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荔楝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验案1则
2018-12-13胡勤策
胡勤策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脾胃气虚、胃络失养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以及固有腺体萎缩后腺窝增生或肠上皮化生而形成。文章报告1例自拟荔楝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
关键词 荔楝汤;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
病历资料
患者,男,52岁,1999年3月26日初诊。3年前始发胃病,1997年11月7日在宜兴市中医院检查胃镜示:慢性中度浅表性全胃炎、重度胃窦炎伴糜烂(胆汁反流性)。病理报告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1999年1月26日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检查胃镜示:①慢性活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全胃中度);②胆汁反流性食管炎,Hp阳性。病理报告示:黏膜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灶性肠化。曾服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西药,至苏州、上海等地服过中药百余剂,效果均不明显。后来我院求诊。
初诊:主要症状可见胃脘胀滞,空腹时出现胃痛,食后尤甚,得嗳则舒,不泛酸,稍有隐痛能耐喜按,胃纳差不知饥,夜寐尚可,大便1~2次/d,时干时溏,受凉后亦要泄泻,未查B超,既往无重大病史及手术史,左胸部偶有针刺样疼痛,形体消瘦,平时容易伤风感冒,冬天尤其怕冷,舌体胖,舌质紫暗,舌边齿印明显,黄腻苔满布舌面,隐见地图纹,脉细弦而稍速。证属脾胃气虚,中焦湿热痰瘀邪毒内蕴。拟清热燥湿,益气健脾,祛瘀散结。予养胃阴、益中气、昌中焦之化源,冀湿热瘀毒渐消,而脾胃气阴正气渐复。
处方:荔枝核10 g,川楝子10 g,苏梗10 g,制半夏12 g,炒白术10 g,木香6 g,佛手10 g,蒲公英25 g,炒白芍10 g,仙鹤草10 g,炒谷芽10 g,炒麦芽15 g,炒黄芩10 g,煅牡蛎15 g。上方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二诊:1999年4月2日,患者药后症稍减,食后胃脘部稍不适,脘腹鸣响,大便渐成形,仍或溏纳少,黄腻苔已浮。拟原方出入,原方加炒谷芽10 g,焦楂曲10 g,苍术10 g。30剂。
三诊:1999年5月2日,患者药后诸症减缓,胃纳改善,大便成形,黄腻苔渐化。拟宗原法,效不更方。
连续服药3个月,至1999年7月30日在宜兴市中医院复查胃镜示慢性中度浅表反流性胃炎。提示萎缩消失(与1997年11月7日相比较)、未见灶性肠化(与1999年1月26日相比较)。继服50剂中药,至2000年8月4日在宜兴市人民医院进行智能电子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Hp(-),病理检验报告示(胃窦黏膜)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提示1年前所查出的中度萎缩性胃炎及灶性肠化已治愈,仅胆汁反流未愈。目前主症以胃脘部胀滞为主,薄黄苔不腻,脉细弦。拟原方加强理气。原方加苏噜子6 g,代赭石15 g。再服3个月中药。加减:食前不知饥加炙鸡金10 g,炒谷芽10 g;经常嗳气作胀加苏噜子6 g,代赭石15 g;大便干结如栗加炒莱菔子10 g,象贝母10 g。嘱其每年复查胃镜。2000年8月4日宜兴市人民医院检查胃镜显示: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阴性。2001年8月3日宜兴市中医医院检查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跟踪随访至今近20年检查胃镜未见复发。2016年11月5日宜兴市和桥医院检查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2017年10月20日宜兴市人民医院检查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阴性。
讨论
患者经胃镜及病理切片多次复查证实,胃癌前期病变已治愈近20年,目前嗳气不知饥的症状时发时止,此乃顺气降逆之力不够,脾肾阳虚之体质未复,若欲进一步康复,务必“顺天避邪”“养性节食”“动而中节”“保精受气”、酒食有度、慎用药物,方能阴霾自散也。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在其基础上常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脾胃同居中焦,刚柔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共司受纳、腐熟、运化水谷之职。脾胃中气健旺,则水谷精微善消能运,周身得以充养。《脾胃论》也强调:“脾胃平则万物安,病则万化危。”“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故,脾胃一直被尊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然胃腑与外界相通,最易受戕。如《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因外邪侵袭(特别是Hp感染),胃膜受损等,诸多因素皆可伤及脾胃。久则脾胃虚弱,生化无权,气血俱虚,胃络失养,渐成胃体萎缩。病程迁延日久,反复不愈,则如叶天士明确提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
原方中荔枝核辛温功能行气散寒,川楝子苦寒有理气止痛之用,两者寒热并用,用温佐凉,用凉佐温,正合阴阳相须之道。木香、苏梗以理气化滞、行气宽中,取其有抑制胃肠平滑肌、降低胃肠紧张性、减缓胃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作用。佛手入肝胃两经,专司理气和胃止痛,有理气而不破气之功。半夏辛温,《本草经疏》谓其“本脾胃家药”,功在和胃降逆,化痰止呕。白术、白芍二者合用,白术苦温刚燥,味甘补脾,能助脾胃之健运以促生化之源。白芍酸寒柔润,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补妄行,为养肝柔肝之要药。一阴一阳,刚柔相济,取其柔肝安脾之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良好的抗炎杀菌作用,笔者用其苦寒、功能清热燥湿以治肠胃不利,《名医别录》云其:“疗痰热,胃中热,消谷,利小肠。”仙鹤草又名“脱力草”,功能健胃补虚,清热止血,《本草纲目拾遗》云其:“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膈。”有保护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节作用,两药配伍,清热泻胃之力增强,但不似芩、连有苦寒败胃之弊。谷、麦芽皆入脾、胃二经,配伍应用,和胃消导,苏醒脾胃,助其流通。蒲公英、牡蛎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诸药相辅相成,共奏健运脾胃、清理通降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