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同伴选择的社会文化效应

2018-12-12李尚盈

城市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结伴旅游者同伴

李尚盈,董 晔,陈 军



旅游同伴选择的社会文化效应

李尚盈a,董 晔a,陈 军b

(新疆师范大学a.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b. 商学院,乌鲁木齐 830017)

旅游同伴选择的研究对旅游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旅游能够推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高社会适应力和吸引力,推进地区之间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从旅游者旅游行为出发,采取文献研究与调查问卷的方法定量的对不同旅游者进行同伴行为研究,使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并分析发现,年龄、性别、驾照拥有情况、民族、配偶情况与选择同伴出行成反比,月收入水平与选择结伴出行成正比;旅游者结伴行为受旅游目的与时间的制约,时间和金钱的拥有量直接决定旅游目的和同伴的选择决策;社会层面上,不同的社会结构存在价值观念差异,同伴选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文化上,儒家思想及饮食习惯影响同伴选择,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因此,旅游业要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地域方向发展,注重创新同伴旅游项目和活动、健全相关制度以保障旅游者的权益。

同伴选择;旅游;文化;社会;

旅游业为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旅游行为是学习和吸收异地文化的良好契机;旅行地的物质文化得到交流和传承,相互认知、融入和开拓,各得其所。旅游业引入了更多的文化因子,并影响其空间格局。[1]

纵观旅游同伴选择的研究状况,从获取旅游同伴的信息看,朱峰等人在互联网旅游结伴方式背景下对召集者与参与者行为动机进行研究,在爱威海社区选择结伴旅游者进行访谈,并得出召集者与参与者信息的不对称性。[2]在结伴自助旅游中,参与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差异导致自助旅游者的行为差异,参与者的依赖性高,组织者搜寻信息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3]随着教育水平提高,旅游需求与消费能力得到促进,温俊豪通过网络发帖和社区调研方式发现影响结伴同游的因素也包括信任问题。[4]从研究区域范围上,赵莹通过比较中国北京与荷兰乌特勒支行为同伴选择,体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偏好和特征,包括购物、休闲与其他行为活动的社会文化效应。[5]研究内容上,黄潇婷和刘春对香港海洋公园进行调研,发现旅游同伴具有角色差异性,不同角色的同伴影响决策行为。[6-7]赵莹以香港海洋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GPS行为跟踪数据,得到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对旅游活动产生影响,[8]他们也对北京市与芝加哥市城市中心区居民的出行行为进行调查,利用ArcGis表达居民出行的空间特征,通过通勤距离、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的差异比较,解释社会结构特征。[9]牛冰洁认为在自助旅游中角色差异十分重要,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影响旅行决策。[10]年龄和性别均会显著影响个体的社会同伴选择偏好,老年人有着不同的结伴决策和影响因素,[11]随年龄增加,个体更倾向于情感亲密的社会同伴,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情感亲密的社会同伴,但性别差异的显著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直至消失。[12]龙鑫对西安市休闲旅游者行为进行调研,得出旅游目的主要是放松心情,同伴主要与家人和朋友同行,旅游倾向时间短(集中于节假日)、花费低、公共交通方便之地。[13]

本研究内容涉及到旅游同伴选择的社会效应及文化效应两方面,包括旅游选择同伴、不选择同伴及不确定现象,以旅游者个体旅游微观行为视角对其同伴选择进行宏观社会文化效应分析。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

调研采用网络调查方式,主要针对20-80岁的人群进行,时间为2018年3月2日-3月17日;总数1 725份,有效回收1 355份。问卷96.8%来自中国,3.2%来自日本、荷兰、美国;国内除青海省没有涉及,其他31省均有问卷收回,新疆占比40.9%,河北、北京、浙江均占比2.9%。调研问卷显示(见表1):女性多于男性,占比56.07%;年龄以20-50岁为主体占比93.54%;民族以汉族居多占比81.43%。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系统较多,占比13.39%;月收入在2 000-6 000之间的人较普遍,占59.91%;住房方面,人均住房面积为20-30㎡的较多,占比15.09%。

二、旅游同伴选择差异性分析

(一)旅游者愿意结伴分析

表2将样本数据根据其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月收入、婚姻状况和学历不同而分类,观察不同属性的人群中选择同伴的人数占该属性总人数的比例特征。

