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 知行相长
——西安工业大学薪火相传红色素质人才培养的文化实践

2018-12-11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于孟晨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兵工军工红色

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于孟晨

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50年代“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70年代“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80年代“夯实基础、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90年代“爱国爱校、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当代形成的“三位一体”大学精神,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在西安工大文化意蕴的具体体现。

不断完善红色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着力创建并持续完善“2+2+2”的红色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行为的引导,知行相长。

整合“2个资源”:将学校与军工单位的资源深度融合,建设全方位优势互补机制,使实践教学与红色基因文化浸润在工程环境中。与军工单位合作建设国家、省部级实践教学基地;聘任军工单位技术骨干任职学校专业委员会,针对军工生产修订培养方案;聘用企业导师,应用军工单位产品研发的先进工艺案例、技术档案,科教结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生产,融入军工文化。发挥学校科研教学体系完整的综合优势,编写专业教材、远程专项授课、集中专门指导,为军工单位订单式培养技术骨干。

拓宽“2个途径”: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公共平台和基于军工生产的专项信息保密途径有机融合,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同时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应用云计算、虚拟仿真等技术融于培养过程,动态模拟生产环境并再现于课堂。实时分析军工科研生产过程和技术难题;与军工单位在线开展联合产品研发、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工作。在互联网应用技术上体现“文化+”的内涵。

升华“2个特质”:将学校“注重工程实践”的特质与“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特质深度融合,并凸显秉承“忠诚进取 精工博艺”的光荣传统,为人才成长注入“红色基因”。通过建设红色基因传承为底蕴的文化体系、构建军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学校军工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发挥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持续打造西安工大文化标识

将参观校史馆、兵器馆作为传承学校兵工红色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大一学生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和军训,在高年级学生专业教学中增加军工知识的课程模块。开设《军工企业概论》通识课,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军工单位社会实践,强化军工素质基础。

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从新生入校校训的齐声诵读,到课堂教育中校风的正向引导,再到军工单位社会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开设“未央大讲堂”等文化论坛,邀请军工校友开展高端讲座,这些具象为校训石、军工文化长廊、军工校友林及文化柱的环境育人的浸润。通过“我最喜爱的老师”“感动西工”人物评选等活动,锤炼学生具有军工特质的文化品格。

利用兵工精神长期积淀以及陕西红色资源的区位优势,创建渭河流域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师生定期实地考察红色基地,弘扬延安精神,厚植革命传统根基。

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校园网、H5等新媒体形式的文化载体,推动文化校园、书香校园、品质校园、创意校园建设,提升学校美誉度。

为军民融合发展固本强基

将军工精神与文化教育相融合,充实了学校“锤炼军工品格,注重工程实践”的培养特色,丰富了“又红又专”的思想内涵,同步实现了军民融合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学校拥有完备的国家军工“四证”资质、5个国防特色学科,位居陕西省省属高校首位。与100余家军工单位创建了共享信息平台,新建了新工科专业需要的105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与北方动力集团公司(616厂)共建的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在国家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向中小企业创建一线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目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依托基地完成的“高性能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和“装备制造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出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分获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二等奖。红色素质人才培养得到了充分实现。

促成陕西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对学校进行共建;创建陕西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联盟,进一步拓展学校与军工单位合作渠道。

几十年的历程见证了学校的务实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学校获得4项省级教改项目的支撑,出版国家规划教材4部、中国兵器文化系列丛书6部,成果在陕西省属高校文化建设中位列前茅。校内提升了文化自信,校外擦亮了西工品牌。十二五中期以来,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17项,省级奖579项,学生年均参与的军工新产品设计与项目开发等科技攻关近300项,具有军工背景项目的获奖数占总数的近60%。2016年,兵工行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指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品学规范,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

文化育人实践成果拓宽了西安工业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途径,促进了以革命传统和军工文化为载体的非专业素质培养,探索出了科教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实现了红色素质和工程技能互相提升的人才培养体系。厚德精学、务实进取、精益求精,为社会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兵工军工红色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红色是什么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红色在哪里?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追忆红色浪漫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