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专武干部新作为的对策思考
2018-12-13杨清淦
杨清淦 周 俊
内容提要:由于法规政策文件贯彻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当前部分专武干部作用发挥不是很好。新时代,必须寻求科学之策,促使专武干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基层武装工作深入发展。要强化身份认定,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强化地位认识,解决好“在哪干”的问题;强化任务认知,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强化能力认许,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强化绩效认可,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
专武干部,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末端支撑,是连接一线群众的军地桥梁。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明确专武干部建设规范的文件,既有《关于基层人民武装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原则等问题的通知》《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工作规定》等重大专题性文件,又有《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意见》等重要综合性文件。许多省份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文件。这些文件,基本涵盖了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基本规范了抓建的质量标准和措施办法,基本满足了日常工作所需,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政策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抓建专武干部队伍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当前工作中,一些地区和单位经常抱怨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缺人缺政策依据,进而影响和制约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效。实际上,这主要是对国家关于专武干部建设的法规政策学习贯彻落实不到位所致,具体表现在对专武干部存在身份认定错位、地位认识模糊、能力认许欠准、任务认知不清、绩效认可缺范上。新时代,必须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之策,促进专武干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新时代基层武装工作向前发展。
对策之一:强化身份认定,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
专武干部,规范称呼为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顾名思义,即专门负责武装工作的干部。即对专武干部而言,先是武装干部,才有其他身份;武装工作是主业、其他工作是兼职。当前,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专武干部的身份认知出现错位:有的乡镇街道领导介绍武装部部长时说,这是X委员,分管武装工作,意思是先当委员后指定分管武装工作;有的武装部部长说,我是负责XX、XX、武装工作的党委委员,把武装工作和其他工作并列;有的专武干部甚至认为,我是XX专干,兼管武装,把武装工作作为兼职。这些都说明乡镇街道领导和专武干部自身没有摆正专武干部身份。中央文件明确规定:“按照中央有关规定设置基层人民武装部并编配人员”“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人民武装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武装部部长由专职人员担任”“乡镇、街道武装部部长参加同级党(工)委”。这些政策规定充分说明,国家明确要求专门落实专武干部编制,基层武装部部长必须进入同级党委班子。专武干部强化身份认定,就是要承认并确定自己是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武装干部是第一身份,武装工作是第一职责,武装本领是第一能力,武装活动是第一任务,抓不好武装工作就是不称职,完不成武装工作就是失职,不抓武装工作就是渎职。凡是达不到这种认识的,就说明其没有正确认定身份,思想上是不合格的,工作上难以尽心尽力。县级人武部要及时抓好教育转化,转化不了的及时清退,特别是基层武装部部长,应及时调整选拔优秀专武干部担任,按规定程序选入党委班子,真正在专武干部队伍中起到警示作用、震慑作用、激励作用。
对策之二:强化地位认识,解决好“在哪干”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一方略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少数专武干部对武装工作的重要性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武装工作不是地方中心工作,在党政主要领导心里挂不上号、出不了彩,怎么干都无所谓;有的认为,武装工作抓住重点征好兵就行,其他的不要瞎折腾、没必要抓;个别人甚至认为,武装工作影响经济建设。这实际上是在否定自己的工作、否定大家的努力、否定党的大政方针。基层武装工作可概括为“民兵、兵役、动员”6个字。民兵是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参战支前、维护社会稳定等重任。兵役工作的核心是“选择好入伍的、服务好在伍的、保障好退伍的”,事关兵员质量、军心稳定、参军热情。动员是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基础工程,事关全民国防、持续作战。同时,基层武装部还是稳定基层政权的重要部门。今日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和稳定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武装干部的共同努力。中央文件还明确,乡镇街道人民武装部设政治教导员,一般由所在单位党(工)委书记兼任,这正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武装建设。因此,专武干部一定要深化对基层武装工作地位作用的正确认知,始终以强烈的自豪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其位谋其政”,以武为荣,多为武装工作造势;与武共荣,多为武装工作办事;为武添荣,多为武装工作出彩。
