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2018-12-13韩学莹
韩学莹
摘要: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科学课程逐步取代自然课程,并由启蒙教育转变为基础教育,成为小学阶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并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及国家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认真思考、勤于探索,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不同的是,小学科学课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或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验探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是一门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有效结合起来的基础性自然学科。它的普及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科学素质的发展,对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如何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效率成为每一位科学教师面临且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发展对策。
一、充分全面的教学准备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门自然学科知识,并且教学中多以实验探究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前,需要教师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教材的仔细研读和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否则,教学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例如,《水结冰了》一节,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准备好所有的实验材料,包括冰块、水、食盐、烧杯、试管、温度计以及毛巾等,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的机会;其次,教师一定要进行预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检验实验效果,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在课堂中以引导为主,层层递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有所收获和进步。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做好课堂导入的兴趣激发工作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只有拥有足够的兴趣,在课堂上才能集中注意力,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对小学生来说,其实科学课是“诱惑十足”的。因为在科学课堂中,没有繁重的作业,没有严格的考试,而且可以进行许多有趣的实验。然而,在一些学校内,科学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視。一些教师认为科学是副科,对孩子的成绩提高也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在授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应付了事,使得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科学课堂变得充满乐趣,使孩子能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拥有更大的兴趣,建议教师首先应该做好科学课堂的兴趣激发工作。
例如,在《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节的教学时,一些同学可能会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所以在课上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比较刺耳的声音,让学生轻微感受一下耳朵的不适;或者让学生在使用耳塞的前提下去和同学进行语言交流,感受听力下降的对正常生活影响,让学生亲身体会听力对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积极参与课堂,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
1、重视实验教学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比其他传统学科更注重活动性和参与性,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发掘、理解和运用。其中,实验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做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1明确科学实验的目的
实验目的即实验探究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实验目也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我们要做什么,这是上好一堂科学实验课的基本前提,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现象。例如,在《磁铁有磁性》一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用磁铁去吸引各种材料,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磁铁只能吸引含铁的物质。如果学生不清楚这一点,即没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学生只会浮于实验的表面,“热闹”一番过后,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更谈不上有所收获了。因此,在实验课堂中,一定要事先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开展实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2 严格把关实验过程
首先,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局限性,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事先进行演示实验,比如《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节。在演示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做到准确规范、清晰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看得懂。
其次,教师还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保证学生能正确按照实验规则、完成实验步骤,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例如,有些学生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时,量筒没有放平或者读数时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水的液面保持水平,这些错误的操作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2、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的活动比较多,而且这些活动大多需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才能完成。因此,能否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首先,考虑到个别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要求教师在划分小组时做到学生的均衡分配,遵循组内互补互助的原则;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合作意识,要保证组内每一名同学都有事可做,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意识到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另外,教师在小组活动时要积极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勇敢参与,并且对合作结果及时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成就与乐趣。
3、合理运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接受并使用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开花了,结果了》一节中,果实的发育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因为我们无法用眼睛直接观察这一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果实的发育过程,使难以观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育环节中独立的一部分,始终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限于傳统的教育观念,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课程评价机制,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评价,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可以在期中和期末时设置一些有趣的小测验,通过绘画、实验操作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在日常课堂中也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比如,以口头或表扬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肯定和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科学既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加强科学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出发,再在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体现科学课堂的魅力。例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节中,通过实验学生很快可以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这节课到此结束,那么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就仅停留在书本层面,并且有可能很快遗忘。相反,如果在理论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联系一些生活中应用该知识点的实例,如喷壶、打气筒、轮胎等,相信教学效果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9).
[2]丁正吉.试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
[3] 魏洁琼.小学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分析[A].课堂经纬,2016.
[4]林妙静.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对策[A].基础教育,2016.
[5]高祀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