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理论引领中国新发展

2018-12-13李荣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李荣

【摘 要】 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讲话凸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展示了大众情怀;面对“中国问题”,制定“中国方案”;放眼顶层设计,尊重基层首创。这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关键词】 习总书记系列讲话;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中最坚实的支撑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指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社会实践。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娓娓道来、触及心灵,不断取得理论创新成果。

一、凸现人民立场,展示大众情怀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大众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新思想,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引领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1、注重使用“大众话语”

习总书记讲话善于使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如话家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递进性层次关系来表述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有可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反之,贫穷动乱的国家里,人民根本无法安居乐业,更无幸福可言,这种大众化的表述,易懂易记。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道理,世界上也没有一条道路适合任何国家发展,拉美经验和中国实践反复证明照抄照搬是注定要失败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是习总书记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与合理性的有力说明。穿在脚上的鞋子,是松是紧,是软是硬,舒服不舒服,只有穿鞋的人明白,别人看到的只是外观漂不漂亮,是表象而不是实质。用脚上的“鞋子”比喻国家的“道路”,既准确又形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便于群众接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祖国的明天也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每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这一道理习总书记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说理;他还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样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总要求,通俗而简明,要求党员干部遵守党纪国法、加强自身修养。

2、充分展示“人民立场”

习总书记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上。自2012年当选总书记至今,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意味着阖家团圆吃顿饺子、访亲拜友唠家长,而总书记这5年怎样“走亲戚”?他2013年来甘肃、2014赴内蒙、2015年去陕西、2016年赴江西。看望困难群众,成为总书记春节期间最主要的牵挂。他的讲话里“人民立场”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刚刚当选为总书记的十八届中央委员同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就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亮相,是总书记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表示要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勤勉工作。五年来,他信守承诺,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一切尊重人,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中国梦”作为理想追求,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正是这种时刻装着人民的赤子情怀,汇聚了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使中国大地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起来。十九大报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203次,直抵人心,引发共鸣,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二、面对“中国问题”,制定“中国方案”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理论创新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非常鲜明的、非常深刻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问题导向。

1、善于发现“中国问题”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品格。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完成的事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饱享改革红利。但同时,这种高增长必然带来诸多问题,如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腐败现象多发问题等等,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问题会越演越烈,矛盾也会被激化。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解决,核心就是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自觉的问题导向十分明显。

2、科学制定“中国方案”

看清了“中国问题”,就要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解决问题的方案清晰而管长远。中国究竟向何处去呢?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给出了响亮的答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定目标后,怎样去实现?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的革命、建设和4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核心问题,着力去解决问题,才能保证路线的正确。如今的中国,国内国外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问题推动着党必须制定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个新政策的基点是什么?習总书记讲的很清楚,中国人民富起来靠的是改革开放,强起来继续要靠改革开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安排和新发展理念,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子”登科,全面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字”铺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层级”用力,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放眼顶层设计,尊重基层首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习总书记面对中国的发展改革稳定问题,坚持了普遍联系的观点,既有顶层设计的刚性要求,又有来自基层的新鲜经验。

1、统筹谋划顶层设计

习总书记认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不能只局限于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经验”,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十九大把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为“新三步走”,即再过三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三年是决胜的三年、攻关的三年,一定要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化解重大风险这“三大攻坚战”,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202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转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从2020年到2050年,分两个阶段,各用十五年的时间,逐步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种安排把实现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结合起来,习总书记从战略尺度看问题,有长远的历史眼光,不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2、尊重吸纳基层首创

习总书记认为群众是力量的源泉,他非常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2018年,贵州的“三变”改革,继2017年之后,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贵州的“三变改革”,通过激活农村的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等要素,成功打造成公平共享创新型城市,方法和路径值得学习和推广,他要求贫困地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地方性经验被写入国家战略计划,是对基层首创的尊重,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把群众的获得和评价看成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

【作者简介】

李 荣,中共舟曲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