对策之三:强化任务认知,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
任务明确,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当前,专武干部队伍存在两种极端认识:一种是专武干部应该只干武装工作;再一种是武装工作干了就行。实践中第一种不多见,第二种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双重领导和地管军用的体制编制,专武干部的本职业务工作属县级人武部领导,但提拔使用、工资福利由地方负责,可以说专武干部前途命运和吃住穿行在较高程度上掌握在地方手里,导致部分专武干部主要以地方工作为主,“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通过对一个地级市专武干部问卷调查,发现40%以上的专武干部担心,如果不干点额外的事,会影响个人发展前途。由于基层武装建设不可能独立于经济社会建设之外,现行法规政策规定,专武干部应当以主要精力履行法规赋予的10项武装工作职责,可合理兼职,但兼职情况应当报上级军事机关备案,兼两职以上应当报上级军事机关审批。专武干部开展工作,关键是处理好专职与兼职的关系。主要应做到3点:一要以武为主,就是以武装建设为主业主责,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武装工作有任务,就必须以主要精力保质保量抓好落实。二要以兼促武,就是合理兼管与武装建设密切相关的工作,如维稳、治安、护林等,在武装工作任务不重时,积极参加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锻炼提高做地方工作、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这对于完成本职工作也是有好处的。三要以武带兼,就是利用抓武装建设掌握的人力资源潜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出谋施策,利用民兵预备役人员优势,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争取军事、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对策之四:强化能力认许,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有能力,才能干好工作、谋求发展。专武干部身处武装工作一线岗位、接受军地双重领导、协调县乡村三级关系,能力素质要求高,既要具备“会做军事工作、会做地方工作”的“两套本领”,又要具备“组织指挥战备动员和参战支前行动,组织开展兵役工作,组织实施参加建设和急难险重任务,组织协调军地关系”的“四种能力”,很能锻炼人,既可以培养地方擅长的协调力,又可以培养部队过硬的执行力,从而成长为地方很受欢迎的优秀基层干部。但是,有的专武干部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每年都走老路子、犯老毛病、出老问题,还经常跟上级机关抱怨自己得不到提拔,从不反思自己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短板。比如,有的专武干部在微信群上公开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将一些消极思想广而告之,这样的干部很难得到地方领导和上级军事机关的认可。而有的专武干部,一两年内就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这不是靠拉关系拍马屁能办得到的,而是靠本事靠能力靠工作赢取的,这样的干部当然会得到重用。因此,每名专武干部都要强化“能力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的观念,深入学理论、学法规、学常识、学业务,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多梳理、多存疑、多反思、多探索,力争把自己锻炼培养成军政兼通、一专多能的人才,切实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各方认许,真正成为处处抢手的“篮球”式人才,而不是时刻被踢的“足球”式人才。
对策之五:强化绩效认可,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
抓好工作,才有业绩。经常有专武干部抱怨,武干武干、没人没钱、实在难干,民兵召之不来、来之要钱、钱少不干,当兵冷、征兵难,等等。粗听起来很有道理,细一琢磨,就会发现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与一位基层武装部部长交流时感到,征地,乡镇街道不给人也不给钱,还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甚至有可能得罪老百姓,但很多专武干部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征兵,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反而抓得磕磕碰碰。差别在于,征地,地方党委政府给予很大压力,拉了清单、定了期限、明了责任;征兵,很多人嘴上喊重要,却不放在心上。如果以征地的干劲去征兵,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军事机关要认真考评专武干部工作绩效。当前,专武干部工作绩效认可缺乏系统规范的量化考评,考评结果与个人成长进步挂钩联系不紧,是影响和制约专武干部干事创业动力的重要原因。有一些县级人武部在这方面也缺乏作为,没有掌握话语权,片面认为:“专武干部人在地方,前途命运和经济利益都取决于地方,部队管不到帮不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三条路径发力:一要抓机制,将基层武装工作切实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评体系,赋予足够分值,制定量化标准,明确奖惩措施,强化地方党委“党管武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齐抓共管武装工作的良好格局;二要抓考评,把握专武干部绩效考评主动权,定期牵头考评武装工作实绩,按照“专武干部任命必须经军事机关审批,基层武装部部长还得报军分区备案”等政策规定,理顺专武干部成长渠道,奖优罚劣,以考强责、以责促管、以管增效,夯实武装工作基础;三要抓教育,引导专武干部树立“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必须作为、无为应当让位”的意识,努力发挥作用,坚决完成任务,争取各方对自身工作业绩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