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18-12-11张强何艳刘岩
张强 何艳 刘岩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本文就假肢矫形器技术专业“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试点,从“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问题、对策及制度。
关键词:校企合作;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057-02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双方以共同愿望或目标为基础,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旨在提升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与质量。“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是利用企业实训条件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企业先进设备及实训资源,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保障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实习等的教学和实训需求需要,服务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训实习质量和专业培养质量,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内校外合作教学的机制。
一、“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及优势
1.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施课程。“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的将高职教育平台与企业平台结合起来,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教改中引进企业文化、企业技术、企业工艺,深化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培养适合企业、行业生产和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在课程开发和改革方面,充分吸取企业生产一线优秀人才的智慧和技术,有效地将理论基础与技能操作二者结合起来,在理论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术和验证专业理论,校企共同搭建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术的培养平台,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2.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假肢矫形器技术专业是培养为残疾人(特别是肢残者)进行假肢矫形器装配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为残疾人服务的职业道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开展“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企业的残疾人及优秀技术人才等资源,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功能障碍、功能需求,在课程学习中,更清晰地感受企业优秀技师在服务残疾人时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在学习和生活的点滴间,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为残疾人试穿假肢矫形器时,在收到残疾人穿戴假肢矫形器站立行走后的感谢和感激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企业和职业院校双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整合职业院校的教师资源、企业的设备及实训资源,既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促进了企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发展。开展“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设备及实训资源,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企业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指导和培训企业员工,实现企业技术人员的长远发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整合职业院校教师资源的智和企业优秀技师的技,实现“智技”一体、校企共赢。
二、“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试点
我院假肢矫形器技术专业2016年、2017年连续开展“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试点,与辽宁省阜新市残联及山东省康复医院康复工程部共同开展《特殊下肢假肢》专业课程的改革试点及新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为60余位残疾人完成各类假肢装配。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学、做”一体,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双培养,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实训基地及残疾人等资源,在完成企业假肢装配任务的情况下,校内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学生管理等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为残疾人装配假肢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为残疾人服务、热爱专业的职业道德。
三、“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结合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保障,但是在“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由于校企双方目标、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设备、人员、时间的冲突,导致“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保障校企共赢、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与企业假肢装配服务质量双赢,可以从沟通、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校企合作沟通,完善校企合作教学平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要适应行业企业技术的需要,配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项目、教学方法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假肢装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服务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2.有选择地开展“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假肢是为截肢者弥补肢体缺损和代偿失去的肢体功能而制造、装配的人工肢体。假肢的适配性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穿戴假肢后的舒适性及功能代偿情况,不能很好适配的假肢会导致穿戴不舒适、疼痛、无法行走等情况,导致假肢的功能无法发挥,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功能需求。因此针对假肢矫形器技术专业,在开展“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试点时,应选取已有假肢装配校内实训学习经历、已掌握假肢装配基础工艺的学生,选取专业提升课程开展“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试点,注重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3.完善“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保障。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完成的基础,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生产实践顺利开展的基础。为保障“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确立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校内外指导老师管理办法、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学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实施、保障制度。校企共同参与,教师与技师成立课程改革小组,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没和实训基地建设。
探索和实践“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开展“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管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开展专业和课程改革、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倪祥明,马中秋.“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106-107.
[2]徐丽香,兰小海,朱勇萍.共建“厂中校”,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50-52.
[3]卢永周.校企合作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J].机械职业教育,2009,(2):12-15.
[4]黄尧.高职院校“双主体”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谢春梅,杨中华.“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