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2018-12-13王海燕
王海燕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心肌梗死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各40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
关键词 心肌梗死;优质护理服务;围手术期
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和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导致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出现缺血的情况。该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还会危及其生命安全。治疗过程中综合患者的病情需要,积极落实和践行各项护理措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善和缓解病情发展,对提高手术疗效和提升生活质量意义显著。本文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单双号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64~82岁,平均(73.5±2.6)岁;其中侧壁梗死4例,下壁梗死15例,前壁梗死8例,后壁梗死13例。研究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65~83岁,平均(74.2±2.7)岁;其中侧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14例,前壁梗死10例,后壁梗死11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方法: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严格按照既定流程进行饮食、用药、生活指导,了解和掌握各项指标,并对护理举措进行落实。研究组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要点如下:①入院护理指导: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要协助其进行基础性检查,与其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病情和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给予患者帮助和关心,增进医患友好关系,提供精神和生活上的强大支持,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其配合意识和治疗依从性。②生命体征监测指导:心肌梗死病情复发多变,必须做好心电监护和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给主治医师并协助其进行救治,急性期叮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尽可能选择平卧位,协助其定时翻身,确保生命体征维持正常状态。③心理干预:由于本病是高龄患者的多发病,患者自身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抚慰,减轻其心理负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念。④強化社会支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对其进行科学适当的宣教指导,嘱其给予患者家庭理解和支持,使患者无后顾之忧,并真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提高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术后恢复。
观察指标:对两组围手术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统计学分析: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统计分析得到的所有数据,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对比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研究组为7.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具有发病急骤、进展速度快、预后差等特点,在老年人群中最易发病。本病的发病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长期疲劳过度、大量酗酒、情绪大幅度波动、精神压力过大等均会导致其发生。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本身就比较差,发病后容易出现各种性质较严重的并发症,从而对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直接性威胁。
优质护理作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为宗旨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可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休息环境,缓解其心理负担,促使其快速恢复健康。与常规护理相比,优质护理通过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护理服务,使整体护理效果得到了显著性提升,强化基础检查、生命体征监测,加强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可对患者情绪变化进行安抚,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优质护理服务也符合现代人文主义服务理念的基本要求,将其应用于心肌梗死护理工作中,具有显著性优势,不仅可有效改善和解决患者的心理障碍,还能提高其生理舒适度和治疗依从性,进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的目的。
本组研究发现,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值得临床采纳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