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红军的正规建设

2018-12-14

军事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集军事红军

正规化建设,是军队全面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保证军队性质、提高军队战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毛泽东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伟大统帅,对于红军的正规建设有很多的指导和论述,有力提高了红军的正规化水平和战斗力。

一、重视发挥正规红军的作用

恩格斯曾说:“任何一支新由平民组成的军队,假如它得不到比较强大的正规军的巨大精神资源的陶冶和物质资源的支持——主要是正规军的基本要素即组织的陶冶和支持,就永远也不会有战斗力。”*《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19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毛泽东领导创立了人民战争思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他并不排斥正规军,从领导创建红军的第一天起,他就高度重视发挥正规军的作用。与主要由正规军参加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不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主要以平浏的农民和工人组成。在筹划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就意识到仅有农军是不够的,必须“以革命军一团作中坚”*《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4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起义才能成功。起义前夕,毛泽东在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来制造这个暴动,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有一两团兵力,这个暴动就可起来,否则终归于失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7页。在起义过程中,毛泽东将由卢德铭领导的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这一正规武装作为中坚和依托,成功发动了起义。起义中,警卫团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并成为日后红军发展的骨干。

起义失败后,毛泽东领导起义军转向井冈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如何打退敌人、保存和发展自己,成为毛泽东思考的紧迫问题。对此,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思想,阐述了正规红军在夺取政权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14页。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由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的红28团和由警卫团改编的红31团,充分发挥了正规红军服从命令、战斗力强的优势。武装割据单靠正规红军当然不行,还需要大力发展群众武装。毛泽东强调,“正规军队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15页。,要求正规红军在不影响战斗力的前提下,给群众武装以人员和武器的帮助,不断提高其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同时,采取了一条由群众武装升级改编为正规红军、使之逐步走向正规的道路,为正规红军提供源源不断的补充。在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注重发挥正规红军在人民战争中的骨干作用,红军逐渐走上了“铁的正规的革命武装队伍的道路”*《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339页。。

二、编制红军法规,以此来管理军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肃清旧军队的消极影响,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改造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军队,毛泽东十分注重红军法规建设,以此推动红军的正规建设。

早在“三湾改编”中,他就创立了人民军队必须遵循的一些规章。在转战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根据部队在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规定了“三大纪律”,后又提出了“六项注意”,对人民军队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指出:“编制红军法规,明白地规定红军的任务,军事工作系统和政治工作系统的关系,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士兵会的权能及其和军事政治机关的关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89页。据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毛泽东领导下制订的和以他名义颁发的各种军事法规条令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在政治工作法规方面主要有《红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等;编制体制法规方面主要有《中国抗日红军编制表》等;军事行政管理法规方面主要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纪律暂行条令》《红军奖惩条例》《红军暂行内务条令(草案)》等;军事刑事法规方面主要有《红军惩罪条例》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加强军事立法工作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从实际出发制订军事法规。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批驳了“照着反动的中国政府或反动的中国军事学校出版的那些军事条令去做”的思想,认为“这些条令仅仅是一般战争的规律,并且全是抄了外国的,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照抄来用,丝毫也不变更其形式和内容,就一定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毛泽东也批驳了照搬苏军条令的思想,认为“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抄了来用,不允许任何的变更,也同样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他强调指出,必须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691~692页。。毛泽东注意在红军法规中确立和坚持党对红军绝对领导的原则,突出纪律建设这个重点,照顾红军缺粮少弹的现实,体现了一切从红军实际出发的立法原则。

二是注意到了立法程序问题。在法理学上,实质合法之外还有程序合法的概念,一个行为既不能违背实体法规范的合法要件,也不能违反程序法规范的合法要件,只有两者都合法了,才是真正的合法。对于立法也是这样,也要讲求立法的程序问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难以保证军事立法健全、严密的程序机制,但毛泽东认为无论是制订发布新法规,还是修改废止旧法规,都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形式。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对废止肉刑的法律程序进行了规定:“1.修改红军惩罚条例;2.由最高军政机关会衔发布废止肉刑的通令,并颁布新的红军惩罚条例;3.通令发布后,一方面由军政机关召集官长会议,详细说明废止肉刑的理由,使全体官长拥护这个通令的重大改革,良好地努力地在部队中执行起来;一方面由士兵会召集士兵代表会议,除拥护这个改革以后要自觉地遵守纪律外,并要森严群众的纪律制裁,以达到肉刑废止后的良好的收获。”*《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118~119页。在军事法规的发布上,毛泽东强调:“凡有全军意义的事项,如发布政纲等,军事政治两机关会衔发布。”*《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122页。这两个事例都说明,毛泽东是注意到立法的程序问题的。

毛泽东重视军事法制,但更强调严明自觉的纪律。他从来没有把纪律看成是单纯的纪律问题,而认为“军纪问题是红军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75页。,红军能不能争取人心、在人民群众中扎根立足,纪律是一个关键。毛泽东十分注意培养官兵的自觉纪律性。他认为,革命战士是最讲道理的人,只要把理说清楚,他们就会自觉地遵守法规纪律。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将纪律教育规定为士兵政治训练的基本内容,他总是在给红军官兵的教育授课中灌输纪律意识,强化他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三、注重从制度上建军

