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农村产业融合示范点发展分析
2018-12-12刘德娟
周 琼,刘德娟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自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各地越来越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福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是从2016年开始设立,由福州各县(区)推荐、各点自己申报而成,2016年共有7家,2017年有10家。本课题组走访了其中13家,对它们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
1 福州市农村产业融合示范点现状
本次调研的13家示范点中(表1),有8家是龙头企业,占61.5%。产业分布上,这13家示范点中,有3家是茶叶生产、3家是水果种植生产、3家是蔬菜生产、1家是绿化苗木生产、1家是水产品生产、1家是食用菌生产、1家是综合性种养殖。具体的产业融合现状分析如下:
1.1 茶叶生产
因为茶园观光性很强,可开发的产品也较多,在13家示范点中就有3家茶叶企业。但目前真正做到三产融合的只有福建春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该企业对茶叶及茶叶加工废弃物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不仅生产星座茶、速溶茶、速溶茶粉、茶含片等相关茶产品,还有茉莉精油系列护肤品等,并通过创意产业的植入,成功创建了国家AAA旅游景区——茉莉花茶文创园,申报了福建省中小学生质量教育基地、福建省商务外援基地和福州市委党校课外教学基地,建立了茉莉花茶博物馆,把花园、茶园、独具特色的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工艺、茉莉花茶茶艺表演结合起来,每年举办新茶开春采节、茉莉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当地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另2家茶叶企业则仅有茶叶生产,精深加工和观光休闲还在规划或建设中。
表1 福州市13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点一二三产情况
1.2 蔬菜生产
蔬菜产业目前可开发的第三产业基本上都是采摘体验。3家蔬菜种植企业均无加工产业,第三产业都是观光体验,且3家企业仅是在种植方式、品种、体验方式上有所不同。
1.3 水果种植生产
水果产业目前可开发的第三产业基本上都是采摘体验。3家水果种植企业第三产业都是观光体验,而且也仅是在种植方式、品种、体验方式上有所不同,其中只有琅岐万叶葡萄园有生产葡萄酒,还举办了5届福州琅岐葡萄节。
1.4 绿化苗木生产
以种植苗木为主的盛世阳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阡陌盛世休闲农庄,拓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实现了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除了立体花海外,休闲农庄还开展了四季瓜果采摘、垂钓、野果采摘、太空南瓜观赏、大锅灶野炊、DIY空间、摸泥鳅、水上乐园、真人CS野战、农耕体验等多项活动项目,并增加了制作麦芽糖、糍粑和水磨豆腐等当地农村乡土风情元素。2017年6月休闲农庄举办了风车节、油伞节,日接待量最高达1.2万人次,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10万人次,休闲创收达1500万元,直接拉动就业人员100人以上,并成功带动了相关的种植、养殖、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及当地的就业。
1.5 食用菌生产
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福州惠生食用菌有限公司主要栽培范围包括金针菇、蛹虫草、牛樟芝,其产品有牛樟芝、北虫草等名贵真菌类干制品和粉剂制品,以及牛樟芝滴丸、牛樟芝酵素、牛樟芝岩茶,牛樟芝口喷、鼻喷等系列产品。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商城,组建微商团队,拓展销售渠道;还建立了“惠生大众联盟”会员营销系统,通过低价折扣、分享奖励等营销工具,实现了厂家与消费者零距离对接。
1.6 水产品生产
集水产品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福州日兴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鲍鱼、海参、鱼子酱等产品,已将鲍鱼壳和鲍鱼内脏研制成药材,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造“江船长”鲍鱼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集科技研发、生产加工、美食体验、鲍鱼文化欣赏等于一体,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鲍鱼产业园。
1.7 综合性种养殖
综合性种养企业福建三华农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产主要是蔬果种植和鳗鱼养殖,二产是烤鳗加工,三产有采摘观光园、餐饮娱乐、科教基地,该示范点较好地推进了一二三产融合。
2 福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龙头企业主导型较多,且创新能力较差,带头作用较弱
调查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点中,合作社和农村能人主导的产业融合案例较少,大多是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在原来基础上的延伸和升级。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创新能力差,加工产品有待进一步升级。目前,福州市农村产业融合主要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龙头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但多数企业仍然处于价值链低端、经营领域跨入门槛低,容易被模仿,缺乏竞争力,难以打入高端产品市场,难以获得更高价值链。究其根源存在着创新能力弱,加工技术水平低等特点。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订单收购和雇工上,缺乏对当地农户的辐射及带头作用,农户与产业融合部门利益联结不紧密,不能真正享受农产品加工带来的利润。
