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解析
2018-12-13卢美华
卢美华
摘要:预习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预习形式单一、检查随意等问题。本文针对低年级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的问题与分析
1 预习存在的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表明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是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在语文预习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最后一项任务是大家别忘了预习明天要讲的新课”作为一名教师大家对这句话必定不会感到陌生。这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到底包含哪些信息,学生从这句话中间能得到什么信息。比如:预习的内容是什么;预习的方式是什么;预习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能捕捉到信息的学生,就会做相应的预习工作;而相反的,捕捉不到信息的学生,则不会采取行动。除此之外,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方式比较单一,不灵活。如:课文读的遍数、哪些词语需要查、哪些习题需要先预先准备。这些要求预先帮学生铺设好了学习的道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了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检查的时候,随意性很大,想起来就检查一下抄写情况,想不起来就作罢,至于读书,也不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读没读教师也不知道,这就使得预习这项任务流于一种形式。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就预习的内涵和预习的指导方法进行简要地分析。
2 何为预习
预习几乎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然而何为预习?就这一问题笔者曾进行过调查,反馈的信息也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对这一问题未曾进行过深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理解“预习”的内涵,才能更为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2.1 對受教育者来说
(1)预习是一种铺垫的过程。显然预习是学生了解新知识的前奏、是一种铺垫过程。对新知识有了相应的了解之后,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在课堂上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听讲,从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2)预习是一种探索的过程。预习是一种铺垫的过程,铺垫的过程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学生预习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需要自主尝试探索,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加以鉴别和分析;同时还需要自己去发现,去归纳,自己寻求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学习主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锻炼的过程。
2.2 对施教者来说
(1)预习是一种有效指导的过程。由于低年级儿童识字不多,语言能力不强,独立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无法一蹴而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对象,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有效地指导,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语文工作的重点。
(2)预习是一种预测的过程。对于施教者说,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它对学生起着指引的作用,也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起着连接课堂和学生的桥梁作用。因此,施教者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
(3)预习是一种“度”的把握。对于施教者来说,预习指导要注意“度”的把握,预习指导重在方法的指导,对内容的指导并不要求精益求精,毕竟指导是正课之前的行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一丝不苟。对于施教者来说,要注意“度”的把握。
了解了预习的内涵,针对以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对策,以保证预习的效果,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并提高教学的质量。
3 如何指导预习
3.1 培养预习习惯
学生预习就正如老师备课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老师曾做过实验,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不要求预习,另一部分要求预习,并作了预习方法的指导。几周后,两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有了明显的差距。认真预习准备课文内容的同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则较强,学习热情也较为高涨。由于课前认真预习了学习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比较来说没有预习的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弱。这一实验证明:预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高年级的学生应当预习,低年级的学生更应当如此。但是实行初期也要采取较强硬的措施,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前提下,为确保学生预习行为能长期高效地坚持下去,这样到了学期后段,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把预习行为内化成一种学习需要。
3.2 分阶段指导
预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步骤。年级预习可分为两个阶段:(1)汉语拼音教学阶段。在这个时期主要以口头预习和预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跟着录音练习拼读音节,记住新课中字母的形。(2)识字和课文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①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②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③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按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示一步一步预习。
除了以上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的预习方法――“教会学生利用课后提示法”。因为课后的练习、都是精心设计的,和课文内容联系十分密切,通过课后提示可以更有效地抓住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培养学习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二、三年级及高年级的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宣德.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的特点和要求[J].教法研究,2005(3).
[2]兰祖兴.引导学生预习促进自主发展[J].福建:福建论坛,2006(11).
[3]倪燕.小学语文预习的误区及矫治对策[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