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对话: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
2018-12-11王凯
王凯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通常采用白话文对话,鲜有人采用文言对话的形式。笔者认为,让文言对话走进文言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师生对话,感受文言文文字魅力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战争胜负,由何而定?
生(齐):天时,地利,人和。
师:三者轻重若何?
生(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
生(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师: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生(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是湖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良勇老师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册数)的片段。在这个环节,教师用文言对话的形式处理课文朗读。这样的对话,使课堂充满浓郁的古典气息,学生隐然进入雄辩者的角色,想孟子之所想,思孟子之所思;這样的对话,使学生初步领略到文章严密的逻辑链条,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对话,比单调的朗读更加有效,铿锵有力的文言对话、字正腔圆的诵读彰显出文言文的文字魅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生对话,增强文言文运用能力
除师生文言对话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学生间的文言对话。当然,这样的对话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但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言表达能力有帮助。笔者执教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时,设计了一个“穿越时空,情境对话”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人充当渔人,其他人充当村里人,用文言对话的形式,再现渔人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村人:汝为何人?
渔人:吾乃武陵人。
村人:汝从何来?
渔人:吾从山口入。
村人:请至吾家,薄酒一杯相待,如何?
渔人:甚谢!
村人:今为何世?
渔人:现为东晋。
村人:秦亡矣?
渔人:亡之久矣;秦后为汉,汉后魏晋。
村人:外界今如何?
渔人:呜呼!民不聊生哉!生不如死哉!
学生对这样的对话很感兴趣。他们结合课文描述的情境,用文言句式把渔人与村人初见、至家、闲谈的情境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这种高质量的对话不是照搬书本知识,而是在对文本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创造力具有促进作用。
生本对话,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
笔者执教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时,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的形式为欧阳修写一段颁奖词。有一名学生这样写:“琅琊山水,魅力依旧。瞻望旧亭,感慨横生。醉翁虽老,心系万民。一诵三吟,念君美德。”短短几句话,体现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学生的文言功底。教完陶渊明的田园诗(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后,笔者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文章和思想,用文言文的形式给陶渊明写一封信。有一名学生这样写:“居庙堂之高忧天下民,不为五斗米折腰;处江湖之远赏一丛菊,寻生命之洁净。居陋室不悲,调素琴不怨,举杯做闲人,文章千古名。”虽然学生写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对陶渊明的认识也还比较肤浅,但在此过程中,其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枣阳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