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2018-12-1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463000王书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463000)王书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8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0.86±8.22)岁。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23±8.45)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常规急诊护理。根据患者休克程度,第一时间给予血容量补充、止血、保持呼吸道顺畅、给氧等急救措施,建立2~3条静脉通路,不保留静脉切开和中心静脉置管,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尿量、瞳孔变化,在保证通气指标正常的情况下给予止痛药物,做好急诊手术的前期准备。(2)急诊护理干预。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评估、预防并发症、心理疏导。①综合评估: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既往病史、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整体评估,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测,同时对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及配合度评估。②预防并发症:根据上述评估结果跟踪患者生命体征,如监测尿量评估患者肾功能,观察肢体体温、皮肤黏膜、发绀程度判断微循环状态,定时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给予早期体液复苏以及创面深度清洁。③心理疏导:根据患者心理评估结果给予相应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 根据休克程度评价患者救治效果,休克程度及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为好转;休克程度及临床症状无缓解为无变化;休克程度及临床症状加重为恶化。救治成功率=好转例数/总例数×100%。记录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救治效果 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81.40%(35/43)高于对照组60.47%(2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伤后会由于大量失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血液灌注量不足引起细胞缺氧、代谢障碍,进而发生多器官衰竭,临床症状严重,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在以往临床抢救的实际工作中,更注重的是通过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的高度责任感、高水准的专业技术及判断能力为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但对并发症的预防及患者心理健康关注度不足,导致相关并发症发生,影响预后[1]。
急诊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急诊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以患者为中心对其护理措施进行一系列优化干预,在注重专科护理的同时增强对患者心理、并发症等干预措施,以达到提高救治效果、护理质量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结果提示,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本研究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生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测及相关指标跟踪,以便发现异常情况后立即给予相应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及病情恶化,保证临床救治措施的顺利进行,提高救治效果;根据患者心理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可以在提高患者配合程度的同时还可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因剧烈的身体疼痛导致的生理应激反应,保证治疗效果[2]。
附表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通过并发症预防措施及心理疏导可有效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