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昭示光辉未来
2018-12-13★
★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是太行山麓柏坡岭下一个普通的小山村。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这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7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和中共中央机关从陕北东渡黄河,辗转来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31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从此时起,一直到1949年3月23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五大书记率中共中央和军委总部从西柏坡出发进入北京城,这里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指挥中枢,成为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这里开启了中华民族告别旧中国,迎接新中国的历史新纪元。
一、中国革命史上改天换地的辉煌革命圣地
从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至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一共是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这种辉煌最集中地体现在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三件大事上。
第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耕者有其田”。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实行。*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84、92、100页。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与实施,吹响了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号角,推动各解放区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的高潮。据统计,在《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的一年中,解放区约有1.6亿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从根本上调动了人民支援、参加解放战争的积极性。陈毅那句著名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就是对这种积极性的生动描述。现在西柏坡纪念馆里还保存着一份哈尔滨靠山屯农民给毛泽东的信:“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动派,……眼看冬天到了,你那里很冷吧?给你捎去一件皮大衣,一双靴子,……这是我们的翻身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你收下吧。”这充分证明一条真理,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谁解决了土地,谁就赢得了农民。
第二件大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指挥并打赢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军事基础。“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在大决战期间,军委作战室每周召开一次总结会,分析战局变化,提出下一步作战计划和设想,经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认真研究并拿出自己的意见后送给毛泽东,然后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下达命令。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亲笔起草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等电报190多封。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指挥这场“三大战役”的指挥部,也就是当时的军委作战室,竟然是没有隔断的四间小房子,里面只有一部电话、三张桌子和贴在墙上的地图。周恩来曾说:“我们在这里一不发钱、二不发枪、三不发人,就是靠发电报,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军第12兵团司令黄维,被特赦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西柏坡看一看。他想知道,西柏坡到底是个何等神奇的地方,毛泽东是怎样在此指挥若定,居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打败了用美械装备武装到牙齿的800万国民党军队。当黄维来到西柏坡中共领袖们的旧居,看到这些低矮的土屋、简陋的陈设,他被震惊了,很久之后,发出由衷的感叹:“国民党当败,蒋先生当败啊!”“这样的领袖,这样的作风,想不胜利都难!”
第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划了新中国的蓝图。1949年3月5日到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召开。这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取得全国胜利前夕,中国革命处于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毛泽东主持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极为重要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463~464页。全会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出了“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1438~14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的号召。这就是“两个务必”的由来。毛泽东已经把夺取并巩固全国胜利,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的历史任务提到了全党的面前。
二、开国领袖们 “进京赶考”的伟大出征基地
1949年3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今北京市)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469页。“进京赶考”集中展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开国领袖们,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面对胜利,面对辉煌,面对欢呼,所具有的那种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深刻把握、对革命形势发展的准确认识、对中国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政治清醒、政治定力、政治远见、政治担当,以及化解风险、经住考验,取得执政优异成绩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
一是在党的高层进行教育。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同志,一定要正确认识形势,防止骄傲自满,警惕糖衣炮弹。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刻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的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选集》,第4卷,1438页。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伟大胸怀和志向的“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伟大论断和作为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就是毛泽东在这种时候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成了中国共产党永不懈怠、永不骄傲、永葆朝气、永远进取的精神法宝和力量源泉。
二是制定针对性极强的“六项规定”。胜利之后,防止骄傲自满和奢侈腐化,是一场硬仗,特别在中国历史上,“胜则骄、骄则奢、奢则腐、腐则败”几乎成了一个打不破的怪圈,也有人把它称作王朝兴衰周期率。因此决不当李自成,决不能骄傲自满,决不能腐化变质,是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们进京执政前夕关注思考的一个最为重大的问题。为此,不仅反复进行教育,统一全党思想,而且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专门作出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西柏坡参观时,站在这六条规定展板下良久,与同来的领导们语重心长地说:“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载《解放军报》,2013-07-14(01)。
三是五大书记率先垂范。在胜利面前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这一时期中共领袖们的共性特征。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工作人员在大会会场挂上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像,毛泽东发现后作了严肃批评,提出只挂马恩列斯的像。后来工作人员把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像挂在了马恩列斯的像两边,还是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这才有了六条规定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么明确具体的规定。朱德在七届二中全会的发言中说:“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要把这样的国家建设好,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的科学知识不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骄傲的人往往是幼稚的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3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刘少奇、任弼时也多次讲到,要防止骄傲、努力工作。正是在“进京赶考”伟大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从革命到执政的伟大转变,驾驭着中国革命的航船蹄疾步稳、乘风破浪,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中国共产党人品质情怀的神圣精神高地
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成就,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伟大转折时期,也是我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最辉煌的时期。这里不但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彪炳史册的光辉伟绩,更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那种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解放、为民族谋复兴的立党为公、奋斗为民的品质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那种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利益推翻一个腐朽的旧世界、建立一个崭新的新世界的使命担当;展示了中国共党人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扭转乾坤、摧枯拉朽的雄才大略、大智大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那种把握规律、驾驭未来、临胜不骄、永不懈怠的政治清醒和进取恒力。
西柏坡的历史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西柏坡精神却昭示和照耀着光辉的未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励奋进的神圣精神高地。正如习近平到西柏坡参观时所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的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载《解放军报》,2013-07-14(01)。西柏坡是什么?西柏坡是一座丰碑——一座中国共产党人的丰碑,一座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闹翻身、求解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丰碑,它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西柏坡是什么?西柏坡是一面旗帜——是一面胜利旗帜,是中国人民从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的伟大旗帜,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走向解放、走向辉煌,这面旗帜将永远在共和国的上空高高飘扬;西柏坡是什么?西柏坡是一种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宝贵精神财富;西柏坡是什么?西柏坡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而决不会被任何困难和敌人所屈服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过去我们能够建立新中国,今天我们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西柏坡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悟不尽的大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辉煌革命圣地、进京赶考的伟大出征基地、品德情怀的神圣精神高地,永远熠熠生辉的正是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一个全中国”这种政治上的大智慧; 正是 “我们在这里一不发钱、二不发枪、三不发人,就是靠发电报,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种军事上的大手笔;正是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种历史发展的大规律;正是“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任务更艰巨”,这种共产党人的大胸怀大抱负大志向;正是“革命胜利了,我们还要进京赶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种坚决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大提醒大忠告大警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动情地说:“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载《解放军报》,2016-07-02(02)。作为正在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人民军队,重温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辉煌历史,追寻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光辉足迹,学习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应该站得更高、想得更深、做得更好,努力把它转化为一种坚定的政治信仰,毫不动摇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真正让枪杆子永远“听共产党的话,为中国人民服务”;转化为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葆人民“子弟兵”的政治本色;转化为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真正把人民军队建设成能打胜仗、世界一流的强师劲旅;转化为一种神圣的政治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时代先锋,担历史重任,让历史的接力棒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传得更好。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已经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当之无愧地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昨天的壮丽,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谱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今天的辉煌、铸造明天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