1. 个人属性

从性别分析,女性选择结伴旅游的人数占所有结伴人数的57.17%;从年龄分析,愿意结伴旅游的人年龄多为20-40岁,占总人数68.89%,61-70岁的人相较于其他年龄段选择结伴的比例低于不选择结伴(61-80岁之间的人数较少,数据不具代表性)。从表中可以看出,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相较于其他民族更愿意结伴出行,结伴比例都大于不结伴;从职业看,家庭全职人员最愿意选择结伴旅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最多,其选择结伴的比例也更大,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居第二位,在同行业当中相比第一产业更不愿意结伴出行。

2. 月收入、婚姻状况与受教育程度

月收入在6 001-8 000元的人更愿意选择结伴旅游,月收入为2 001-4 000的人数最多,其选择结伴占总体的34.36%。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人士更愿意选择结伴一起旅游,占总人数的63.84%,未婚人士中90.38%愿意结伴,50%的丧偶者不愿意结伴旅游。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结伴旅游的行为越多,研究对象多为有高等学历者,中高等受教育程度者占总体的92.59%,低学历者选择同伴出行比例较低。

表1 问卷内容

3. 社会关系

根据被调查者本身的年龄状况(见图1),集中在21-50岁,其选择同伴的年龄也多与自身年龄相仿。选择同学、朋友、同事为结伴对象的均超出比例40%,其次选择核心家庭成员,对网友、驴友、客户及旅行过程中偶遇的人结伴选择的比例均低于10%(空指不选择结伴)。结伴理由多考虑结伴可互相帮助(见图2)。

表2 样本选择结伴特征

图1 选择同伴年龄特征

图2 旅游结伴的理由

4. 结伴属性

被调查者挑选同伴的依据最重要的是相同的志趣或爱好,价值观念、经济实力、同伴的性别、年龄和阅历也影响选择(见图3)。同伴旅游中,选择同伴时40.48%不考虑性别因素;44.29%的人愿意选择与自己相同民族的结伴对象;不在乎同伴工作类型的人居多,占比39.77%;在婚姻方面,40.31%的人选择最好与自己婚姻状况相同的一起旅游,36.03%的人不在乎同伴的婚姻状况(见表3)。

图3 旅游同伴选择依据

表3 同伴选择因素特征

(二)不愿意结伴和不在乎是否结伴分析

9.39%的被调查者不愿意选择结伴旅游,27.22%的人出于旅行目的不一、不便而不选择结伴;24.26%的人由于没有合适的结伴对象而不选择同伴;11.02%的人认为旅行时间限制不必结伴,10.36%是独行侠、不结伴,此外,旅游者不选择结伴还有害怕麻烦等其他因素。问卷显示,40.48%的人认为同伴性别不影响其选择;39.77%的人认为不在乎对方从事的工作类型。家庭居住条件、月收入及人口数等因素,对旅游者的同伴选择并不重要。简言之,在关乎所选同伴的性别、工作类型、居住条件、收入情况、家里人口数量及旅游出行方式等因素对旅行者结伴选择影响不大。

三、模型及解释

(一)度量与分类

在模型中将被调查者分为选择结伴与不结伴两种情况(见表4),为得到影响选择结伴的因素,设置是否选择结伴为因变量和有关人力资本、经济与居住因素相关的10个自变量,方程中存在虚拟变量,因此在每一自变量影响范围中包含不同个数的划分因素,即问卷的选项分类,其中,人均住房面积的值6.66㎡是根据被调查者总体水平的平均值算得的。为达到问题具体化,筛除在旅游过程中与核心家庭成员和恋人结伴出行的情况,观察独立的“自然人”及其选择。

表4 统计变量描述特征

(二)实证结果分析

用二元logistic得出模型方程:

对模型的解释:当其他5个变量一致时,在20-80岁年龄段之间,年龄每增加1岁,结伴出行的可能性减少3.3%;月收入每增加一元,结伴出行可能增加0.01%;无驾照者选择结伴机会是有驾照者的0.98倍,少数民族对同伴选择的可能性高出汉族0.668倍,无配偶的选择结伴可能性高出有配偶人的0.63倍。结果显示,年龄和月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影响较小,拥有驾照情况、民族、配偶问题和性别对是否选择结伴影响程度很大。

本模型采用向后步进似然比方法进行回归,是在原有解释变量的基础上经过Hosmer和Lemeshow检验最终选取剩下的6个解释变量。方程的拟合程度为97.9%,女性(X1(1))的显著性较差,其余5个解释变量都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即p值都小于0.05,Wals值可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较大。对模型进行实际意义检验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龄、性别、驾照拥有情况、民族、婚姻状况与选择同伴出行成反比,月收入水平与选择结伴出行成正比,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表5 方程中的变量