“凡兵,制必先定”。注意在基本制度上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是毛泽东领导红军正规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

毛泽东领导建设军事制度,首要的是建立党领导红军和政治工作的各项制度。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到达三湾镇时,部队不满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十分混乱。毛泽东领导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将党支部设立于连一级,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认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28、30页。。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把党领导军队以及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制度化,建立起系统的政治教育制度、宣传制度等,体现新型人民军队性质的制度体系初见雏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还在继承北伐军传统的基础上,领导红军建立起群众工作制度、优待俘虏瓦解敌军制度、士兵委员会制度等,确立起我军政治工作的制度基础。

有些制度是经过激烈争论之后才得以较好地确立的,如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毛泽东一贯坚持在军队内部实行有秩序、有领导的民主,并建立相应制度。但在红军建立之初,由于农民、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影响等原因,将自由散漫性带到了党内军内,产生了极端民主化的错误倾向。有的人要求实行由下而上的民主制,主张事无大小,先交下级讨论,再由上级决议。这些错误思想在1928年的“八月失败”中就初见端倪,到了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前后便演变成一场争论,给红军建设带来损失。毛泽东与这种极端民主化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系统而深刻地分析了极端民主化的思想根源及危害,强调“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89页。,红军内部正确的民主生活得到确立,民主制度走上正规。

在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制度的同时,毛泽东还注意破除旧有的不合理制度,比如肉刑制度。红军建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沿袭了旧军队的一些做法,出现了肉刑现象,一些官长顽固坚持打人做法,甚至说:“鸟是养出来的,兵是打出来的,不打不骂怎么成!”*何长工:《改造王佐部队》,见《星火燎原全集》,第1卷,235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毛泽东认为,肉刑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造成官兵间的悬隔,低落了士兵以至官长的情绪,逃跑的数目日多,军中充满了怨恨的空气,甚至发现自杀事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117页。,与人民军队的性质格格不入,要求坚决地废止肉刑,“努力于说服精神和自觉遵守纪律精神的提倡,去克服这个违反斗争任务的最恶劣的封建制度”*《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118页。。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四军内部的肉刑制度终被废除。

毛泽东也十分注意建立各种军事、后勤工作方面的制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初步建立起主力红军、地方部队、游击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并不断调整明确红军、地方武装的人员编制及武器配备,为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支撑;针对红军士兵缺少训练、作战全凭勇敢的问题,毛泽东领导颁布相关训令,建立训练制度,规范训练原则、内容、组织,开展正规训练;为克服极度困难的物质条件,毛泽东领导废除了旧军队式的薪饷制,消除官兵间待遇悬殊的问题,建立起事实上的供给制,等等。这些制度也许并不十分完善,但完全是从红军的实际出发,特色鲜明、富有成效,促进了红军的制度建设,提高了红军的正规化水平,也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

四、通过教育训练来提高正规性

1930年8月,毛泽东带领红一方面军向长沙推进。当时由于红军通讯器材比较匮乏,毛泽东在作战命令中特意写了注意事项,要求胜利后保管好缴获的敌军电台。然而却没有引起注意,缴获的电台被破坏了。毛泽东很惋惜,说:“这就是游击主义的破坏性,要制止战争中的破坏行为,非经过长期深入的教育不可。”*参见《郭化若回忆录》,32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事实上,毛泽东一直十分注重从教育训练上来提高红军的正规性。

井冈山时期,由于战斗频繁,伤亡又大,部队中补充进了很多游民分子,毛泽东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27页。。他给官兵上课,教育他们养成严格的纪律,克服流寇思想。由于农民、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局限性等原因,红军中产生了许多错误思想,影响了正规性,更凸显了加强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四军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对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进行了剖析,并一一指出了纠正方法,加强对官兵的教育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古田会议后,旧军队的一套带兵方法被打破了,但新的一套还没有马上建立起来,“特别是在管理教育方面,军阀主义的管教方法被反掉以后,一部分干部对部队的管理教育,表现了缩手缩脚,更多的人则感到不知应该从何处着手”*赖传珠:《古田会议前后》,见《赖传珠将军日记》,上册,19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邬总结了革命军队管理教育的7条基本经验,其中也包括“赏罚分明”等内容,彻底破除了旧的军阀式管教方法,为通过管理教育提高红军的正规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军组建初期,战士的训练很差,“普通的兵要训练半年一年才能打仗,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28页。。训练也不统一,正规化程度很低。当时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第2连排长的赖毅后来回忆说:“我们一、二连每天在一个操场上出操,但一连是北洋军阀式的操法,而我们二连则是黄埔军校式的操法,相互间瞧不起。”*赖毅:《初上井冈山》,见《星火燎原·未刊稿》,第1集,115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为改变这种现象,毛泽东在龙江书院创办了教导队,后在其基础上成立了随营学校,开始了红军初步的正规教育训练。1930年三四月间,毛泽东等连续领导颁发了《关于官兵考绩的训令》《征募和教育新兵问题的训令》《加强体力与提高射击技术的训令》,以法规条令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红军教育训练的原则、内容和组织等,提高了教育训练的正规性。在《关于官兵考绩的训令》中,规定了红军的教育系统、教育制度和考核机构,对兵卒、军士、干部和中级官佐的考绩内容也作了要求,决定“经常采用道尔顿测验制”,改变了过去教育训练中的无计划现象。在《征募和教育新兵问题的训令》中,对征募新兵的条件标准作了要求,规定“教育以集中为原则”,设立新兵大队或新兵排,“教育训练至相当时期及有相当程度”之后,再补充进入连队。在《加强体力与提高射击技术的训令》中,要求红军官兵“锻炼身体增进体力,熟习瞄准增进射击效能”,详细规定了红军军事训练的组织和内容,认为“这是增进红军战斗力的唯一要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143~151页。。这些训令的颁布,改变了红军教育训练过去的无序状况,初步建立起正规的教育训练制度,提高了红军的正规性。

