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回顾及展望

2018-12-10徐洪才

金融发展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金融开放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

徐洪才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一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具有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开放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完善等标志性事件。下一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从稳步放开市场准入、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创新同步发展等方面着重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关键词:改革开放;金融开放;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8)09-0038-05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8.09.006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历程回顾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金融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金融服务从单一到多样,金融工具从简单到复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以银行业为例,2017年末外资银行在中国营业性机构总数1013家,相比2002年的180家年均增长13%;总资产从2002年末的3000多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3.2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2017年累计实现净利润相当于2002年的10倍……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相关经验值得好好总结。总体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92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当时,我国缺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资金,但劳动力供给充足,因此从对外贸易开始,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来料加工。为配合对外贸易发展,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开始起步。那时我国还没有独立的商业银行,只有附属于央行的中国银行开展外汇业务。这一阶段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一是1980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和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株式会社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二是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并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特区设立营业机构,开展外汇业务。三是1990年上海浦东获准引进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金融业对外开放领域也风平浪静,发展其快速发展是从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开始。1991年花旗银行、美洲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香港东亚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分行;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这一阶段,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代表处投石问路,通过市场和政策调查,了解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

这一时期,我国资本市场也开始起步。1990、1991年分别设立了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1991年底B股开始试点,证券业也开始对外开放,也有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融资。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我国缺乏资本和外汇,但是劳动力充裕、就业压力大,因此从加工贸易入手,利用国内资源成本优势抢占国际市场。而金融领域为了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探索实施对外开放,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发展资本市场,便利国内企业海外融资,优化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为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起步,引起了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关注,一些外资机构和企业开始进入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使我国开始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經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改革。

(二)第二阶段: 1993—2001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有以下标志性事件:一是1994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动了金融业改革开放。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外汇管制有所放松,但实行强制性结售汇,从而增加外汇储备,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颁布,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监管要求等进行了规定,为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经营提供了法律规范。三是根据IMF的要求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1996年基本实现了经常项下人民币自由兑换。四是1996年发布《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浦东开展人民币业务。五是1999年放宽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区域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在我国所有中心城市设立营业机构。

1996年开始,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在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领域逐步展开竞争。1998年后试点范围扩大到深圳,1999年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区域限制,并允许其进入我国银行间拆借市场。2001年底,国内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到177家,资产规模达到450亿元。此时由于证券交易所成立时间不长,证券业发展相对缓慢,证券业对外开放还没有大的进展。仅有1993年境内企业开始试点在香港上市和2001年初允许境内投资者投资B股两个重要事件。

这一时期保险领域对外开放步伐更大一些。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出现了首家外资入股保险公司和首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分别是平安保险引入摩根士丹利与高盛两大战略投资者;中化集团与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合资设立中宏人寿保险公司。

这一阶段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发展也离不开国内金融改革的有效支撑。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1993年末我国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为金融业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加强了资本流动管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金融改革的侧重点调整为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有效防范了外资银行经营风险。这次危机提醒我们,金融业对外开放首先应夯实基础,资本账户开放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谨慎考量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路径选择与时间安排。

(三)第三阶段:2002—2017年底

这一阶段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发展的阶段。2001年加入WTO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按照入世承诺,我国要在5年过渡期内逐步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实现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这对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自身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督促我国金融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以适应国际金融业竞争。

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就是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为银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走向市场化。2004年初,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被确定开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进行债务剥离、资产重组、注资、吸引战略投资者等。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率先正式在香港地区主板市场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在香港地区成功发行上市,一个月后又成功在上交所发行A股,成为第一家在A股挂牌的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A+H股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A+H同股同价的上市公司。2010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两天内分别在上海和中国香港两地上市。至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实现上市,这为我国商业银行练好内功、提升国际竞争力做了良好铺垫。需要指出的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骤有微妙的变化:建设银行先发行H股,两年后发行A股;中国银行先发行H股,一个月后即发行A股;工商银行A+H股同步发行;农业银行上市时先发行A股,一天后发行H股。上市步骤的差别是基于国内A股市场承受能力综合考虑的,开始时尽可能减少大盘股上市对境内股市的冲击;伴随证券市场逐步成熟,再分别进行调整直至农业银行先在A股上市。同时,股改之初,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先在H股上市,其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内部经营管理等都按照国际标准严格要求,对其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这一阶段还新设了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并进行了农村信用社的系列改革。随后,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允许外资设立独资银行与走出国门结合,成为国内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

