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泻停糖浆联合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2018-12-12程春华王丛礼
程春华 邹 华 王丛礼*
(1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2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秋季腹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发生在10~11月份的腹泻,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占儿童腹泻病的首位, 6~24个月发病率最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西医目前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秋季腹泻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西医治疗小儿腹泻多采用口服或注射药物,而中医常配合中药及针灸、穴位按摩等技术,均可促进疾病的康复。我科老专家总结经验,运用速泻停糖浆口服、止泻散敷脐、三字经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于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门诊与病房,符合秋季腹泻(湿热泻)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4例,男21例,女23例。对照组43例,男21例,女22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感染性腹泻诊断与治疗》中急性感染性腹泻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肠道湿热证急性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急性腹泻,发病时间在3 d以内。(2) 大便外观均呈稀水或蛋花样,每日4~10余次。(3)大便镜检多数为脂肪细胞及少数白细胞,无脓细胞及红细胞,轮状病毒阳性。
1.4 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按脱水程度及性质进行补液等相同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速泻停糖浆口服,组成:葛根12 g,黄芩9 g,黄连9 g,滑石20 g,地榆炭9 g,车前子9 g,茯苓9 g,大腹皮9 g,木香10 g,厚朴10 g。以清热利湿止泻,由我院制剂室制备,6月以下每次7.5 mL,0.5~1岁每次10 mL,1~2岁15 mL,每日3次;同时予止泻散(上方同等剂量制成散剂)脐部外敷(每日1次、每次4~6 h)及三字经派小儿推拿进行治疗(治法:推六腑10 min,清大肠10 min,清脾经10 min),推拿时,用滑石粉做介质,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着实、操作认真、手法熟练,操作频率150~300次/min。每天推拿1次,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先声制药公司,批号:07-080517) 口服,<1岁1次1 g,1~3岁1次1.5 g,每日3次口服。2组均不加抗生素。3 d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2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的缓解时间。
1.6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2 h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 h粪便次数及性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1.7统计学方法 选取版本为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例(%)]
2.2 2组其他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排便次数、性状、便检情况比较 ()
表2 2组排便次数、性状、便检情况比较 ()
粪便性状及正常时间治疗组 44 3.2±0.83 3.9± 0.50对照组 43 4.2± 0.42 5.5±0.22组别 例数 排便次数及正常时间便检情况及正常时间4.0±0.23 6.2±0.11
3 讨论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西医称此病为腹泻,自古以来就被历代医家所重视[3]。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婴幼儿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临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病情较重的引起严重脱水,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4]。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多为常见病,西医多采用思密达、妈咪爱等益生菌药物治疗,重者给予补液、调节离子紊乱、酸中毒症状,轮状病毒感染后,50%以上患儿导致心肌损害,故多给予营养心肌治疗。中医在治疗此病时,优势明显,中医中药的辨证论治口服加外敷,疗效显著,推拿疗法安全无副作用,非常适合于婴幼儿。我院老专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速泻停糖浆口服及止泻散脐部外敷法进行治疗。方中:葛根升阳除湿,生津止渴,黄芩、黄连清泻里热止痢;滑石清热利湿止泻;地榆炭涩肠止泻;甘草和中;车前子、茯苓利湿止泻;木香、厚朴行气除满。由于汤剂口感差,我们进行优化改制成糖浆制剂,口感良好,便于服用。同时将速泻停糖浆原方制成散剂、外敷于神阙穴。脐名神阙,乃精气元神出入之门户,属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经之海,与督脉互为表里,任督二脉由经络表里互相关联,相互影响。脐又为冲脉经行之域,冲为血海,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冲、任、督“一源而三歧”,受束于带脉,冲、督、任、带共同协调而能联系于全身气血,交通于五脏六腑,故有脐通百脉之说[5]。药物通过脐部吸收,可以通过冲、督、任、带脉传达至五脏六腑,作用于全身,起到治疗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脐部是人体出生后腹壁的最后闭合之处,其局部无皮下脂肪,直接凹陷连接于皮下组织,表皮角质层最薄,但血管丰富,屏障功能最弱,容易造成脐部感染。脐具有独特的经皮吸收组织构造,且分布着敏感的神经纤维,再加上分布在脐周腹壁上的动、静脉和极为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从而使药物非常容易从脐孔渗透,经毛细血管网将药物有效成分输于机体组织内,发挥药物的作用。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泄泻历史久远,明代《小儿推拿经》即有推拿治疗泄泻的记载,清光绪年间,山东牟平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通治成人、小儿之疾,后人将其不断发展创新,并广泛应用于儿科[6]。青岛市中医院李德修(1893—1972) 继承了徐谦光三字经学派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小儿推拿,用推拿技法救治病儿无数,是小儿推拿三字经派的奠基人。2014年我院儿科医生到青岛市中医院儿科,向葛湄菲主任学习三字经小儿推拿。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是小儿推拿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点为取穴少,手法操作简单,每穴操作时间长,临床疗效好。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取穴少而精,一般不超过3~5个穴,擅长用独穴;推拿时间长;推拿速度快,手法轻重适当;手法简练实用。三字经派手法主要有推、揉、捣、掐、拿、运、分、合八种,容易掌握,但同其他派别一样也要求均匀、深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三字经流派穴位推拿是通过络脉—经脉—脏腑的联系传导治疗信息,发挥祛热利湿、调整脏腑、运脾和胃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治法:推六腑10 min,清大肠10 min,清脾经10 min[7]。推六腑具有调理六腑功能,尤其调理肠胃,祛除肠胃湿热,调理气机;清大肠具有清理大肠热盛,调理肠道功能,以达到肠道正常传化作用;清脾经具有调理脾胃功能,清除脾胃湿热、运脾化湿。以上手法协调作用,共同调理脾胃肠道功能,清热利湿,调畅气机,起到湿去、热除、泻止的目的。中药口服、敷脐联合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对排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的恢复及轮状病毒的抑制及消失作用明显,且患儿痛苦小、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