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母血中VCAM-1的表达及其与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关系研究
2018-12-12张秋星王沛华
张秋星,王沛华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山西 大同 037009)
胎膜在临产前自然破裂称胎膜早破,是临床高危妊娠常见病症之一,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3.0%~21.9%,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0%~3.5%。绒毛膜羊膜炎是胎膜早破的常见并发症,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可分为临床型及亚临床型,大多数常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待有明显症状和体征时,患者病情往往比较危重,母婴预后差[1]。如能在亚临床期就确诊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则有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VCAM-1的表达,研究其在胎膜早破、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2]。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 月~2018年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最短孕期37周,最长孕期42周)及未足月(最短孕期孕28周,最长孕期36周)、单胎、头位、无头盆不称、羊水过多、羊水过少等正常妊娠的孕妇,共91例。所收集的孕妇孕周明确,存在胎膜早破的现象,未达到临产期,未出现感染症状,且在产前1周时间内未服用过抗生素。排除指标:参与实验前的2周内出现发热病史,且体温超过37.5℃;实验前1周服用过抗生素者;白带检查发现异常者;存在有外科疾病者。对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诊断,具体以《妇产科学》(谢幸主编,第八版)为标准[3]。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研究分组
1组:未足月胎膜早破组,2 8例,平均孕周:34.48±1.99周。
2组:足月胎膜早破组,3 2例,平均孕周:39.04±1.26周。
3组:足月胎膜未破组(对照组),31例,平均孕周:39.23±1.14周。
1.3 测定方法
在研究对象入院后,于破膜的1日时间内且使用保胎药物及抗生素之前,对患者进行静脉抽血,剂量在5mL内,将标本至于离心机离心,转速为3000转/分,时间持续10分钟,完成后将其至于-70℃条件下冷藏。两组患者各批血清VCAM-1含量的检测均采用ELISA法。当研究对象胎盘的胎膜成功分娩后,将母体面剪取并取出距破口处2cm以上位置的胎膜和胎盘组织,为2cm边长的方形。用生理盐水将血迹与羊水冲洗干净,使用10%以上浓度的聚甲醛进行固定,包埋使用常规石蜡材料,切片,HE染色。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结果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过程采用t值表示;以%表示计数资料,检验过程采用x2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的比较
表1 各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表1 各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组别 n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足月胎膜早破组 32 27.75±4.01 160.55±5.16 73.38±7.12未足月胎膜早破组 28 27.18±3.19 161.16±3.50 74.93±5.49对照组 31 27.97±4.57 160.41±4.48 71.97±7.13 F 0.307 0.1558 1.469 P 0.7363 0.8559 0.2356
根据表1结果,在对比各一般资料后发现,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及体重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2.2 各组孕妇血清中VCAM-1浓度检测结果比较
表2 各组孕妇血清中VCAM-1浓度检测结果比较()
表2 各组孕妇血清中VCAM-1浓度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足月胎膜早破组比较bP>0.05
组别 n VCAM-1 (ng/ml) F P足月胎膜早破组 32 27.80±3.97a 222.7 < 0.00未足月胎膜早破组 28 32.90±2.79ab对照组 31 16.28±2.45
根据表2结果,在检验了足月、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以及足月胎膜未破组的各项数据后,采用方差进行对比研究。三组间VCAM-1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155,P<0.05)。经两两比较,可得未足月胎膜早破组、足月胎膜早破组VCAM-1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与足月胎膜早破组VCAM-1浓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VCAM-1浓度检测结果
对60例胎膜早破孕妇分娩后胎膜经病理检查,结果60例胎膜早破孕妇中,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有28例,占46.7%,非绒毛膜羊膜炎组有32例,53.3%,其中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中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有19例,占67.6%。足月的胎膜早组有9例,占32.4%,得出未足月胎膜早破组发生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比例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
表3 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VCAM-1浓度的比较()
表3 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VCAM-1浓度的比较()
组别 n VCAM-1(ng/ml) t P非绒毛膜羊膜炎 32 27.05±3.17 9.748 <0.05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 28 33.77±1.93
3 讨 论
胎膜早破的整体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者对其原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成为医学研究热点。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胎膜破裂的过程涵盖大量炎性介质的转变。当胎膜发生破裂,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机率就会显著增加,并可能由此造成产后出血、胎儿窘迫、脐带脱垂以及产褥感染和早产等问题,对于新生儿预后非常不利。尤其是未足月胎膜早破,30%~40%的早产由此引发,往往导致早产不可避免,孕周越小,围产儿预后越差,孕产妇及胎儿的感染率和围产儿病死率显著升高[4]。
发生胎膜早破后,其对于白细胞浸润的调控数据依然不够明确,就目前而言,大量研究均认为导致白细胞浸润,最主要的原因即表面与血管内皮对于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在这之中,最受关注的因子为VCAM-1。VCAM-1于1989年首次被鉴定,对调节白细胞跨血管内皮细胞运动和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VCAM-1可因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的诱导而高水平地表达。根据本次研究,对于足月和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孕妇来说,其体内的VCAM-1水平相比于胎膜未破患者有明显升高,在统计学计算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证实了VCAM-1可能参与到PROM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当中,此结果与卢丹等的结果一致。在炎症反应的过程当中,VCAM-1主要会同淋巴细胞的表面进行反应,进而结合VLA-4抗原,调节淋巴细胞在血管内皮中的各项迁移活动,进而使白细胞浸润量在炎症组织中的活动得以调整,加重了患者的炎症反应,最终使炎症反应在受到诱导后扩散。
目前,在处理29~35孕周的PROM患者时,主要遵循未发生感染情况下的期待治疗原则,并在此过程中对感染情况予以准确监测,主要内容有绒毛膜羊膜炎和胎儿宫内感染等情况。一旦发现感染征象,则立即终止妊娠。故产科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早期宫内感染的研究,试图寻找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快速、早期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指标,以指导临床治疗。VCAM- 1恰是这样的指标,这对围产期保健及优生优育均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