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人资本进入影响了公共雇员的职业精神吗?
——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的分析

2018-12-11周小付邵景德

财政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私人资本雇员所有权

周小付 邵景德

内容提要:随着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部门,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行为和职业精神发生了嬗变,同样工种的雇员因为投资主体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职业行为。本文在公共服务部门拓展了雇员心理所有权理论,解释了雇员心理所有权对公共服务部门职业精神的支撑作用,并基于心理所有权的视角解释了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部门对雇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期对私人资本进入背景下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完善有所启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部门。随着民间资本的进入,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逐渐地发生分化,同样身份的雇员因为投资主体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职业行为,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也因此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民间资本的进入如何影响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和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公共服务部门的雇员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民间资本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雇员心理所有权的相关研究

为了让雇员像所有者那样思考和行动,企业普遍推行了员工持股计划,但是在激发雇员主人翁意识方面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为什么职工持股没有激发职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在探究原因的相关研究中,Pierce提出了心理所有权的概念。心理所有权是指个体感觉目标物是“他们的”的意识状态,是个体对目标物的占有感和心理依附(Pierce,Kostova,&Dirks,2001)。Pierce(1991)指出,雇员的动机和行为除了受到法定所有权的影响,还受到心理所有权的影响,心理所有权可以脱离法定所有权对雇员行为产生影响,但是,法定所有权必须通过心理所有权才能对雇员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所有权在带来积极行为的同时,也带来消极行为。一方面,通过对“它是我的”心理体验,主体对目标客体的责任感增强(Parker,1997),促进主体对客体的维护行为。另一方面,心理所有权也可能带来消极行为,带来了领地行为、职场排他行为和职业侵占行为等消极行为(储小平和刘清兵,2005;Avey,2009)。

(二)公共雇员职业行为和职业精神的相关研究

公共服务远不止是一个职业范畴,而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感,甚至是一种公共道德意识”(Schwartz,1983;Staats,1988)。和私人部门雇员相比,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对高薪酬和高地位的打分明显偏低(Rainey,1982),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关心弱势群体、倡导公共利益、具有利他主义的职业精神(Wise,1990),具有守夜人心理(叶超,2014),角色外自愿行为的现象更为突出(Organ,1988)。但是,薪资福利、晋升机会、工作强度、工作的流程、领导的风格、同事间关系、组织内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共服务组织雇员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周昌勇,2006)。随着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影响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心理和行为的因素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曹永森(2002)研究了美国城市经理制等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对公共服务部门雇员行为的影响。张维维(2008)指出,中国公共服务部门的雇员制试点,降低了社会对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身份认同,对雇员的职业归属感带来冲击。在改革的过程中,公共服务部门职业精神的减退已经给公共服务部门带来了一场危机,降低了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反应能力,影响了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的权威。

(三)民间资本进入影响公共雇员行为的相关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政府逐渐向专职管理者转型,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了公共服务部门(李丽萍和彭实铖,2003)。私人资本的进入不仅降低了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对公共目标和公共政策的认可度(大卫·科茨和庞娟,2008),冲击了公共服务部门雇员传统的公共价值观和职业精神(Frederickson,1996),减少了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角色外行为(Hayllar,2010),还削弱了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和立法部门之间的问责关系,削弱了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和公众之间的问责关系(Reeves,2013)。

二、雇员心理所有权理论在公共部门的拓展

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部门对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雇员身份不变的条件下,民间资本的进入对雇员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其中的影响机制和机理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心理所有权的变化是雇员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需要在公共服务组织中拓展雇员的心理所有权理论,并进一步通过心理所有权理论解释民间资本进入对公共服务部门雇员行为的影响。

为了深入理解公共雇员的心理所有权现象,笔者在扬州、泰州、南通等城市开展了问卷调查,分别对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雇员的心理所有权现象展开了调研,各发放问卷100份。问卷数据(见表1)反映了公共组织雇员和私人组织雇员心理所有权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更能揭示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产生逻辑、特征和功能。

表1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雇员心理所有权的比较 单位:%

(一)公共雇员的心理所有权现象

从表1可以看出,雇员的心理所有权现象在公共部门更为突出。公共服务部门资产的所有权由政府或者投资者拥有,这是法律所有权。但是,公共服务部门的很多雇员在职业行为中却表现得像所有者一样在行动,他们爱护公共资产,在公共服务中具有主人翁的心态,并积极地从事公务员法定角色外的一些志愿行为。公共部门的法律所有权不能解释上述的现象,需要从心理所有权的角度解释公共服务部门的雇员行为。在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心理所有权普遍存在,心理所有权是公共部门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和职业心理。

