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研修共同体 探索教师发展新策略
2018-12-12姜知宇
姜知宇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各地把打造名特优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本文介绍了省重点自筹课题“区域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内涵界定、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着力介绍了区域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建设过程,旨在通过实践和探索,构建跨学科骨干教师的研修培养平台,有效促进区域教师专业高位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026-02
众所周知,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是确保课改成功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各教育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理论和实际都证明,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以合作研修为基础。针对区域教师发展实际,我们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为依托,以溧阳市部分学校为研究基地,开展了“区域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旨在以更开放的研修模式打破学科、学段、学校间的壁垒,破解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密码,引领骨干教师从单一的学科角度走向多维的整体视角,实现高位专业发展,从而推动区域内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一、“区域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的界定
“共同体”是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本研究“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教师团体。“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是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联合体,这里的骨干教师指溧阳市优秀教师“五级梯队”中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这个联合体以教、学、研为手段,在多渠道、多样化的合作互动中实现骨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和团队教研力量的增强。“区域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是一种区域性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研修共同体,是一个行政区域内组织构建的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研修团体。本研究中,是指在溧阳市范围内,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以中小学语文、中小学英语、小学科学、中学物理地理、中小学信息技术等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研、培訓和科研团队,团队成员有共同愿景,在合作学习、平等对话、共创智慧的研修活动中实现各自的专业突破发展和团队整体的共同发展与提升。
二、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从溧阳市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以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基层骨干教师共同参与,构建民主合作的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是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需要,是转变教师研修方式的需要,是促进区域骨干教师实现高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需要。
2.建设好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可打造一支在溧阳市范围内起长效引领示范作用的高端教师研修队伍,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引领区域教师专业优质化发展。
3.共同体建设的策略和具体研修模式,可为区域内各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支持和专业引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二)创新之处
1.本研究中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打破了学科、学段、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这样研究能超越学科的束缚,从整体上把握儿童学习的心理,在研究中能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因而满足人的整体发展需要。
2.本研究中研修共同体建设着力正确处理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既尊重研修共同体每一位成员的专业发展自由,又注重整体上互帮互学、互相促进,以实现团队的共同发展。
3.本研究可充分利用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研究、管理、服务和评价职能,集全市教学资源,在研修方式上有创新与突破。研究后期,能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在区域范围内甚至区域外进行辐射推广。
三、“区域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建设过程
(一)准备阶段:制订方案,组建团队,广泛学习
课题组在大量学习和调查研究区域实际的基础上制订初步研究方案,发布课题成员招聘通告,经骨干教师报名、学科教研员考核双向选择后确定课题组成员,组建研究团队。团队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本类研究主题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考。在借鉴学习他人相关做法与经验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课题组完善了研究方案。
(二)起步阶段:建章立制,组员寻找个人成长的生发点
1.建立学期及每月例会制度:(1)每个学期初召开一次现场会议,讨论学期研究计划。(2)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召开全体成员网络会议,布置、交流课题活动工作。(3)每学期结束前召开一次总结会议,交流学期研究成果及形成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
2.建立适宜操作的研修制度:(1)自评与“会诊”结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成员对自我专业发展进行全面自评,分析自我专业成长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目标。(2)参加每月QQ群读书交流会。成员根据个人自我发展目标和研究课题,有选择性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阅读相关理论专著。(3)参加主题研修活动。成员根据每次研修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参与不同活动项目,自主选择活动任务。
(三)研究阶段:构建多元研修模式,开展常态化研修活动
1.构建多元研修模式。(1)“发散—兼容”的智囊团模式。根据共同体成员专业发展现有水平,我们将成员分成小组,由各学科研训员组成智囊团,以“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与骨干教师面对面沟通,帮助骨干教师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发展目标。
(2)“问题—探究”的项目组模式。骨干教师研修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专业成长中的问题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我们梳理成员们反映的专业成长问题,列举要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推行项目管理模式,由骨干教师按自己的研究专长和研究兴趣成立研究项目组,从活动方案策划、组织到最后的材料整理,都由这个项目组去完成,成员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与发展。
(3)“区校—城乡”的联动发展模式。我们打破学校界限,推动城区学校与乡镇、农村学校联合发展,开展联校教研、送教下乡、双向交流等工作,有计划地联合成员所在学校进行集体备课、课堂研修、专题研讨等互动研修活动。这种联动发展模式推动了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也全面提升了区域内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
2.开展常态化研修活动。(1)读书例会。以往骨干教师多以自己所教学科为阅读内容,现在我们提倡在读自己学科书籍的基础上跨学科阅读,以融会贯通的眼光看待整个基础教育,看待人的整体发展。我们用“同读一本书”、“推荐一本书”的形式引领骨干教师用跨学科的心去体会领悟。大家在读书活动中自我学习又互相学习、自我提升也互相促进。(2)课堂融合。在加入这个团队之前,这些骨干教师基本只参加过所教学科的研训活动。①同一学段内容由不同学段老师上课。不同学段的老师谈他们对各学段学生和学习内容的认识,谈设计和反思,其他教师围绕研讨主题观课议课,从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发展来评不同教师执教的异同、优劣。②同一学习内容由不同学段老师教学不同学段学生。看同一内容在学生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价值。③同一学段的一节课,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不同学科的老师将单一的学科文本价值挖掘到最大化,也用跨学科的眼光发掘了学生的无限潜能。(3)深度交流。①主题式沙龙研讨。我们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举办自由论坛、成长沙龙,鼓励大家发出不同的声音,自由表达意见和看法。在这种自由的交流中,大家增长了知识,也沟通了感情。②讲座引领。每学期我们都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在聆听专家的讲座活动中,学员们博采众长、获得快速发展。③借助网络平台,让交流随时随地发生。借助QQ群、微信群等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组织了灵活自由的在线互动,为各学科骨干教师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机会,让相互学习和交流更自由。
当然,跨学科骨干教师共同体在建设与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困难与问题。跨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不仅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不同的主体为之努力。接下来课题组将针对前一阶段研究情况进行持续深入研究,完善并丰富研修模式,积累研究案例,发表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研修共同体的集体成果和教师的个人成果,发挥团队效应,打造群体智慧,真正实现在个体的专业自由发展中团队得以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向荣.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研修共同体的若干思考[J].浙江教育技术,2015,(06):14-15,32.
[2]游海燕.构建区域专业共同体 探索教师发展新模式[J].课程教学与研究,2016,(0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