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农机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思考

2018-12-14柳立新

江苏农机化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机化机械化农机

柳立新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进入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各领域对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广大农民对农机装备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急需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会修理的农机技能人才。

1 现阶段农机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素质的农机技能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农机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的重要发展阶段,大批新型、大型、复合型多功能农业机械不断投入使用,农机具保有量大幅增加,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器换人”已成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怎么种好地”难题的必然选择。与机具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相比,农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则相对滞后。相当多的新购机农民缺乏系统的技能培训,缺乏基本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知识。保障和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关键在于提升农机技能人才水平。因此,加强高素质农机技能人才培养,为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撑,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1.2 “十三五”农机化发展需要农机技能人才支撑

“十三五”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从江苏省来看,到2020年农业机械化水平将稳定在85%左右。全省粮食(水稻、三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机播水平达到80%,机收水平超过95%,水稻机械种植水平达到85%。从淮安市来看,淮安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农机大市,农机装备的动力、数量和综合机械化水平都排在全省前列。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5%,继续保持苏北第一。2018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该市农机化工作总体目标为:农机装备总动力稳定在650万kW,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其中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6%,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58%。农机化发展水平越高,对农机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淮安市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阶段,也是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要求,加快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实现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要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机技能人才队伍,使之成为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者,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成为促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1.3 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农机高技能人才队伍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带来了新变化,增添了新动能。坚持科技引领、依靠科技创新是促进农机化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提质效的的关键。《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将现代农机装备列入10大重点支持领域,江苏省农机化全面、全程高质量发展和“机器换人”、绿色环保农机装备工程建设的推进,必然会吸引更多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迎来农机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推动农机制造业快速发展,增加国产农机产品有效供给,实现传统农机装备升级换代。《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强调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的根本在人,质量保障的根基在人,绿色发展的内涵在人,结构优化的基础也在人。要把《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培养一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农机技能人才队伍。

2 农机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从人才队伍现状与农机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农机技能人才培养面临三大问题:

2.1 农民知识需求存在差异,培训难度大

一方面,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接受能力较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一些农民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对学习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与其在技术学习上浪费时间,不如在地里干点农活。

2.2 培养载体单一,不方便农民参加

目前,农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就是市、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这些培养载体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区,镇、村一级基本上是空白,而绝大部分农民都集中在镇、村,农民想参加学习,就必须等镇、村集中办班。如果到城区参加学习,不仅增加负担,还耽误农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2.3 培养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

目前,基层普及式农机人才的培养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农机培训的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有些培训机构对农民的培养方法一成不变,针对性不强,不能因材施教,且农机教学多为理论讲解,实践课程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不能把技术原理简要直观地传授给农民,培训效果不理想。

3 农机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思考

农机技能人才培养的阵地在农村,作用在农业,成效的检验在农民。它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农机技能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特点,培养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农民素质,更重要的是促进农民增收,为农业生产服务。衡量标准则是能不能增加效益,能不能增加农民收入,能不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机装备总量的大幅增长,催生了大批高端农机新产品,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机技能人才。在农机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途径,做到农机技能人才培养“四个精准”。

3.1 精准组织培养对象

(1)农村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们主要来自传统农民,逐步适应了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了解了农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能力,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其自身也渴望掌握和使用新型农业机械。

(2)被吸引到农村从事农机作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素质,视野开阔,立志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来打造富有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希望提升农机技能水平。

(3)由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组成的农业返乡创业者。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受国家惠农政策的吸引,愿意在现代农业上投资创业兴业, 渴望得到农机技术培训。

(4)留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村劳动力。他们愿意子承父业投身于农业生产,希望成为农机技能人才,改变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新时代的职业农民。

3.2 精准掌握培养需求

(1)要准确把握学员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教学专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避免搞形式、走过场、空对空。要按照“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考虑培养对象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特点,按需施教,分工种、分层次开展农机技能人才培养,避免“一张处方治百病”。

(2)围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农机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导向,以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在设置培训课程时,要紧扣学员关注的新农机、新机具以及他们自身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思考谋划;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围绕问题的提出为学员提供分析问题的逻辑和学理框架,帮助学员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人才培训效果。实践是职业农民成长的最好课堂。要进一步加大实践培训的份量,邀请生产厂家技术人员随机辅导,现场答疑。增加学习观摩环节,组织学员到企业去学习、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精准选择培养模式

(1)将农机人才培养与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相结合。积极宣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民和维修人员为对象,以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维修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民机手培训工作,保证购机农民能“买得起、用得好、出效益”,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将农机人才培养与农机具推广、基层农机人员培训相结合。近年来,大量复合型、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机械投入使用,对农机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潮流,与农机推广结合起来,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为农民增收服务。

(3)将农机人才培养与实施农机获证奖补政策相结合。依托实施农机获证奖补政策,深入推进农机获证奖补工作与农机监理、推广、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扎实开展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鉴定,努力提升农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推动全市农机化全面、全程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4)将农机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设相结合。以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重点开展农机修理工、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

(5)将农机人才培养与农机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以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县级初赛、市级竞赛活动,激发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的热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3.4 精准遴选培养形式

(1)人才培养载体。除市、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外,可以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开展实地培训;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养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探索尝试成立培养农村农机人才的经纪公司,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化。

(2)人才培养方法。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采用三式(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三重(重需要、重实践、重技能 )、三动(动脑、动口、动手)的培训方法来培养农机技能人才。

(3)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培养专业及培养对象,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农闲时间开展集中培训,组织学员到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农忙时开展分散培训,主动下沉工作重心,深入基层,将培训班办到合作社、田头、大棚及库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形成“村村是课堂、时时能培训、身边有教员”的工作氛围。这样,既不耽误农活,又能提高广大农机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技能人才培养效果。

猜你喜欢

农机化机械化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不一样的农机展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