(二)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产生逻辑

心理所有权主要产生于个体的效能感和身份意识两种需要。从表1可以看出,私人组织的雇员更看重效能感,而公共组织的雇员更看重身份标识。公共雇员对公共设施的心理所有权满足了公共雇员自我识别的需要,通过心理上拥有公共设施,公共雇员成为“公共人”,这是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产生的主要逻辑。

(三)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特征

心理所有权区分为开放型心理所有权和封闭型心理所有权,开放型心理所有权促进分享,封闭型心理所有权导致领地心理和排他意识。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雇员对公共设施的心理所有权是一种开放型的心理所有权,不排斥他人的分享,这和公共雇员的公共人身份是一致的。

(四)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功能

从表1可以看出,与私人组织雇员的心理所有权相比,公共雇员的心理所有权是支撑公共部门职业精神的重要力量。因为心理所有权,公共雇员对公共事业的观念在升华,促进了职业自觉,有助于形成公共职员的道德意识。总之,维护公共部门的职业精神,除了职业纪律以外,也需要充分发挥心理所有权的功能。

另外,与企业职员的心理所有权相比,在公共服务组织中,雇员具有典型的管家心理,具有管家的职业心理和职业思维,这种思维既具有服务性,也具有管理性。管家心理的存在,表明公务员愿意为了组织利益而承担公共伦理道德责任,这是支撑职业精神的重要力量。

三、民间资本进入对公共雇员职业精神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扬州、泰州、南通三个城市公共服务组织的雇员为研究对象,以这些地区的PPP实践为背景,在医院、学校、养老院、水务公司、电力公司等公共服务组织中选取雇员为样本,对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公私合作公营、民办民营等四种类型组织中的雇员分别发放调查问卷100份,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私人资本进入对公共雇员职业精神的影响。问卷调查的具体数据见表2,数据表明,私人资本进入对公共雇员的职业精神产生影响,私人资本参与的方式不同,对公共雇员职业精神的影响也不同。

表2 私人资本进入对公共组织雇员职业精神的影响 单位:%

(一)私人资本进入弱化了公共雇员的心理所有权和职业精神

1.私人资本进入对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随着私人资本的进入,公共雇员对公共组织的所有感降低,公共雇员的心理所有权被削弱。原因在于,公共雇员的心理所有权产生于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和公共雇员作为公共组织代表的身份。随着私人资本的进入,市政组织的公共性降低而企业属性增加,市政组织赋予雇员公共身份的功能降低,进而动摇了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基础。

2.私人资本进入对公共雇员职业精神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心理所有权的削弱,公共雇员的职业精神变弱。另一方面,公共雇员的职业精神发生转型。随着私人资本的进入,公共雇员对公共组织心理所有权的特征发生了变化,从开放型转向了封闭型。对公共雇员的职业精神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公共雇员从管家转变为代理人,从信奉公共职业精神转向信奉企业经理人精神。

(二)私人资本的参与方式影响心理所有权的变化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私人资本进入对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影响和私人资本的参与方式有关。如果私人资本仅仅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公私合作公营的方式),对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影响较小;如果私人资本仅仅参与运营(公办民营的方式),对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影响增加;如果私人资本同时参与建设和运营(民办民营的方式),对公共雇员心理所有权的影响最大。总之,需要从公共雇员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角度研究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部门的方式。

四、私人资本进入背景下维护公共雇员职业精神的对策

公共服务部门的职业精神是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改革中的软力量,但它是公共治理体系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部门对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精神和行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在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完善对策,维护公共雇员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精神。

一是在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部门背景下完善雇员激励制度。进一步向雇员分权,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身份制度,明确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参与公共决策的地位,完善公共雇员的职业权利和救济程序,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身份和权利不能因为私人资本的进入而改变,从而在私人投资和私人运营的模式下维护公共雇员的公共性。

二是进一步完善私人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部门的方式。具体而言,需要建立公共服务部门民间资本的约束标准,完善“资本锁定制度”和“低利润分配制度”。一方面,私人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部门,可以参与分红,但应当受到限制,分红后剩余的利润应当进一步用于公共事业的建设和运营。另一方面,私人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部门后,形成的资产应当锁定其用途,不能转用于私人事业。通过“资本锁定制度”和“低利润分配制度”减少市政组织私人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倾向,这是维护公共雇员职业精神的根本。

猜你喜欢

私人资本雇员所有权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所有权概念有体性之超越及其体系效应——以析评Ginossar所有权理论为视角
浅谈海外项目当地雇员管理和风险处理
所有权保留制度初探
PPP模式下私人资本方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私人资本—贫困”理论下甘肃城乡一体化现状和路径
我国私人资本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香港破产机制中的雇员权利及其保障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研究
台媒:美企CEO薪酬是雇员300倍 迪士尼差距最大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