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2018-12-13高俊晗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学业与择业就业压力,他们的心理发展还未真正走向成熟。在多重压力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如何引导和帮扶他们,帮助他们告别迷茫、走向理性与成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字: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建议
所谓“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经济上的重担易传导至心理,长期的精神重负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积极探寻有效对策,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 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贫困生由于自己家庭平时的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都会刻意的克制自己,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2]。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人际关系冷漠。
(二)抑郁心理
沉重的经济负担迫使他们时刻将家庭考虑在前面。贫困大学生几乎都会为家庭而焦虑。经济上承压的同时也背负着精神上的重负,长此以往,易引发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敏感心理。
在日常交往中,部分贫困生的行为举止显得小心翼翼。他很用心地听对方说出的每一句话,并且会细心揣摩对方的言行背后的含义,尤其对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就可能刺痛他敏感的神经。
(四)自我封闭
贫困大学生限于经济情况和自身不自信往往会有意的回避一些班级集体活动或同学间的娱乐活动,显得孤独而不合群。他们不愿向同学和老师敞开心扉,缺乏勇气表达自我,遭遇困难不善于求助他人。
二 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原生家庭在子女成长中采取的养育方式、父母的文化素质对贫困生的心理影响是重大的。多数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贫困生,童年时期都受到了其父母的消极影响。
(二)学校因素
全社會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的同时也助长了校内的攀比之风,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让人触目惊心,这无疑给囊中羞涩且心智还未成熟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三)个人因素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有些贫困生过份地关注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能正视自己,认为自己“穷”是一种耻辱[3]。许多贫困生为贫困的出身而自卑,害怕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甚至怨恨自己父母和家庭。被贫困的枷锁束缚,丧失了远大理想和进取心。
三 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错误的贫困观念是引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部分贫困大学生错误的认为自身的贫困源自无能的父母与不公的命运[4]。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把暂时的贫困当作锻炼意志品质的宝贵财富,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舒缓压力的方法,培养健康心理。其次要重视自信教育,贫困生应摆脱贫困带给自己的压力与束缚,要认识到贫困是可以改变的,贫困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的思想。自己完全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前途,依靠自己的双手,运用所学知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进而逐步的摆脱贫困,由此树立自信心。
(二) 注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中心相关老师应定期与贫困学生谈心谈话,在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掌握着其心理动向,应当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作为重点,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的诊断、辅导与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工作,在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与解决。各高校应努力将贫困生心理咨询规范化、专业化。
(三)朋辈心理辅导
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5]。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帮助“小伙伴”解决较为简单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虽然没有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但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不及的效果。同学之间几句温暖的鼓励性的话语,往往就可以帮助其重获自信。
(四) 加强贫困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识,锻炼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贫困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并接受自我,建立自尊自信,奋发图强,才能收获幸福的明天。
(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防骗意识。
贫困大学生普遍来自于淳朴的农村,社会经验较少,安全防范意识欠缺,往往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尤其近年来由“校园贷”引发的悲剧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同时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定期开设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运用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相关知识,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保护好人身财产安全。
四 结语
经济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而心理上的贫困却会影响人的一生。在学校层面尤其应关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将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确保其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做一个心理健康,阳光自信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瑞,宋传颖.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5):190-192.
[2] 王文静,胡国杰,张敏.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 (3):2-2.
[3] 李 蓓.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103-104.
[4]王晶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4):3-3.
[5] 梁洁,王瑜浩医学高等院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校园心理,(05):37-39.
作者简介:
高俊晗(1990.08—),男,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