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野下福建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转型的SWOT分析

2018-12-12王礼盛许丹霞

台湾农业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结构性福建省福建

王礼盛,许丹霞,彭 虹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于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供给质量,减少能源浪费,推动结构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这也将极大地提升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3]。

1 福建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1.1 出口量和出口额

自2007年以来福建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逐年增长[4]。从表1可以看出,2007-2016年福建省农产品出口额从26.539亿美元增加到88.2亿美元;从其占全国比重看,2007年为8.63%,2014年达到14.39%,2015年以后比重有所回落。

1.2 主要出口市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对福建省农产品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福建省农产品在保持以往市场的正常贸易外,还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其中包括非洲、中东、东盟、日本等地区。东盟作为福建重要贸易伙伴,2015年以来福建农产品出口东盟保持稳步增长。2016年1-5月,福建省出口东盟的482.4亿元中,农产品就有121.4亿元(表2)。

表1 2007-2016年福建省农产品出口额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福建海关统计局。

1.3 农产品出口结构

谷物、蔬菜、水果、水产品、茶叶是福建出口的主要农产品。2016年1-7月,我国茶叶出口18.7万t,金额约8.4亿美元,平均单价4474美元/t,同比分别上升7.27%、16.12%和8.25%。为了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扶持现代化农业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稳固农业经济平稳发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2017年1-4月,福建省农产品出口总量为188.59万t,出口额223.0亿美元,同比增长1.3%。其中,谷物出口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46.2%;蔬菜出口额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水果出口额19.0亿美元,同比增长9.7%;水产品出口额6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表3)。

2 供给侧视野下福建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福建省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为福建发展农业和外需型经济提供不少的便利。

2.1.1 区位优势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南与广东省相连,拥有众多的天然港口,为福建农产品出口提供重要的交通枢纽港,是中国农副产品主要的出口省份之一。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雨水充足,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福建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5]。

表2 2016年1-5月福建省出口东盟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厦门海关。

表3 2017年1-4月福建省主要农产品出口额

注: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

2.1.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为福建省发展农产品出口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福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交通、能源、信息化投入比重较高。近几年,福建完善了交通枢纽网络体系,建立多个国际机场、港口港区、高铁、公路,为农产品发展外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8年,福建推进全省的信息基础建设,继续实施“数字福建·宽带工程”,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夯实网络强省基础,全面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提高农村用网率,建设一批信息化示范村,着力解决建网和用网问题,助力乡村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农村信息的流通速度。

2.1.3 产业结构 福建省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投入很大精力。一是实施福建农产品产业推广领导计划,出台新政策,加强对领先企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商,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福建省农产品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二是促进互联网信息产业发展引领互联网经济,加大投资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成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传统企业贸易方式多样化,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人力物力成本,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服务的优化升级,并相应地减少第二产业的投资,增加第三和第一产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体系,在实体经济上的投入比例增加,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使服务业和实体经济相互结合,共同推进服务业发展。四是发展福建蓝色优势产业,尽快把福建建设成海洋强省,更应推动海洋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提供中外人才交流平台,建设远洋海产品加工基地[6]。五是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加快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区建设,发挥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势。

2.1.4 华侨华商优势 福建约有2000多万人在海外经商,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福建与东盟各国地缘相近,且在东盟各国中闽籍华侨华人占多数,因此,福建与东盟贸易最为频繁,贸易额逐年增多。随着福建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的进一步加强,侨商积极参与经贸合作交流,为拓展福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生产加工工艺落后 福建多山地丘陵,耕作条件恶劣,极大地限制了大型农用机械的投入使用,也限制了统一耕作模式的形成。福建虽然拥有众多农产品龙头企业,但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都是以家庭作坊方式为主,产业规模小,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导致大部分作坊加工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难以适应福建农产品发展的需求。此外,福建农产品包装技术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沿海省份,影响了福建农产品的外向经济发展,制约了农产品的出口输出,使农产品外贸市场占有率降低。

2.2.2 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 福建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主要原因之一是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福建农产品的出口贸易[7]。东盟、中国台湾、日本等地是福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其中东盟占比在30%以上。