另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2005年,我国废除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释放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为金融业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8月11日再度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汇率形成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主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01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外资金融机构纷至沓来;2008年后,特别是2010年后,我国金融机构主动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作为应对危机、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我国央行陆续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涉及规模20062亿人民币。2009年人民银行公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倡导在贸易结算中直接使用本币。2015年底开始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平台。2016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权重为10.92%,位列第三,跻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可自由使用货币”。截至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在全球范围看,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排在第五位。在伦敦、巴黎、纽约等主要金融中心建立了人民币清算行,中国香港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离岸金融中心。

这一阶段我国证券业进一步开放,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券商,或成立中外合资券商。保险业领域,2004年初我国放开外资非寿险机构设立公司形式的限制,进入我国的外资保险机构增多;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先后在纽交所、港交所等境外市场挂牌上市。截至2017年底,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57家外资保险公司,下设各级分支机构1800多家,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了中国市场。12家中资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了38家营业机构。

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QFII,外国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我国的债券、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资产,并实行额度配给制;2006年国内开始推行QDII,2011、2014年又分别推出了RQFII、RQDII。2014、2016年,沪港通和深港通分别启动,2017年7月中国香港与内地“债券通”上线,资本市场的开放进一步深入,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互联、互通不断深化。入世后,贸易顺差与资本流入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1978年以来金融业配合经济对外开放战略,吸引外资,补充国内外汇资本的需求弱化,不再是新世纪的主要矛盾。学习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创新等要素,以提高金融业竞争力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

(四)第四阶段:2018年以来

在2018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指出,将遵循三条原则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三是在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业对外开放度相匹配。2018年6月银保监会宣布拟取消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资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中外资适用统一的市场准入和行政许可办法。6月1日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6月12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对QFII、RQFII实施新一轮外汇管理改革,取消QFII每月资金汇出不超过上年末境内总资产20%的限制;取消QFII、RQFII本金锁定期要求;明確合格机构投资者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允许QFII、RQFII对其境内投资进行外汇套保,对冲其汇率风险。8月2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正式宣告取消外资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资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沪伦通也有望于2018年开通。今年以来的这些重磅举措,彰显了我国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决心。

二、下一步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点

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明显的问题。例如,尽管银行业外资持股限制解禁,但门槛仍旧很高,部分国家外资银行很难满足这些约束条件要求。又如,人民币的对外贸易计价结算功能、交易功能及储备货币功能依然弱化。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截至2017年末,以美元计价的贸易结算份额占全球的39.9%,欧元占35.7%,英镑和日元分别占7.1%和2.9%,人民币占1.6%,仅排在第五,与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约占全球15%经济体量和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13%左右的贸易总额不相称。2016年全球债务融资余额超过21万亿美元,其中发行币种为美元的融资工具占比约39.5%,欧元占比约32.1%,人民币标价的国际债券余额仅占0.5%,低于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澳大利亚元。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仍然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下一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推进:

首先,按照既定方针稳步放开市场准入。未来5—10年外资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会逐步上升,但我国将有效控制这一节奏,其所占比重不会大幅飙升,而且占比不超过10%的前提下,不必过于担心其风险。

其次,资本账户开放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对资金跨境流动保持高度警惕。当前我国已经取消QFII每月资金汇出不超过上年末境内总资产20%的限制;取消QFII、RQFII本金锁定期要求,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境外投资热情,促进资本市场进一步双向开放。但是资本账户的开放要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与汇率市场化改革等相适应、相配套,采取渐进式改革,不能过快放开。

