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民俗特色 巧创“甸上乐园”

2018-12-12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幼儿园张银红

山西教育·幼教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水乡民俗文化民俗

■文/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幼儿园 张银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样的玩具、操作材料和幼儿读物,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愿望。”

近年来,我园基于水乡本土资源开发实施了幼儿园生活课程,在实践中发现特色鲜明、独具个性、鲜活灵气、充满娱乐精神的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不谋而合。我园恰当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传承民俗文化,让民俗成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的重要资源,促使幼儿在探究与互动中建构知识、发展技能、享受快乐。

“上有天堂,下有西塘。小桥流水人家,亭台楼阁毗连;假山奇石添彩,白帆凉亭相映。”这就是水乡小镇的写照。水乡的号子声喊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大舞台;原汁原味的捕鱼节、踩藕节、草莓节、采菱节等特色民俗节日,吸引了八方来客;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以野、鲜著称,更是受到游客的青睐……这些丰富的水乡民俗资源如何在我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甸上乐园”中得到传承与创新,放大它的魅力与价值,我园努力做了一些尝试。

一、整体规划——水乡民俗创意“甸上乐园”户外区域

在“甸上乐园”项目建设中,我园在户外区域改造时以“基于自然”的理念将水乡民俗特色巧妙融入户外环境中,既创设了能满足幼儿操作兴趣的个别化学习区域,又开辟了幼儿互动、探索、冒险游戏的“实习场”。

1.渔乐园

水乡河多、鱼多,“水文化”“渔文化”怎样在幼儿园户外环境中得到体现,我们做了一番思考。我园在两幢楼房之间设计了一个池塘,池塘上一座九曲长桥,池塘分成若干区域,水生植物区分别种植着藕、睡莲、茨菇、荸荠等,水生动物区由幼儿自主投放各种小鱼、龙虾、螃蟹、乌龟等,池塘的水位保持适中,方便幼儿观察、喂食。渔乐园的储藏室里存放了渔民的装扮道具,渔网、渔具、带轮小船等方便幼儿取放,九曲长桥上常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小渔夫”摇着小船、撒网捕鱼、织网补网,忙得不亦乐乎。渔乐园成了很多幼儿每天入园和离园必须看一看、玩一玩才肯离开的地方,幼儿在渔乐中享受娱乐,娱乐中爱上渔乐。

2.创意园

在幼儿园的小树林、小山坡以及种植园的各个场地里,根据幼儿游戏发展需要逐步投放了树枝、砖头、瓦片、木板、管子、罐子、坛子等材料,幼儿可以随意选择,或瓦片作画、或坛子创意、或树枝造型,或盖房造桥……幼儿在这里脑洞大开,创意无限,让传统的民用物品与现代艺术相遇,迸发出七彩的火花。

3.民游园

幼儿园改建了户外民间游戏区,提供了技巧类、探险类、竞技类三大类材料。技巧类如压草垫子、搓草绳、各类农家用具、舞龙、舞狮等。探险类如绳索、竹竿、竹梯、麻袋、轮胎、滑轮、油桶等材料。幼儿跨越“壕沟”、穿越“火线”、爬树比赛,在这里尽情创造情境,通力合作,教师则在这里关注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4.野餐园

土灶是水乡人常见的传统炊具,为满足幼儿想尝试生火做饭的要求,我园在安全的角落里搭建了几个土灶,供幼儿开展野餐活动时使用。每次活动时幼儿制定计划,从烧火到种植园采摘、择菜、洗菜、做菜等安排得井井有条,炊烟袅袅的野餐园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欲望,与绿意盎然的种植园相融,形成了幼儿园农家乐“实习场”。

二、深度挖掘——水乡民俗扮靓“甸上乐园”室内区域

独特的水乡民俗文化遇见幼儿最喜欢的区域活动又是怎样一番精彩呢?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的根,它的魅力是无穷尽的,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区域活动中感染着每一位幼儿。我们通过家园齐收集、师幼共研究,形成了我园的民俗资源地图,并进行深度解析,有选择地让民俗走进幼儿的区域活动。

1.民俗融入环境营造特色

我们将民俗资源、区域、课程与环境创设四位一体,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充实、调整材料,吸引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营造了充满水乡风情的班级环境创设。

如:开展“捕鱼节”主题活动时,室内环境用渔网来布置、悬挂幼儿收集的图片资料、作品等;开展“水乡的春”主题活动时,柳条上贴着幼儿自制的桃花、油菜花,尽显一室春景;“甸上足迹”活动中,幼儿更是将水乡的美景记录在镜头前。

我们充分挖掘水乡丰富多彩的资源,通过创设富有水乡特色的区域活动环境和建构具有民俗风情的园所环境,让幼儿在尽情参与、探索、表现中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认同与喜爱,既能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起到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

