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天刚:一个“防水匠人”的理想和追求
2018-12-12何君林
何君林
居家生活,不少人都遭遇过房屋渗漏的苦恼,我们会本能地埋怨建筑质量太差,防水技术不过关。确实,建筑渗漏问题十分普遍,估计是人人都不陌生。正是因为普遍,以至于建筑渗漏竟然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们早已司空见惯。
但当你听说有个人经手多达上千个防渗工程,至今却没有一个返修的时候,无疑会感到格外诧异,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事实会告诉你,确实有一个名叫杜天刚的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了这一非凡的奇迹。
艰难起步 从山城棒棒到防水匠人
二十多年前,我们看到的杜天刚不是今天拥有上百名员工、年产值上千万的企业家,而是重庆朝天门码头扛着一根楠竹扁担下苦力的“棒棒”。当时谁也不可能想到,这个挑着重物爬坡上坎的“棒棒”会有今天的光景。
也许,连杜天刚都曾以为自己会当一辈子“棒棒”。
时间退回到1971年,杜天刚出生在重庆忠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时他想到的只是能够吃饱饭。19岁那年,他幸运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本以为人生会因此有所改变,但1993年退伍回乡后,由于没有实用技术,又缺乏工作经验,杜天刚在求职路上处处碰壁。怎么办?年轻力壮是他唯一的资本,于是与同村的几个老乡来到重庆当起了下苦力的“棒棒”。
毫无疑问,出身农村,加上部队的磨练,造就了杜天刚踏实肯干、勤劳诚信的品质。正是靠着这样的品质,他把棒棒这个职业做得风声水起,得到周边雇主的一致好评,在菜园坝汽车站一带的棒棒圈子里渐渐有了“声誉”,并通过雇主介绍,一家防水公司的老板主动找到了他。
棒棒只是一份苦力,而防水却是一门手艺。打小父母就教育杜天刚“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现在有机会当一名防水匠人时,自然是满心欢喜,而且格外珍惜。
在老板的悉心教導下,杜天刚很快掌握了防水技术,由一名“临时工”成长为一名有技术的“熟练工”,并被老板派送到东北分公司。在东北,杜天刚埋头专研防水技术,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点,逐渐成为了防水行业的技术骨干人物。1999年,在业内小有名气的杜天刚信心十足,开始自己创业,并收购了中华科技城一个防水专利,成立长春东方纳米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远在东北,却常常思念家乡。巴山渝水诱惑着杜天刚,呼唤着他回归。2002年,杜天刚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公司转到重庆,期待在重庆防水行业开疆拓土,闯出一片新天地。
匠心作证 从默默无闻到行业标杆
如果杜天刚只是一个普通的防水工,凭他的技术到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立足。但当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需要考虑的却是整个公司如何在行业中生存发展。于是,他引领自己的公司通过参与一系列大型防水项目,在业内渐渐赢得声誉。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这些年他在防水行业一路高歌猛进。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揽不来瓷器活。2007年,重庆嘉悦大桥在汛期来临前,施工遇到了大麻烦:桥墩的帷幕出现严重渗水,嘉陵江水喷溅而入,施工作业面一片汪洋,工程只能停止。当时,国内几家知名的防渗处理公司受邀前来,提出的方案将增加上千万元的费用,并把大桥通车时间往后延迟一年。杜天刚到场后,穿着救生服,带着测试工具,在帷幕中观测一整天后,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渗水处开挖“喇叭口”缝槽,再往缝槽中灌注防渗材料。
当时,这种处理工艺在业界可谓是闻所未闻,杜天刚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业界同行都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但事实证明他成功了,通过这种工艺防渗材料能够迅速凝结成块,形成外小内大的“喇叭口”,有效防止了这些硬块被江水冲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灌注防渗材料,帷幕的渗漏处被全部堵住。施工方因此节省了费用,大桥也如期竣工通车。
深研技术,创新工艺,在杜天刚身上成为常态。2011年,他创造性地在混凝土缺陷部分埋藏灌浆导管,堵住了沙坪坝三峡广场地下人防工程的渗水,成本比常规方法节省七成;2012年,三峡大坝的部分廊道和机房出现渗水,水柱从墙壁喷溅而来,射程长达10多米,施工方根据杜天刚的建议,先安装止浆塞,水压变小后再用高压灌浆机往里注射防渗浆,渗水立即被堵住。
这些年来,在杜天刚完成的上千个建筑防渗处理工程中,不乏哈大高铁、兰新铁路、沪杭高铁、京杭高铁、张唐铁路等全国性重大工程,可谓是声名远播,他和他的公司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标杆。
志存高远 从搭建平台到培训传承
很多人都说,杜天刚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应该说,这样的“野心”不是贬义,而是充满了钦佩与赞赏。换句话说,这里所谓的“野心”,其实是站位很高的“雄心壮志”。用业界同行的话说,杜天刚不只是关心他自己企业的发展,更关心整个行业的发展。
是的,这些年杜天刚坚持从学习理论到探索实践,再从经验中升华提炼出要诀,并积极推动国内外从业者技术交流、取长补短。为了给业界搭建交流、沟通、合作平台,他牵头组建了重庆首个建筑灌浆防渗技术协会,并筹办了五届全国性行业技术研讨会,吸引包括院士在内的诸多专家参会,积极推动行业深度发展。
作为资深“防水人”,杜天刚致力于把自己从业二十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他先后举办了四届灌浆技术培训,言传身教传授技艺,借助协会平台,编著专业技能教材,邀请众多防渗专家为学员讲授处理经验。理论加实践,毫无保留赢得了学员的肯定,同时积极参与科协精准扶贫活动,为多个区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加强行业培训纵向发展。
在杜天刚看来,没有实战经验,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无法称作匠人。而质量问题往往就出在“手艺人”不用心,常常一个细节处理草率,整个工程就可能垮掉。正因如此,他积极呼吁防水领域有两点亟待补强:一是要充实专业化队伍;二是做到质量与标准相辅相成。于是我们看到,他的培训班并不追求“手艺速成”,而是着眼于对事业的专注、对质量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
古道热肠 从扶贫济困到爱心大使
一个农民子弟,一个退伍军人,一个曾经的棒棒,当他成为企业家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担当起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德善之心立足于社会,这就是杜天刚作为企业家的信条与情怀。
确实,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杜天刚却拥有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感和德行,性格中自带“古道热肠”因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富有人道主义情怀。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他希望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为需要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爱心没有大小,关键在行动。从某种角度讲,杜天刚算不上真正的有钱人,但是在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上,他却毫不吝啬,只要自己有能力就一定会去做。在部队时他就是“学雷锋标兵”,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他曾耗资20万元购买一栋楼房,免费为忠县拔山镇庙亚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并捐助4万元,为该校安装风扇、窗帘以及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为忠县磨子乡捐款2万元,用于贫困群众的生活救助。
如果我们追随杜天刚的身影,还会看到更多的善举:他为家乡修建的桥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天刚桥”,解决上千村民的出行难题;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还存款不多的他捐出了自己仅存的10多万元钱;他曾自费2万余元,为天津爆炸事故善后防水处理做方案……凭借扶贫济困的热心肠,杜天刚先后获得爱心大使、爱心使者、重庆好人等荣誉称号。
“我经常在想,我不是什么老板,甚至好像不适合去经营企业。我只是一名手艺人,一名工匠,精益求精、立志存远,希望在改善身边人生活现状的同时,问心无愧地为这个行业的规范发展努力工作。”这是杜天刚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也是一个“防水匠人”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