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心理护理干预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心理健康
2018-12-11田徳叶
田徳叶
(山东省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围绝经期是女性的一个重要时期,由性成熟阶段过渡到老年期,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容易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例如失眠、嗜睡、夜间觉醒次数增多等睡眠障碍。同时,患者睡眠障碍与心理状况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以往对围绝经期患者主要采取药物干预等方法,但长期药物治疗容易产生依赖性,甚至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1]。本文将对围绝经期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并观察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10例绝经期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经过明确诊断,并已排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等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年龄48~61岁,平均年龄(54.27±3.40)岁。对照组55例,年龄47~60岁,平均年龄(54.36±3.39)岁。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指导,包括围绝经期健康知识学习,2次/w,向患者讲解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病因、表现;嘱咐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可采用热水足浴、足底按摩等方式促进睡眠;进行饮食干预,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排解压力。
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心理干预,具体包括:(1)认知疗法:加强健康教育,以发放图书资料、播放视频等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2)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不良心理因素,鼓励患者积极应对;(3)音乐疗法:采取舒缓的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进入舒适状态,唤醒患者的思想和情感,缓解患者的心理焦虑;(4)睡眠教育:采取积极的语言暗示,保持环境的安静,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5)家庭支持:嘱咐家属多与患者沟通,给予其鼓励、安慰、支持,消除其孤独感。
1.3 评价标准
采取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共20条目,采取4级评分,换算为100分制,大于50分为存在焦虑、抑郁症状,且分数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表(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总分21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PSQ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对比(±s,n=55,分)
表1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对比(±s,n=55,分)
与对照组对比:*P<0.05;
SAS SDS PSQI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2.35±3.94 37.14±2.86* 54.43±3.78 31.24±3.68* 12.18±1.33 8.44±0.65*对照组 53.84±2.89 45.34±2.92 55.02±3.79 39.74±4.09 12.20±1.28 10.63±0.88组别
3 讨 论
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及内分泌改变,容易出现潮热、出汗、易怒、抑郁、记忆力减退等生理和心理症状。研究显示[2],围绝经期妇女中,存在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40%~50%,存在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为20%~30%。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后,会错误的估计失眠的后果,存在负性认知,并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问题也会影响睡眠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发现[3],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同时,能够避免长期使用药物引起的依赖性和副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SAS、SDS、PSQ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的疗效显著。认知疗法能够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从而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纠正其错误观念。心理支持能够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改善其心理状况。音乐疗法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适度。睡眠教育能够促进患者睡眠,提高其睡眠质量。家庭支持能够给患者精神上鼓舞,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在心理干预时,能够增加患者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其能够倾诉内心的情感,摆脱孤独感,使其身心愉悦,最终提高睡眠质量,打破睡眠障碍和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对围绝经期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