2.民俗游戏馆彰显乡情

“水乡美食馆”中一期一美食,把水乡每年美食大赛中评选出的十大名菜引进来,将民俗节日里的美食丰富进来,如“丝丝鳝意”“粽香情深”“一网打尽”……幼儿请来了“大师们”,从讨论到采购,从制作到分享,他们品尝着美味,体验着工作的辛苦,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心中植下了水乡的根。“水乡艺术馆”中有爸爸妈妈的童年物件、渔民们的生活印象、水韵艺术、喜看水乡变化大几大版块,幼儿欣赏着老物件的美、感受着新生活的趣、创作着瓦片艺术画、编织着芦苇鱼,小小童心中充满了水乡情。“水乡小舞台”里凝聚着家长们的爱心收集,民间乐器、舞龙、舞狮、莲湘、农具等表演道具品种繁多,小舞台的电子背景幼儿可以随意切换,走向国际大舞台的《车水号子》经常在这里上映,“一领众和”的号子声喊出水乡娃的家乡情。

3.自主性游戏润养童心

各班的幼儿自主游戏更是内容丰满、形式多样,引得童心尽飞扬。“小巧手”中幼儿用他们独特的视角生成了“稻草秀”“泥巴乐”“竹趣”和“芦苇荡”。“农家小院”里衣食住行样样齐全,包你尽兴农家一日游;“袁兵莓园”里既有草莓的种植知识,也有草莓果酱的制作现场,大家都成了草莓专家;“小镇庙会”每天都有新品,每次都有创意,琳琅满目的招牌、创意满满的叫卖声吸引着一群群的顾客们。

“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实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也是对幼儿最有益的。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既让幼儿体会到了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活动区域内容,又让区域活动中渗透出纯真、朴素,这样幼儿才能百玩不厌。

三、盘活资源——民俗风情点亮“甸上乐园”课程资源

“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具有内在的文化同构,使得民俗文化的活化传承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中得以实现。”随着水乡小镇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朋友们,也在水乡娃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我园大力发动家长收集白甸特色的各类民俗资源,形成我园教育资源地图,梳理了本土民俗文化资源园本化的资源框架,并逐一分析各个资源的教育价值及开发要领,从自然资源、民俗风情、民间艺术、民间游戏、乡土特产等方面进行分类入库。我园围绕这些资源,将其整合于幼儿园课程中,构建了“乡音乡情 童真童趣”园本课程,让水乡民俗文化多元发展的价值有效地内化其中。

1.方言童谣传唱,锻造快乐生活

方言童谣承载着水乡百年的民俗文化,篇幅短、童趣浓、韵律美,能给幼儿带来另一番滋味。我园遴选水乡的方言童谣并进行筛选、分类,建成童谣资源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运用适合幼儿的方式,把方言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使幼儿在开阔视野、增长经验、陶冶性情的同时,也传承和发展着民俗文化。

2.民俗节日传承,丰富社会认知

我镇特有的民俗节日所展现的地方文化,经过水乡人不断地创新传承,已形成了地方品牌,幼儿参与其中,能开阔视野,积累认知,深入了解家乡。

捕鱼节、采菱节亲子一同参加,观看鸬鹚现场捕鱼、渔民撒网捕鱼、钓鱼等多种捕鱼方式让幼儿拍手称快;划船拔河赛、船上接力赛等成人比赛激烈而有趣;传统的轿船娶亲、骑马娶亲让幼儿领略了传统文化;更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的则是和家长一起采菱角、浑水摸鱼、丛林捉鸡。幼儿参与着盛大的节日,感受着水乡的魅力。

参观活动后,各班生成了主题系列活动“水乡渔趣”,如大班音乐“捕鱼号子”中幼儿在欣赏捕鱼号子后激发了创编捕鱼号子的热情。大班体育活动“船儿乐”选择幼儿熟悉的凳子作为活动材料,融入极具水乡特色的船文化——坐船、跨船、撑船、划船、睡船,幼儿在多变的游戏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各种平衡动作。“水乡捕鱼人”“水乡桥儿乐趣多”等多种活动的开展都从不同角度向幼儿展现了水乡的优秀民俗文化,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3.甸上风光欣赏,滋养艺术灵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既是学习者也是生活的创造者,面对逶迤迷人的小河、飘荡的芦苇、矫健的鱼鹰等如世外桃源之美景时,他们会有怎样的收获?家园同步,家长带领幼儿走出园门、走进自然,寻找甸上好风光,倾听甸上好声音,用相机、画笔记录水乡的美景,用草编、柳藤艺术表达对水乡的热爱,对走向国际舞台的各种号子歌进行很好的传承与创新,促使幼儿艺术的天性在水乡文化中张扬。

水乡特色民俗资源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相遇,既有利于形成园所特色,又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使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了民俗文化,而且充分感受了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充分享受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猜你喜欢

水乡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民俗中的“牛”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