四、旅游同伴选择的社会文化效应

(一)社会效应

本文社会效应主要在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区域发展三方面展开。

1. 价值观念

随者旅游行为的普遍化,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在提高,人们拥有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既有对异地的吸收也通过差异去提高认同感。人们对旅游活动决策多样,即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权衡之下,人们更倾向于结伴旅游,以此实现旅游活动最优化,与此同时,旅游是提供差异的平台,人们在互相比较本地与异地的差异中,改变自身的价值观念,也可以为建设本地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同伴出行既可以互相帮助,互利互惠,也能够增加安全指数,降低孤单感,使人们对安全考虑更加周全,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还通过提升决策力而提高出行效率,人多想法多,众多想法聚集能避免因个人思想局限而产生损失,明确旅游目的。女性出行相较于男性来说,决策方式与行为更加感性,她们更愿意选择结伴出行,在与其他人搭伙的旅程中,既分享又分担,分享在一起的愉悦心情,同时也一起分担“风险”,无论是费用还是安全性保护问题,都能在思想观念上得到保障。私家车自驾游活动方式越来越普遍,此种方式多选择熟悉的家庭成员结伴而行,对于独立的“自然人”,不适合将私人财产与他人一起分享,在出游中尽量避开与同伴的利益冲突。

2. 社会结构

不同年龄段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结伴旅游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互相感知了解增进感情,优化社会结构。选择旅行的同伴以年龄划分,21-30岁的青壮年在旅游同伴的选择上较灵活,此年龄段的人较少受婚姻与家庭的限制,具好奇心,更愿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旅游活动,他们选择的同伴一般多为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或朋友以拉近距离,达到娱乐、增进感情的目的;31-50岁的中年人大多已构成家庭,肩负更多的责任感,也具有更多的局限性,女性在选择旅行同伴时更倾向于父母、子女等核心家庭成员,以此培养亲情联系,男性会因为其在家庭中“支柱”的作用,重视事业,在结伴时会重视旅游目的而选择与工作相关的结伴人物和地点。

同伴选择以性别划分,女性在旅游出行时常顾及情感与安全因素而选择结伴;由于身体素质与旅游偏好的差异,人们在结伴时会因为顾及他人影响决策结伴对象,甚至有人因为麻烦考虑周全而不去结伴。以职业划分,教育工作者及学校学生相比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有更加弹性的私人活动时间和机会,选择同伴的概率也较大,同时,旅游的意义可以在此充分的体现,学习性的旅游目的更加促进结伴行为。

3. 区域发展

旅游结伴行为使得旅游地借此机会宣传和通过提高本地服务性水平而提高重游率与重购率,针对旅游选择同伴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地域环境下产生的差异,从而提高创新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经济发展条件也直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发达地区生活节奏快、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环境竞争较激烈,在时间、工作、出行目的及个人主义观念限制下慎重择伴,经济条件优越,有更好的出行方式决策,可以基本不受费用问题影响。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大部分人选择结伴旅行降低开销,人多省费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生活节奏慢,有更多精力规划旅游,选择同伴以提高出行效率,使旅游实现经济优化。

(二)文化效应

文化效应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与儒家思想、民族风俗饮食、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三个方面。

1. 儒家思想与家庭观念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人们具有传统的责任感与忠孝观,这种思想更是体现在家庭观念上,人们往往选择家庭形式出游,携老带幼形成一种结伴旅游方式。在此方式下,提高家人间的亲密度、促进家庭内部和谐、施孝老人及对教育孩子有重要意义,因而人们多选择与家人结伴出游。对于独立的“自然人”,与同性结伴时较少考虑对方的婚姻状况,相反对异性来说是要顾及婚否问题;在无配偶的情况下,同伴多选择无配偶的异性,有配偶则多选择同性。

2. 民族风俗饮食

基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民族分布的不同,人们在选择同伴时会考虑到风俗问题。人们不在乎自己同伴的工作类型和婚姻状况,思想价值观念能够有互相感染的地方,就可能成为彼此的旅游同伴,本文所做问卷区域集中在新疆,是少数民族居多的地区,涉及不同的民俗文化,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回族等会因为饮食、居住、生活习惯而选择具有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的地方旅游,类似的,新疆的汉族也会因此在选择旅游同伴时更多的考虑民族习俗与饮食问题。

3. 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各个城市拥有不同的吸引力,人们因其个体差异选择适应自我需求的目的地进行不同目的的旅游活动,无论是结识旅游地的同伴还是与本地同伴同行,都能加强彼此认知新地区语言、文化的传播,带动旅游地的经济、文化相互促进,缩小差异。在不同地理区位的人士会因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做不同的同伴决策,在出行时普遍选择志同道合者一同感受不同地域文化,一同寻找精神上的共鸣与契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经济产业活动较为频繁,技术水平先进,有超前的城市化水平,结伴同行能够高效的开拓眼界、学习地区优秀文化、积累经验,收获经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促进积极性,将有意义的经济文化活动带回本地,减小差异,互相影响。

