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8-12-13李妍
从社会的角度,如果出现大量某专业的博士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肯定是一种资源的错误配置与浪费
李妍
前段时间,博士生谭超送快递又一次成为网络热议话题。有人说这是高学历人才抢低学历者的饭碗,是资源的浪费。博士送快速,看起来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但是随着博士越来越多,没有足够多的“高端”工作岗位,博士可能也不得不到“低端”的就业领域屈就。
仔细看博士快递哥谭超的履历,就会发现他送快递的历史不是开始于读博士的时候,而是早在读硕士时就开始了。谭超2011年到本科时的母校烟台大学读研,同时在校园里租下一块快递收发点,送快递挣生活费。几年之后,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他的快递点从每天送十几件快递,到派单1000件以上,他也从单枪匹马送快递变成了手下管理好几个快递员的快递点老板。在他2016年考上延边大学世界史专业的博士生后,他仍然在烟台大学经营着这个快递点,正式成为引人注目的“博士快递哥”。从这段历史来看,送快递对于谭超来说就是一个勤工俭学的兼职工作,与美国大学生课余时间在餐厅打工赚生活费,没有什么区别。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博士应该从事研究等“高端”工作,而送快递只是初级的体力活,是“低端工作”,连老师都批评谭超“抢了别人的工作”。其实,这时候的谭超,已经是快递点的老板,他自己亲自送快递的时候应该不多了。退一步说,就算他这时候还是亲自去送快递,只要没有耽误学业,其余时间做什么,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何况在谭超看来,送快递只是一个副业而已,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博士毕业后,他还是希望到高校做一名老师教书育人。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博士等“高端人才”不能干“低端工作”的看法,可能也要发生改变了。几十年前,本科毕业就被认为是“高端人才”,但随着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现在本科生已经一抓一大把,不少本科生毕业后,甚至连之前认为的“低端工作”都找不到。
硕士、博士人数也迅速增长。最近8年来,中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都超过5万人,这8年来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已经超过过去30年博士人数的总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型岗位几近饱和,博士毕业工作也不好找了。在这样的形势下,“高端人才”向“低端”就业领域渗透,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不少见。举一个著名的例子。美国科学家普瑞泽博士毕业后曾经从水母中找到并克隆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为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几位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也曾经因为没有为自己的实验室申请到研究经费而不得不另谋生路,甚至一度靠给汽车销售商开摆渡巴士谋生,时薪8.5美元。直到2010年,普瑞泽才来到2008年诺奖获得者之一的实验室,重返科研工作。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博士找不到对口研究工作的情况就更多了。据尼日利亚媒体报道,2012年尼日利亚一家运输企业招聘100名大卡车司机,结果收到13000多份简历,其中包括6名博士,704名硕士,8400多学士。在YouTube上有博士毕业者开卡车的视频,也吸引了很多人观看。
在中国,高学历者应聘简单工作的例子也不少。2013年,大连甘井子区环卫系统组织的一场招聘会上,就有1个博士和1个硕士应聘环卫岗位。
博士毕业开卡车、做环卫工,从个人角度来说,都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他的教育投资是失败的,因为收益与成本不成比例,所以每个人读博之前都应该三思而行。从社会的角度,如果出现大量某专业的博士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肯定是一种资源的错误配置与浪费,这时候最应该反思的是教育系统,如果没有足够的岗位需求,是否有必要培养那么多博士?教育资源是否应该更多投入社会需要的专业与领域?这是博士热背后的冷思考。
(作者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