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促进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8-12-1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3汤真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3)汤真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性资料 分析本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96例患者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男女比例26∶22,年龄38~76岁,平均(54.30±3.04)岁,病程3~5个月,平均(3.58±1.43)个月;观察组(48例)男女比例27∶21,年龄38~77岁,平均(54.32±3.05)岁,病程3~5个月,平均(3.59±1.44)个月;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案 本研究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以口头形式提供给患者指导,对其生理指标进行密切监测。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①医院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形式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特定情景模拟和分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其服务意识;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当日与出院前1日开展健康宣教,对疾病发生原因、表现、营养指导、治疗情况等进行耐心讲解,并在出院时发放健康手册及告知需强化自我责任和加强人际沟通。②护理人员以积极乐观态度向患者介绍医院周边环境、管床医师及应尽责任与履行的义务;耐心倾听其诉求和结合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进行交流、沟通,对其负性心理予以疏导,给予心理抚慰,介绍以往疾病成功案例增强信心。③护理人员对患者出院后进行追踪随访,充分利用电话、上门访视等方式,确保随访所需时间(大于半小时),对患者出院后具体执行情况加以监督与进行相应指导,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观察和比较两组出院后半年健康行为与自我护理能力。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行为 对比观察组健康行为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附表1。
2.2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 对比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各项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附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中:护理后,观察组健康行为优良率较对照组64.58%高,说明冠心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效果佳,有利于使患者健康行为提高。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自护技能、自我责任、自我概念、知识水平和总评分较对照组高,说明冠心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可提高其自护能力。分析医院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进行培训,可提高其护理水平,将自身所学耐心、详细地向患者讲解,包括冠心病发病原因、营养摄取等,可提高患者营养状况;于出院时告诉患者需强化人际间沟通与提高责任心,有利于提高其健康水平[1]。护理人员护理时态度良好,以积极心态和患者交流,可对患者起到感染作用,促进自我心理健康;主动和患者沟通,给予其心理安慰,及时疏导其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和列举患者康复实例,均有利于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护理人员明确自我责任与义务,能够起到带动作用,可使患者自我责任感提高;于出院时发放疾病健康手册和对患者出院后予以监督、相应指导,均能够提高其认知度,从而促进自护技能、知识水平等自护能力提高[2]。基于受样本例数、时间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未对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进行分析,需临床深入研究。
附表1 两组健康行为对比(n,%)
附表2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对比(±s,分)
附表2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对比(±s,分)
注:和对照组对比,aP<0.05。
组别(例数) 自护技能 自我责任 自我概念 知识水平 总评分对照组(48) 28.10±3.02 19.15±3.10 18.12±3.20 47.24±7.11 120.25±16.40观察组(48) 36.25±4.33a 26.32±5.26a 24.38±4.50a56.54±7.48a153.30±17.45a t 10.6958 8.1361 7.8545 6.2434 9.5618 aP <0.05 <0.05 <0.05 <0.05 <0.05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效果较常规护理更显著,可使其健康行为与自护能力提高,促进病情改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