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8-12-13马佳丽李想马子溪刘玉鹏
马佳丽 李想 马子溪 刘玉鹏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民族高校大一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从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民族高校大一新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 民族高校;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民族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高。因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及受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民族高校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高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同时,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在生活适应、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都比较迷茫,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了更好的疏导民族高校新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深入进行民族高校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民族高校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引起的自我评价过低的消极情绪,即自我否定,主要表现为思想消沉、情绪低落、意志消退。[1]民族高校大一新生大部分来西部、边疆、民族等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在生活水平、家庭条件、思想认识、言谈举止等多个方面与发达地区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集体中很快相形见绌,并因此产生事事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焦虑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2]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宁、心烦意乱、缺乏安全感等。民族高校大一新生进入学习、生活相对自主的大学后,没有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有了高中老师时刻的陪伴,他们需要独立地参与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陌生的生活环境、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不同性格与风俗习惯的同学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这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不适,焦虑情绪随之产生。
3、偏执
偏执是指个体对事物抱有某种极端的态度,病态的自我援引性优势观念或妄想。[3]主要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思想行为固执死板、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等。民族高校大一新生中,部分学生存在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个别学生产生了偏执的心理。
二、民族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首先,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东西部之间、南北部之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逐渐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也导致优胜劣汰竞争的加剧。这给民族高校大一新生中的“农二代”、“贫二代”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其次,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给民族高校大一新生带来了不适。从经济文化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及贫困地区,到较为发达的城市,从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亲人朋友陪伴的家乡,到一切都很陌生,什么事都靠自己的大学,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的变化难免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从而转变为心理问题。同时,高强度的应式教育模式使大部分中学重智育轻德育,更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巨大的学习压力,没有科学的疏导途径,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
首先,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家长承受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工作之余,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关注孩子的学业上,而鲜有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一味的要求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没有疏导孩子的压力,这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民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较大,部分同学需要靠国家与学校的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使个别学生在心理上将自己与他人划分开,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问题。再次,民族高校大一新生中部分学生来自多代、离异、单亲的家庭,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孤儿,同时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充满着冷淡、争吵、暴力、溺爱,特殊的家庭构成及家庭生活氛围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问题。
3、个人原因
首先,在学生性格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的学生较为内向,有的学生较为外向,在面对某些压力时,内向的学生往往选择独自承受,外向的学生往往会通过某些方式宣泄压力。其次,在学生学科类型方面,文科学生较为感性,容易触景生情,善于抒发表达;理科学生较为理性,容易压抑情感,善于理性思考。再次,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由于遗传、成长环境、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打击时,往往不能很好的应对、消化、疏导,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三、民族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机制建设
首先,建立定期检测与排查干预机制。要定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与学生互评,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进行有效的干预引导。其次,建立心理问题学生特殊关注机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的关注与帮扶,充分调动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与同学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正向引导作用,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再次,建立新生适应性教育机制。[4]通过新生入学认识教育、人生财产安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入党启蒙教育、感恩励志教育以及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素质拓展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等,有针对性的引导各民族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而有效缓解个别学生的心理压力。
2、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一定师生比例,科学配置心理健康教师,并对其进行有关民族方面的专题培训,使其更好的完成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加强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问题诊断技能培训,通过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发现学生异常表现,从而及早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对于存在心理压力的学生可予以及时的疏导干预。再次,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可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辅助身心健康教师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以分享谈话的形式进行初期干预,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及时上报老师、辅导员,防止问题扩大,造成学生心理的其他伤害。
3、平台建设
首先,重视心理咨询线上线下平台建设。高校应分别建立线上线下心理咨询平台,线下设立心理咨询室,线上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及时为学生解答心理问题,定期以班级、寝室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从而消除学生困惑与心理障碍。其次,建立学校与家长联合教育平台。通过家校互相了解、联合疏导,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再次,建立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平台。平台上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视频,可以进行压力宣泄的笑话、小游戏,通过多种途径疏导民族高校大一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斌,沈世强.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222-223.
[2] 商洛.增加自信 远离焦虑[J].中华养生保健,2016(06)13-14.
[3] 赵悦月.偏执倾向大学生初始沙盘特征分析[G].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4] 闫建亮.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规范化研究[G].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马佳丽(1998—)女,回族,宁夏银川人,本科在读,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
通讯作者:刘玉鹏(1991—)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