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行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之我见
2018-12-13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汪东
文/ 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 汪东
随着有色金属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大量采用,对职工队伍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受结构调整、自动化设备的运用等因素影响,目前,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工人队伍呈现不同程度“老龄化”趋势,尤其是矿山及冶炼类企业大都地处偏远山区,环境艰苦,这一趋势则更加明显,不少企业面临“招工难”、技师“断层”现象。
原因分析
技术工人这一职业仍缺乏吸引力。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一般需要3至5年时间,高级人才则需要更长时间甚至10年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工人有着比较高的政治社会地位,招生、招工、招干都向一线工人倾斜,工人的上升通道比较多,部分优秀一线工人甚至有机会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些默默耕耘、诚实劳动的匠人以及身怀绝技、身手不凡的技工、“土专家”则淡出人们的视线,明星、大款、网络红人受到追捧;公务员招聘对学历要求也比较严格,基本堵塞了工人转干通道,当了工人以后也很难再有机会继续学习深造。从企业层面看,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还没有打破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的身份界限,一线职工在职业发展上存在有形无形的“天花板”。这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技能人才重视培养力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经济政治地位,但总体上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职业缺乏足够吸引力,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困扰企业多年的“技工荒”、高级技工“断档”,不能不说与这种社会现实有关。
职业教育大而不强,制约了技工队伍成长。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由于受体制机制和人们思想观念等原因束缚,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现象依然存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培养方式不能很好适应产业和生产一线需求,教育内容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际技能培养,职业院校专业师资匮乏、实训条件不足,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工学脱节等问题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当前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逐渐减少,加上高校扩招,导致职业院校生源减少、质量下降,大批高学历人才涌向就业市场,“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企业用人过多地考虑学历因素,使得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现象在一些企业还比较普遍。目前,企业中掌握单一技能型技术工人较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备,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难题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短缺。受劳动力市场限制,工人流动性大、就业稳定性差,企业往往觉得花代价培养技术工人周期长、不划算、有风险,更倾向于去劳动力市场招人或到社会上“挖人”。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不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压缩人工成本,有的虽然足额提取但多用于培训管理干部,对技术工人在职和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高端人才队伍的引进力度越来越大,掀起了新一轮的“人才大战”,但是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则显不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此外,相较于机械制造、汽车、钢铁等行业,有色行业属于小行业,一些行业内的工种因缺少国家标准,技能鉴定标准制定滞后、技能等级鉴定难,一定程度影响行业技工队伍发展。
对策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大力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是能源、信息技术和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力、通信、建筑及家电等基础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色行业要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有色工业强国目标,既要靠科技创新,也要靠庞大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有色行业技术工人队伍。
切实把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国与国之间的竞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赛。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之所以长期保持制造业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有一支强大的技能人才队伍。美国在劳动力开发上投入数十亿美元,实施“未来技能计划”,利用环境和资金优势,多渠道多手段借用“外脑”,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培养吸引人才。日本实施“人类新领域计划”,在中等专科学校开设机器人专业,放宽移民政策,开展“借脑工程”,抓紧培养吸引高端人才。当前,应进一步增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高度,把推动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培养造就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有色行业技术工人队伍。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德国每年大约有65%的初中毕业生放弃读高中继而读大学的道路,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他们以精湛的工艺技术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要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道路,大力推进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优化职教师资和学生生源,实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需求有机结合,避免职业教育沦为二流教育。要重点依托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个性化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在普通教育中更多引入职业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确立尊重劳动、学习技艺的思想观念和良好习惯,在学生与制造业中架起畅通的桥梁,使职业教育、学位教育和培训等领域的学生们充满动力,实现普教和职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社会地位。随着我国劳动力供需格局的变化,工人的人工工资出现明显上涨,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工资上涨更快。国家应因势利导,积极顺应这一趋势,通过职代会、工资集体协商、厂务开等方式,扎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技术技能要素价值,确保国家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企业应加强职工上岗培训、轮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建立完善职工带薪学习制度,落实技能人才津贴政策,强调技能人才“以用为本”,推动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建立针对技术工人的补助性津贴制度,真正体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原则。要严格遵守《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要求,完善培训教育经费投入与监督制度。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断提高与技工职称相对应的工资福利待遇,使获得职业资格的人才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可享受本单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工资福利待遇,以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导向性,使一线的技术工人在转干、升迁过程中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要不断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宣传奖励力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产业工会是联系行业职工和党政的桥梁纽带,是行业职工的“娘家人”,必须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在自觉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行业发展中心搞好“公转”同时,聚焦服务职工群众搞好“自转”。要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把增强产业工人技术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动员行业职工积极参加“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劳动竞赛,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积极组织开展行业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奖评审活动,推动行业职工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生动局面的形成。组织开展好岗位练兵、名师带徒、技术培训、技能大赛、技术比武活动,发挥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黄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有色金属行业班组长综合管理技能竞赛等传统赛事,在培养造就技能人才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在行业内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