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夜思》的“床”之辩

2018-12-11石芸朱鹏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斜照明月光静夜

石芸 朱鹏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思乡名篇。夜深人静,游子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偶见床前地上月光如霜。抬头仰望,皓月当空。这明月啊!今夜不也朗照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和那未眠之人吗?哎!月圆人未圆啊!不敢多看,低下头来,却又陷入了思乡的漩涡…… 这是对《静夜思》较为普遍的传统解读,这种解读是建立在“床”就是普通的卧具的基础上的。虽然紧扣了思乡主题,也有所拓展,似乎也不错,但深究起来,却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矛盾。

游子卧乎?立乎?从开篇的“床前明月光”句上看,诗人是睡卧在床的。这主要是诗的主要意象“床”给人的思维导引。一提到床,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卧。既是卧,仰卧乎?俯卧乎?抑或侧卧乎?众所周知,仰卧和俯卧是无法看到床前地上的月光的,那就只能是侧卧了。既是侧卧,又何来的举头和低头之说?卧是无所谓低头和举头的,那到底是卧还是立呢?此矛盾一也。 游子室内乎?室外乎?诗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呢?如果是睡卧在床,那当然是在室内,但睡在室内的床上,是看不到月亮的。除非露宿室外,才能看到月亮。然而,深秋之夜,谁又会露宿在外呢?此矛盾二也。

床前的月光究竟是从何而来呢?诗中明确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床前的月光是從何而来的呢?总不会人在床上卧,月光钻进房吧!当然月光也是有可能进房来的,那只有两个可能,一是从窗户斜照,二是从天井口直照,别无他路。我们先来说说这斜照的问题。

诗题是《静夜思》,白天游子为生存而忙碌,无暇思乡。晚上夜未深、人未静时也无法思乡。只有夜深人静,才是思乡时刻。因此,从一天来考察,应是午夜时分。从日期来看,“床前明月光”的一个“明”字,说明应是在农历十五前后。如此说来斜照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直照。但直照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中旬的月光是无法从窗户直射进房的。只能是从天井口直射。然而从天井口倾泻下来的月光只能照在天井的周围,不可能跑到床前去。此矛盾三也。

出现这么多难解之处,李白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只能是读者的认知现了出问题。但此诗明白如话,通俗易懂,问题出在哪里呢?全诗涉及“床”和“月”两个意象,难道是我们对哪个意象的理解出了问题?为了解此疑问,我们不妨对“月”和“床”重新审视一下。诗中的“月”纯粹是作为自然的月亮和月光出现的,不可能产生理解的歧义,问题只可能出现在“床”上。是不是此床非彼床呢?我翻开《辞海》中的床条,床有三个义项:(一)供人睡卧的器具,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床。(二)安置器物的架子和水流的底。如琴床、河床。(三)井上的围栏。若以(一)解,前文已经说过,会产生诸多矛盾,可以否定。若以(二)解,又与思乡主题风马牛不相及,也可以否定。那就只剩下(三)了,此“床”就是“井上的围栏”。成语有“背井离乡”,在这个并列结构中,“井”与“乡”对举,说明“井”也是“乡”,正好与主题相吻合。从写作技巧上来考察,这种解释使全诗既有开门见山之巧,又具画龙点睛之妙。一前一后,一明一暗,紧扣主题,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无懈可击。

“床”作“井上的围栏”解,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诗人一下子就从室内到了室外,由卧变成了立,月亮也自然而然地照到了床前地上,一通百通,疑云顿消。

现在我们不妨重新来解读一下:

夜深人静,游子辗转反侧,难以成眠。起床、披衣、出户、入院。皎洁的月光洒在院内井上围栏前的地上,像是秋夜的一层寒霜。抬头仰望,皓月当空,悠然想起这明月,今夜不也照着家乡的山水和亲人吗?明月不知离别苦,何事总向别时圆?不忍多看,低下头来,思乡的潮水一浪接一浪袭上心头……

(作者单位:石芸,黄石广播电视大学阳新分校;朱鹏,黄冈市红安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斜照明月光静夜
斜照
斜 照
静夜思
明月光
静夜
长相思·山儿青
闲适生活
静夜思
静夜思
小女生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