2.2 农村产业融合缺乏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
目前,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时间短、发展迅速,相关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体系未能及时跟进,导致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领军型人才短缺。再者,农业投资周转周期长,风险大,需要具有懂技术、善管理、有资金、有魄力的能人来带头,人才短缺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升级面临的瓶颈之一。在休闲观光领域起步较晚,仍处于投资建设阶段,目前,以茶园等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蔬菜采摘、简单的DIY、垂钓和饮食消费为主。“盛世阳光”由于其具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支撑,先进的经验理念,团队较强等特点,是福州市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事例。
2.3 缺乏市场竞争力
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市场竞争力。茶叶是福建省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很早就开始实施品牌战略,但由于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实施较晚,品牌化市场鱼目混珠,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几乎每个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包装,但很难区分各自的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
2.4 资金困难
少数企业如“飞思农庄”等经营理念先进、市场前景看好,但前期投资较大,资金占用时间长,见效慢。相关资金补助很难落实、出现“给钱,但不好用”的现象,结果导致“给钱,不想要”的消极状态。另外,还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农业、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加大力度,层层抓落实,国家财政也拿出来大量资金希望支持和扶持农村产业融合示范点,但由于资金监管方法、方式和手段与实际落实上存在较大差距,易出现补助资金“使用难、不好用、不想用”的现象。同时,普遍存在贷款难、利息高的问题。
2.5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限制了产业融合发展中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基本上都是第二轮承包期上转过来,一旦承包期满,土地的流动性就很难确定,势必影响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长远规划和投资。
3 福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培育乡村能人和合作社进行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
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加工利润归企业所有,这必然导致其与农户的链接机制比较松散。为确保企业加工原料的供应,企业更多的是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少数提供技术指导。如果农户或者合作社进行产业融合,可促使农户的直接收入或者利益联结机制与企业联系得更加紧密,可以直接提高农户的收入,提高农户对产业融合的话语权。对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农户可以联合起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加工,通过合作的方式实行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带动广大乡村居住农户参与到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融合过程中来,享受产业融合带来的增收[1]。
3.2 鼓励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形成村庄产业集群
当地特色产业需要带动广大农户的参与能力,如果入住企业全部代替农民进行生产,年轻劳动力势必外流,从而造成农村空心化,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懂技术人才将会大量缺失,没有产业的乡村留不住年轻人[2]。
3.3 规范产业融合主体的评判标准
提出合理化可实行的政策指导意见,切实落实相关农业补助政策,积极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目前,国家大力支持产业融合,但对什么样的产业融合主体实行什么样的补助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对产业融合如何进行评价目前也还处于摸索阶段,并且产业补助的资金尚存在落实难的问题。建议提出对产业融合示范主体的评判标准,切实有效地落实农业补助政策,并制定对产业融合主体补助时限及补助后的监管细则。同时,有效解决贷款难、利息高的问题,切实减少农业产业融合的负担。
3.4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信息化、食品安全和品牌化建设
农产品电子商务持续推进,但在食品安全和品牌化建设上还很薄弱,市场尚不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应该按照消费者的需要进行生产,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安全追溯体系,做大做强农产品的品牌[3]。
3.5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规模化进程。当前,各地正在颁布土地确权证,但是土地确权之后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村委会对村民土地的管理职能更加弱化了,增强了农户对土地的管理权,今后如何对土地流转机制进行创新改革,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有力推进规模化投资的持续性和长远计划,是当前必须破解的问题之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