2.2.3 农业信息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福建省农产品原产地大部分在丘陵山区,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农产品出口的信息获取方法比较单一,时效性和准确性不高。同时,农业生产标准化信息系统覆盖率小,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

2.3 机会(Opportunities)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福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将带来三个积极影响[8]。一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避免产能过剩,节约资源;二是将农产品的经营范围进一步加大,促进多品类多品牌发展,促进福建农业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的换代升级;三是农产品贸易的方式,以及产业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发展理念输出也将反过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4 威胁(Threats)

2.4.1 投资环境有待优化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市场扩大,福建农业产业可以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市场越来越大,使得企业自身需要实行“走出去”战略。与此同时,由于国外不断加大对中国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使得福建农产品出口受到的阻碍持续增多,出口投资的企业也将受到进口国关税、保险、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然而,部分出口企业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金融服务,难以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4.2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从外贸的角度讲,不应只看到“走出去”,也应重视“引进来”,适当降低进口关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优质产品,与福建省企业相结合,促进产业发展转型[10]。但这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引进来”使外国企业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从而使福建农产品的不确定风险加大。因此,福建农产品要立足长远发展,必须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机遇,努力提升产品自身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

3 对策建议

结合前文的分析,以矩阵形式进行科学排列组合,制定行动计划,对福建农产品出口转型提出对策建议(表4)。

3.1 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方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福建农产品发展出口贸易提供了新方针、新机遇,农产品出口应符合新机遇的发展要求[11]。在发展农产品出口经济的同时,应增加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引进外资企业在当地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实施福建农产品“引进来”政策。为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策略,应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改革落后生产力,盘活供给端,提高供给效率,改善供给结构,进一步扩大福建农产品对外开放力度。

表4 福建省农产品出口贸易转型的策略选择

3.2 健全农产品出口贸易体系

福建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利转型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建立福建农业出口政策体系[12]。一是加大农产品出口的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些领先企业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着力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福建农产品出口产业群。二是为出口农产品提供完善的信贷服务,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特殊金融产品,解决农产品资金断流问题。三是完善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实施快速检验检疫,提高通关效率,避免农产品运输过程过长,影响产品品质。

3.3 促进市场自由竞争

合理的市场资源配置要求市场自由竞争,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调整生产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不谋而合。促进市场自由竞争也可以避免市场垄断,改善市场的竞争机制,实现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应进一步开拓市场战略和自由贸易渠道,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放宽市场准入,避免垄断造成资源浪费,充分实现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资源最合理的配置。

3.4 环保路径

3.4.1 深化改革,推进“蓝色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全面推进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一带”、“双核”、“六湾”的新海洋开发区和“多岛”新格局,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未来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理顺海洋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海洋经济市场体系[13]。要切实利用和发展海洋渔业资源,加强海洋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海洋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海洋治理工作,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使之生态化、绿色化。加强海洋经济的综合管理及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搭建海洋渔业的国外市场平台,进一步扩大福建省渔业水产品的海外市场。

3.4.2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福建省传统的农产品经济发展特点是产能低下、原材料利用率低、市场分散、劳动力浪费,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应避免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借鉴优质设施农业的发展经验[14],优化农产品的生长环境,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快福建农产品的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5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近年来,外贸“绿色壁垒”阻碍了农产品贸易出口。施行多元化目标市场策略,能有效规避外贸风险,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福建农产品企业应抓紧机遇,强化市场细分,培育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新的竞争优势。针对国际经济形势,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同时,加快农产品生产升级,增加农产品的出口种类。

3.6 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下,福建省农业应继续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具有地理标志性的主导产业[15],坚持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生产率,扩大规模提高非价格竞争力。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创意园,定期分享产业园区成果,由点及面地激发广大农产品企业汇集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市场调研信息,及时转变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保留具有地理特性的产品,形成特色产业链。结合地区实际和生产特点,在沿海地区建设蓝色产业,福建东部建设高产农业产业带,闽西北建设绿色产业带。

3.7 优化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要素质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应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全省的农业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加大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让增产增收成为现实。二是要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三是通过网络建设,推广“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拓宽农产品销路,促进农民增收。

猜你喜欢

结构性福建省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