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培养刍议

2018-12-12陈源张祥陈德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2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乡村振兴

陈源 张祥 陈德华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农科大学生作为农业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是未来“三农”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农科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养成与校地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构建是促进农科大学生适应新时代“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科大学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203-0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新时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借助农村发力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促进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农科大学生与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村同龄人相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责任感强,创新意识浓厚,敢为天下先,是改革的天然支持者,他们都有着一定的专业水平,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因此,农科大学生作为农业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更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沿需要,在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农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也是其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客观需要和理性选择。要构建“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就需要农科大学生对农村充满感情,掌握三农工作技能,因此在此背景下对农科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明確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并不等同于农村经济振兴,乡村与农村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长期以来对农村的称谓从“农村”变成了“乡村”。体现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维。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我国对农村的称谓一直就是乡村。近代以来,基于现代经济学的“三次产业”分类理论,才把乡村定义为农村。农村是专门从事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单元,在现代经济系统中将农村的主要功能定义为为城市生产粮食。

在中国古代的乡村称谓中,乡村所具有的功能却不仅仅是单一的农业生产。中国古代的乡村首先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乡村是具有血缘关系、互助关系,并形成了共同风俗习惯、文化和价值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才叫“乡村”。因此乡村是一个携带着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基因,是生活与生产、社会与文化、历史与政治多元要素集为一体的人类文明体。从这个角度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中国农村的称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文件中恢复为乡村,代表着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系统性的整体思维,把乡村重新还原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的中华文明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关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就是着眼于中国乡村的整体振兴,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发展振兴。中国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发展,绝不是简单就经济搞经济的工业化思维,而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历史的整体角度系统性加以解决。

因此农科大学生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原有的工业化思维模式,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历史的整体角度系统性予以构建,突出三农情怀、知识、技能与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农科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指出,将全力发展培育真正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优秀的农民在良好的耕地上才能种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这些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重点体现在九个字——“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上。

“一懂两爱”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三农”干部队伍的殷切期望,也是农业干部的本色特质和基本要求。懂农业,就要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学深悟透习近平“三农”思想,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始终保持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断丰富“三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要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拿出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爱农村,就要为乡村谋振兴。要树立起建设美丽家乡、投身伟大事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等工作中建功立业。爱农民,就要为农民谋幸福。要带着感情做“三农”工作,把农民群众当亲人,多关心农民疾苦,多帮助农民增收,多向农民学习,多从农民角度研究政策。

不管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要求,还是对“三农”工作队伍“一懂两爱”的要求,首要任务是培养农科大学生的三农情怀。要做到心系农业、怀系农村、爱系农民,这需要加强“三农情怀”教育培养体系的设计,主要设置理论教育、实践教学、文化养成三个模块,以课程、讲座、报告、社会实践、下乡调研、农村考察、为农服务等形式落实“三农情怀”教育,构建并完善农科大学生的职业情感、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的“三农情怀”培养体系[1]。

三、推进农科大学生校地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农科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任务,还需要地方和农业企业等参与,共同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2]。创新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用的必由之路。美国康奈尔大学是世界顶级研究型综合大学,农业科学专业为其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注重学生的宽进严出,推行自由选课制,启发式教学方法普遍应用,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培养深度融合,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成熟。就国内而言,华中农业大学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制,构建优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平台。鉴于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应用性特点,依托高校专业与学科建设项目,施行校地企协同育人将成为发展主流。

需要创立校地企多方资源与育人质量文化机制,创构理论教学、实践锻炼、能力拓展、支撑保障“四平台”,由此优化创建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解决农业农村深度变革与传统人才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能力素质不足的矛盾。需要创建校地企融合支撑的“时间—空间—内容”三维立体实践体系,深化实施导师制下的“大田实践计划”,学生“种上责任田,开上新农机,用上无人机,联上物联网,算上经济账”,有效增强学生自主生产、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能力,促进产学研用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虞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三农情怀”教育培养体系的设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8):240-241.

[2]曹广祥.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10):56-59.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