总体上,二者密切相关,社会特征当中存在文化视角;二者相辅相成,既有差异又能达到共识,共同为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效益最大化及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旅游同伴选择的方式及决策因素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者选择结伴年龄和月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存在影响但程度较小,拥有驾照情况、民族、配偶问题和性别对是否选择结伴影响程度很大:年龄、性别、驾照拥有情况、民族、配偶情况与选择同伴出行成反比,月收入水平与选择结伴出行成正比;旅游者结伴受旅游目的与时间的制约,旅游同伴多选择与自身价值观念、志趣相投之人;与旅游者工作类型相关,时间和金钱的拥有量直接决定旅游目的和同伴的选择决策。同伴旅游不仅是同伴之间相互认知、认同的过程,也能促进地区之间减少差异,彼此吸收积极的文化影响。旅游同伴选择行为直接体现社会文化特征,又影响着文化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同伴旅游行为,在微观上相互体现人文价值,在宏观上又为地区文化与经济的交流提供桥梁。

本文不足之处,由于调查问卷份数的局限性,使得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人更不愿意结伴旅游的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地域差异表现出不同旅游者对是否选择同伴及选择什么样的同伴有所差异,对于地域环境对旅游同伴的影响还需要细化深入的研究。

[1] 钟章奇, 李山, 王铮, 等. 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ABS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8): 1 427-1 441.

[2] 朱峰, 王刚, 徐琳. 互联网结伴旅游中的不完全代理现象——基于召集者与参与者的信息搜寻行为比较[J]. 资源科学, 2016, 38(9): 1 672-1 680.

[3] 王刚. 基于互联网社区的结伴自助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D]. 山东: 山东大学, 2012.

[4] 温俊豪. 基于信任视角的虚拟社区对结伴同游影响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5] 赵莹, 柴彦威. 行为同伴选择的社会文化效应研究——中国北京于荷兰乌特勒支的比较[J]. 地理科学, 2014(8): 946-954.

[6] 黄潇婷, 刘春. 旅游同伴角色对旅游者行为的制约影响——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J]. 人文地理, 2016(2): 128-135.

[7] 刘春. 基于同伴角色差异的文化与体验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6.

[8] 赵莹, 汪丽, 黄潇婷, 等. 主题公园演艺项目对旅游者活动空间的影响——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分析[J]. 旅游学刊, 2017(12): 49-57.

[9] 赵莹, 柴彦威, 关美宝. 中美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比较——以北京市与芝加哥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12): 2275-2285.

[10] 牛冰洁. 自助旅游者旅游决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旅游同伴角色类型差异的视角[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2017(4): 30-33.

[11] 王艳婷, 张鲁彬. 老年人旅游消费与影响因素关联度的分析——基于京津冀地区2006-2013年面板数据[J]. 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11): 124-129.

[12] 尤梦施. 个体的社会同伴选择偏好——时间限制和目标限制的影响[D].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13] 龙鑫. 西安市城市居民休闲旅游行为研究[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8.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of Tourism Companions’ Choice

LI Shangyinga, DONG Yea, CHEN Junb

(a.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b. Business School,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7,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choice of tourism compan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tourism can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t can improv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attraction, and it promotes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Starting from the tourists’ tourism behavior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different tourists’ peer behavior, and it uses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and it analyzes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it can be seen that: age, sex, driver’s license, nationality and spouse they a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choice of companion travel, and the monthly income level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hoice of companion travel; The behavior of tourists' companions is restricted by their travel purpose and time. The amount of time and money they have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travel purpose and the choice and decision of their companions. At the social level,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s have different values, and the peer selection has a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culturally, the Confucianism and eating habits influence peer selection, thus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heritance. In this regard the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develop in different groups and regions, i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novating fellow tourism projects and activities, and it improves relevant systems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ourists.

peer selection; tourism; culture; society

2018-05-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JAZH019)

李尚盈(1995-),女,新疆呼图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董晔(1974-),女,内蒙古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陈军(1973-),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与贸易研究

K 90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8.05.012

2096-059X(2018)05–0068–07

(责任编校:彭 萍)

猜你喜欢

结伴旅游者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跳房子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自愿结伴抱团养老
寻找失散的同伴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商人求宿
夫妻结伴玩会让婚姻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