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谁将为你哭泣?
2018-12-13
政客承诺的美好总是要付出代价,国民终须为之埋单。高福利制度造成了“花别人钱”的假象,其实所有社会成本都将转为未来的账单——真正在“花别人钱”的只有爱丽舍宫而已
关不羽
马克龙2016年组党参选时,专门出版了宣传政见的著作,题为《革命》。2017年,他入主爱丽舍宫,可是保质期只有十八个月。巴黎街头上数万人涌动,“我是噪音、愤怒、骚动与爆裂”。一位大叔模样的“街头战士”面对镜头,目光迷茫、面色凝重,却只是反复嘀咕“要抵抗、要革命”。
没有政党背景、没有政治主张,也没有组织。唯有愤怒和不满,法兰西风格的躁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增加燃油税——折合人民币,区区每升五毛钱。
法国人是健忘的,不久之前他们还在为“为能源转型投入150亿欧元”的雄伟计划欢呼鼓掌。
第五共和国的政客一向慷慨,他们乐于满足国民的一切要求。
降低失业率?120亿欧元投入“失业人员和无学历青年的职业培训”。
安全问题的焦虑?增加警力和1.5万监狱床位。
强化国防安全?提高国防支出。
在欧盟舞台上和德国平起平坐?简单,开源节流600亿欧。
这张名单很长,乃至学生餐有机化的细节也不容错过。
马克龙的竞选政策就像圣诞节的礼物清单,于是他就成了槲寄生下的宠儿。虽然“夺宫”的道路颇为曲折,但是结果完全符合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规则:谁能描绘最美好的梦想,并且表现得最慷慨,谁就是政坛的赢家。
在这套潜规则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大餐如梦幻般美丽。所有美好的政治理念都会及时出现在法国人的选举菜单上,而且永远时髦、永远新鲜。而且一切都由政府埋单,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在花别人的钱,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福利主义要吗?从摇篮到坟墓”——上一打!
“一周工作35小时,少干不少拿”——听着就很美味,一大份!
“高累进税制,为您解决贫富不均”——必需的主菜,快上!
“欧盟缔造者,我们是龙头”——看着就很诱人,不能错过了!
“反对碳燃料要吗?新鲜出炉”——太时髦了,全要了……
欢乐的宴席持续了五十年,账单终于寄来了,第五共和国走进了ICU,床头的标签写着“多脏器衰竭”。
寅吃卯粮的高福利制度,政府高税收集中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到时髦但无用的事业中,逐步窒息了法国的经济。五十年毫无节制的挥霍有多么愉快,今天面临的困境就有多么深刻。
以失业率为例,从1970年代起,法国的高失业率已经成为问题。长达四十年的高失业率,绝非经济波动周期的“摩擦失业”可以解释。谁都知道高福利、高税收的状态下,人们的工作意愿下降是“失业瘟疫”的病根。但是,谁能改变?高福利满足了民众眼前的需求,高税收既是高福利的财政来源,又是“劫富济贫”的政治正确。
至于隐藏在“高福利社会”光鲜表面之下的“隐形失业”,更是致命的甜美,深受政客们的喜爱。缩短工作时间是讨好国民的利器,但是必须严正指出“我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为了减少失业率”,其中的逻辑是:原来如一家企业需要八名员工,但是通过强制缩短工时、惩罚加班,实现了十个人的就业。企业平白多付出两份社保,却没有增加任何效益。原来的八个员工增加一小时的隐形失业,而企业效益的实质下降,还会影响员工的收益。
政治家和评论家很容易找到美妙的话语去掩盖这种经济效益下降的损耗,但是任何词汇都改变不了社会成本的账单上多记一笔的事实。
那么“向富人征税”作为解决方案,实现慷他人之慨的美好愿景,这也是法国政坛的老生常谈。出身高端经济圈的马克龙在这一点上是明智的,他知道那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倒不是说所有富人都会像路易威登总裁、法国首富伯纳德·阿诺特那样移民而去,更常见的是创造财富的人不工作了。如果你赚取的第十个铜板将被别人拿走时,那么在第九个铜板到手时就会休假了。投资领域也是如此,既然对国民痛恨“不劳而获的食利者”课以重税,那么投资意愿也会下降,直至把本金也消费殆尽。然后,真的没有贫富差距,只有普遍的贫穷和死气沉沉的经济。
法兰西的经济病就是这样发作的。刚开始人们减少工作与投资,看上去也没什么问题——“岁月静好”、悠闲度日,相关的消费更为活跃,维持了表面的经济繁荣。好像疯狂的农民把来年的种子也端上了宴席,一时之间餐桌丰盛了很多。但是,无论这顿最后的晚餐能够持续多长时间,逃不过曲终人散的结局。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用高税收支撑的高福利盛宴在世纪之交已经接近尾声,如今只剩下一点残羹冷炙。时至今日,法国税负痛苦指数世界第一,公共债务几乎与GDP持平,政府支出占GDP比例近60%。这三个数据分别对应了:国民对税负的忍受已经到达极限,政府财政状况恶化,而经济运作高度依赖政府开支。这是多么可怕的三位一体?
于是,五毛钱的燃油税增加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政客承诺的美好总是要付出代价,国民终须为之埋单。高福利制度造成了“花别人钱”的假象,其实所有社会成本都将转化为未来的账单——真正在“花别人钱”的只有爱丽舍宫而已。曾经的花好月圆只是美梦一场。法兰西,谁将为你哭泣?(作者系经济、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