌肉群十分的紧张,跑起来完全失去肌肉弹性,选择橡皮条练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生们在与橡皮条的拉力做对抗的过程中,增强小肌肉群的弹性。
2. “跑步时重心过低”的跑姿纠正
为了让王同学在跑步过程当中,避免再次出现“重心降低”的情况,为防止造成体育课堂当中出现伤害事故,笔者针对“跑步重心”的提高做了如下纠正。
[案例再现]跑步时重心过低
王同学是四年级(2)班的一名学生,他跑起步来总不迈不开腿,虽然全身肌肉十分的用力,但是50米的跑步成绩总是不理想。而且,跑着跑着,快接近重点的时候,笔者发现,他的身体重心已经不知不觉的降低了许多……
(1)原地垫步高抬腿辅助练习
此时,再次做原地高抬腿辅助练习,笔者发现学生抬腿高度相较之前相比,明显有所改善,身体和大腿之间的夹角能够有明显的缩小。此时,将原地高抬腿的辅助练习反复的进行练习,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与之前一味的做高抬腿练习相比较,效果较显著。
此项练习,舍去了所有的辅助器材,改变成为徒手的原地动态练习。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向运动中的抬腿靠拢,模拟运动状态下抬腿的习惯性,刺激被试者的大脑皮层,使动作形成习惯,纠正传统高抬腿练习中学生漫不经心的习惯,使高抬腿练习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做到腿抬高,重心前移等动作要领。
(2)原地抬腿向前跨步辅助练习
此项练习,舍去了橡皮条的辅助,改变成为栏架辅助。主要目的是为了有一个表示物,使学生的脚底越过栏架,达到抬腿的极限高度,使身体和大腿的夹角进一步的缩小。是从静态到动态过程当中重要的过渡环节,使学生习惯练习过程当中“送髋”的动作要领。
此项练习,充分的模仿了跑步过程当中向前迈腿的动作,借助栏架,将学生的抬腿、迈腿高度抬高,达到身体与大腿之间夹角的绝对缩小,是从静态到动态练习当中,重要的过渡环节,使学生习惯练习过程当中“送髋”的动作要领。
四、纠正“抬腿高度不充分”后的实际效果
1. “抬腿高度不充分”的问题生人数明显减少
经过一学期体育课堂实践探索,体育教研组对四年级“抬腿高度不充分”次数进行统计,2017学年第二学期比2017学年第一学期发生此类问题的次数明显减少。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校小学部对四年级学生“抬腿高度”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教学中尽最大努力作了相应的纠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小学部体育教学在扎实推进。
2. “抬腿高度不充分”的学生通过积极认真地练习得到纠正
[情景再现]
图1 四年级两学期“抬腿高度不充分”次数统计图
图2
四(2)班王同学,上学期由于抬腿致使身体重心降低,跌跌撞撞冲过终点的画面还浮现在眼前,但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地纠正后,王同学跑步时的抬腿动作明显有所好转,姿势标准了许多。此些变化来自于王同学积极的纠正和体育老师悉心的指导。
王同学在平时和课外活动课时间,主动找老师要求纠正错误动作。从原地静态练习→原地动态练习→行进间练习→抬腿高度改善。每一个动作都做的很认真。在50米直线跑考核中达到“优秀”。
其实,很多学生的50米考核成绩都是能得到提高的,关键看学生自己“要不要”和体育老师的责任心和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使命。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扎扎实实地写好每次课的教案,上好每一节课。
正如华师大张洪潭先生说:“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作为教育者不仅要重视本学科更要引以为荣。”
3. 四(1)班50米跑成绩纠错前后对比
经过四(1)班全体同学的不懈努力,现在班级50米跑的通过率已达81.2%。特别是原来成绩较差的同学,在学习、巩固了正确跑姿和动作的基础上,通过了考核,提升了班级的平均通过率。见图2
五、成绩取得背后的反思
笔者认为:跑类教材的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层次由简到繁”的原则,以发现学生抬腿高度不充分的问题为切入口,以“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为顺序,主要突出了“解决问题”板块中,由浅至深的解决问题的实践策略,同时,笔者在“实施及做法”板块中加入了“动作形成”的分析,如此,不仅加深了被纠正者对正确动作的印象,更让被纠正者了解到正确动作的“形成”→“巩固”→“熟练”,即动作的“粗略掌握”→“改进、提高”→“运用自如”这三个阶段是如何演变以及如何转化的。
笔者将动作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纠错的介入,由简单到复杂,利用反复练习法,使被纠正者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最终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体育课当中。
在往后的体育课堂当中,为了加深可行性,笔者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抬腿高度较标准,一组则问题较大。第一组学生根据安排,直接开始进行第三阶段的行进间的动态练习,将纠错过程简化,能够更好的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第二组问题较大的学生则按照“原地静态练习”→“原地动态练习”→“行进间练习”如此的顺序进行为期较长的纠错改正,效果如图所示,基本多数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正确的抬腿动作,少部分学生身体与大腿的夹角则能够接近90°,相较之前相比,已有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