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形式医学教育中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018-12-11武洁姝丁叶林小芳徐进汪之顼
武洁姝 丁叶 林小芳 徐进 汪之顼
摘要:无论面对哪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何种性质的课程,教师情绪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采取多形式的医学教育中,教师情绪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成績好的班级有更多的学生持这一观点(P<0.05)。在不同形式的医学教育中教师情绪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同。教师应尽量采取多种方法调整课堂情绪,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绪;教学效果;教学形式;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020-02
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于1990年最早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即情商,至今被人们公认为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情绪可促进思维,具有高情绪智力的人可促进情绪和思维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1]。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本杰明·布卢姆也曾说过,带着积极情绪上课的学生会比缺乏热情或兴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且更快速掌握课堂内容。因此,教师若以愉快的情绪教学,可通过引导学生产生同样愉快的学习情绪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堂情绪影响教学效果的研究证据
(一)教师课堂情绪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
国内研究表明,无论是幼儿园孩子、小学还是初中的学生,当教师以快乐、振奋的情绪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提高,最多高16分;而当教师以不高兴、低沉的情绪教学时,其效果则普遍下降,最多降30.7分[2]。邱莉[3]选择23名教师进行了干预研究,设立干预班和对照班并以诱导上课教师的负性情绪为干预措施来评价教师情绪和教学效果,最后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教师消极的课堂情绪状态可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乔建中[4]就课程性质和授课水平对学生情绪感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对教师的情绪感受取决于教师授课水平中的“生动活泼性”,而与课程性质无关。
(二)多形式医学教育中教师课堂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我们在《儿童少年卫生学》授课过程中采取了理论教学、视频教学、实践操作、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自学+课堂展示等多种授课方式,课程全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上述多种形式的医学教育中,35名学生认为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是“老师生动的讲解”,占47.3%,其次是“老师讲课的激情”占16.2%,然后依次是“课程形式”占14.9%,“课程内容”占13.5%,“老师的为人/人品”占5.4%,“老师的外表”的为0%。最终考试成绩分别为81.5±6.2分和70.8±9.2分的A班和B班(两个班的成绩有统计学差异,t=4.821,P<0.001)各自的选择情况详见表1。将这几类影响因素归为“教师因素”和“课程因素”两大类,A、B两个班级分别有41人和10人选择“教师因素”,各占73.2%和55.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将“教师因素”中的“老师生动的讲解”和“老师讲课的激情”归为教师“情绪因素”后发现,A班选择“情绪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B班(表3),即学生成绩好与学生持“教师情绪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这一观点有关。
由此可见,无论面对何种授课对象以及进行哪种类型的教学,教师的情绪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为什么教师课堂情绪会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即能否理解这些内容,也与学生的自身兴趣有关,即是否愿意接受它们。积极的课堂情绪也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积极的课堂情绪可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精神愉悦、反应灵敏,易与老师形成共鸣,学生也会因喜欢一个老师而增强对其所授学科的兴趣,反之亦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多形式医学教育中不同教师角色及课堂情绪的作用
医学课程由于内容多且专业性强,易陷入“枯燥”讲授而忽视其“生动活泼性”。在PBL、TBL、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繁荣”的时代,教师角色的多样化不断对教师课堂情绪提出更高的要求。后方法时代强调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及灵活应用,教师自身及其情绪也将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作为传统的“知识传递者”,教师在上课前需调整自己的情绪到最佳状态
教师情绪不佳、对课程内容缺乏生动地阐述,不能眉飞色舞、“金句频出”,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且情绪不佳时,教师难免迁怒于学生而增多批评,引起学生的排斥和逆反心理,其效果要远比鼓励学生来得差。
(二)在PBL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严肃、低迷的情绪会导致PBL课堂气氛压抑、紧张,不利于学生迸发灵感、自由发挥,而后者对PBL课堂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生哪怕小小的进步给予真诚地肯定和鼓励,都会促使他们更积极、愉悦地投入到老师的教学中来。
(三)教师还应敏锐观察课堂反应,评估课堂效果,做好学生学习心理和课堂气氛的“调适者”[5]
在课程的设计上要像“编剧”一样善于制造“包袱”,在课堂上发挥“演员”和“导演”的作用,引导课堂内容和效果按预期的方向进行。以上均需教师具备积极的课堂情绪及较强的把控能力才能实现。
四、如何调整课堂情绪
第一,教师平日应加强身体和心理素质,要善于化解和控制自身情绪,以积极、饱满的状态迎接每一堂课。
第二,除教学能力外,教师也要注重师德培养,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把尊重和关爱送给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吸引住学生。
第三,把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看作教师的基本素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引导学生积极的情绪,避免消极、甚至对抗的情绪,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课堂的基本要求。
第四,教师还应像艺术创作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在保证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强其艺术性,愉悦学生也愉悦自己,享受教学,课堂情绪自然高涨。
参考文献:
[1]Salovey P,Mayer JD.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185-211.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3-231.
[3]邱莉.教师课堂情绪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72-76,85.
[4]乔健中.课程性质和授课水平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感受的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3):41-45.
[5]郑玉琪.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