五、不要不适时宜的正规化

红军系统进行正规建设的时期,也是“左”倾错误者逐渐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他们推行一整套过头的做法,给红军的正规建设蒙上了阴影。李立三“左”倾错误认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地方暴动进攻大城市,而实现它的最大障碍,“是过去‘游击’的观念”,要求“根本改变他过去的游击战术”*《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131、132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集中红军进攻大城市。王明“左”倾错误认为“过去的东西没有任何的正规性”*《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726页。,把红军正当的游击性当作所谓“游击主义”来反对。在作战指挥上,强令“固定的作战线和绝对的集中指挥”,导致战役、战斗指挥失去了灵活性;在作战样式上,反对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规’战”*《毛泽东选集》,第3卷,9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实行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在红军建设上,片面强调扩充正规红军,大量编并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一枝枪也集中到红军中去”,并“努力做到解除红军主力‘分散’筹款‘分散’做地方工作的任务”*《苏区中央局关于争取和完成江西及其邻近省区革命首先胜利的决议》,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249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在组织编制上,不是充实旧有的有经验的部队而是不断新建师团单位,“拿全无教育训练又无战斗经验的新兵师团单独作战”;各级机构上“不必要的笨重的与上重下轻的组织与装备”*《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462页。,而基层并不充实;在后方建设上,忽视战线的流动性和实际物质条件,过分强调红军由苏区统一供给,要求建立大后方;在军政训练上,将正确的战略战术称为“游击主义”加以反对,训练阵地战战术,并开始城市战、堡垒战的演习;在兵役制度上,无视根据地实际情况,强调由志愿兵役制向义务兵役制的转变,等等。这一切脱离了红军的实际,使红军的正规建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造成了严重后果。

毛泽东坚持用辩证的眼光来考察红军的正规建设,反对盲目照搬苏军正规化建设经验,主张结合红军的建军路线和任务,从实际出发,进行适时适度的正规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对红军的正规建设作了总结,集中阐述了他关于红军正规建设的思想。毛泽东指出,游击主义的缺点是“非正规性,就是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工作方法简单化等”,要求“到了红军的高级阶段,必须逐渐地自觉地去掉它们,使红军更集中些,更统一些,更有纪律些,工作更周密些,就是说使之更带正规性。”在作战指挥上,“也应逐渐地自觉地减少那些在高级阶段所不必要的游击性”,而如果“在这一方面拒绝前进,固执地停留于旧阶段,是不许可的,是有害的,是不利于大规模作战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75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同时,毛泽东又结合红军的实际情况说:“另一方面是运动战的方针,是现在还需要的战略和战役作战的游击性,是无法阻止的根据地的流动性,是根据地建设计划的灵活变更性,是在红军建设上的不要不适时宜的正规化”,而“在这一方面拒绝历史事实,反对保留有用的东西,贸然地脱离现阶段,盲目地跑向可望不可即的、在当前没有现实意义的所谓‘新阶段’,同样是不许可的,是有害的,是不利于当前作战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754页。。针对“左”倾错误的那些过火的正规建设举措,毛泽东认为,现在红军还处在战略防御阶段,数量和技术比敌人相差很多,工农政权还远不是完全的国家形态,领土也很小,这给红军作战带来的特点之一就是作战形式多为游击战、运动战,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的作战方向、作战线和领土,根据地建设也发生流动性,“从这个上面规定我们的方针,不是一般地反对游击主义,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红军的游击性。”*《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751页。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统治时期的错误的办法,另一方面也反对复活红军幼年时代的许多在现时不需要的非正规性。”“游击性在将来一定是可羞的和必须抛弃的东西,但在今天却是宝贵的和必须坚持的东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751、754页。

在领导红军正规建设中,毛泽东总是从红军的实际出发,不要求绝对的集中指挥,不打硬碰硬的“正规”战,不搞大后方和统一供给,不以过分削弱地方武装为代价片面扩充主力红军,不把红军任务缩小为仅打仗一项任务,而是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不断消除游击习气,最终实现正规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他领导红军正规建设的最大经验。

猜你喜欢

文集军事红军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汉城文集》简介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