第三,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在未来10年将是我国最大的红利。当前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中美息差收窄,近两年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观,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在1%左右,资本项下也基本趋于平衡。将来可能出现短时期的经常账户逆差,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机遇。一是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引领作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和辐射力、带动力,但周期长、投资回报比不高、风险相对比较大,开发性金融机构应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二是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网络化的合理布局。金融发展需要集聚效应,商业银行应在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合理布局,沿着“一带一路”形成网点网络化的布局。三是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直接使用人民币,买国内商品拉动出口,降低换汇成本,维护金融稳定。我国在货币互换、交易、人民币清算行和人民币跨境支付方面已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还应继续扩大相关业务。四是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网络。尝试在与我国贸易往来频繁的国家、合作开展金融市场业务的国家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把人民币输送出去,形成一个网络体系。把乌鲁木齐建成西部金融中心,与阿斯塔纳形成呼应,服务于中亚和西亚地区经济合作。与此同时,利用毛里求斯路易港、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和南非约翰内斯堡等金融中心,形成“三角辐射”,将人民币输送到非洲市场。

第四,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创新同步推进,利用扩大开放的契机倒逼国内改革,适应金融业对外开放需要。从金融方面看:一是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近年来金融去杠杆卓有成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也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塑身”,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压缩金融服务链条,实现穿透式监管,打破刚性兑付,这有利于降低无风险收益率,进而降低融资成本。二是治理金融乱象,补齐制度短板。近年来逆周期调控对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产生了抑制,再加上微观监管加强,无序发展时代已经过去,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必须规范经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不仅要求金融机构实现风险隔离,还要让投资者明白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近期在讲话中指出,要使全社会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四句话实际上是为金融业正本清源,为金融业务未来的规范化经营指明了方向。三是优化政策结构。2017年下半年以来M2已经回落到8.3%,低于名义GDP增速0.6个百分点,未来几年M2应保持和名义GDP增速基本一致,先稳住宏观杠杆率,然后再逐步降低宏观杠杆率。2018年以来,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都真切感受到了来自政策调整导致的流动性压力。目前我国金融体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融资渠道和手段都比较单一,结构性降杠杆也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节奏和力度,在强监管态势下,体現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前瞻性。近期央行定向降准,就是政策灵活性、针对性的体现。当前大型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5.5%,中小银行13.5%。这部分资金存入中央银行,利率是1.62%。而商业银行使用MLF等工具从央行借钱,利率一般是2.5%以上,商业银行多支付了0.9个百分点的利息,导致额外的资金成本。2018年7月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出约7000亿资金,等于对冲掉了商业银行部分额外的资金成本,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未来降准还有很大空间,通过降准对冲替代MLF,根据市场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做存量和结构调整,将有助于增强货币市场稳定性,从源头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发展直接融资,优化金融结构。当前我国IPO已经实现常态化,但是退市制度、资产重组等领域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应着力做强做大股权资本市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上市公司,可优先考虑回归A股,以人民币计价。未来应扩大这个通道,最终走向完全开放。应着力做大债券市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熊猫债券获得较快发展,目前估计在上海银行间市场托管和境外机构托管的债券规模,以人民币计有近1万亿元,但相对整个债券市场规模还是太小。五是加强金融监管。在放宽外资准入和业务范围的时候,依然要按照相关法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一视同仁的审慎监管。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另外,也要发挥财政政策协同效应。一是增加短期国债发行。当前我国国债品种和期限结构不合理,长期国债多,不便于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短期债券发行常态化有助于形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形成连续、光滑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二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预算硬约束应当加强。当前这些主体对利率调整还缺乏敏感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三是在条件成熟时,财政通过向央行发行特种国债,用于购买外汇储备,进而实现央行和财政部间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为央行开展以短期国债买卖和以价格型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创造有利条件。

Abstract:After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opening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is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4 stages,with landmark events such as the entry of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e reform of the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the promulg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next step,China's financial opening 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king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and promote the financial ope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steady opening of market access,accelera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synchronous developing financial industry opening and financi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 up,financial openness,financial reform,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責任编辑 耿 欣;校对 GX)

猜你喜欢

金融开放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开放对金融监管影响及对策分析
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困境
我国温州民间借贷调查分析
供给结构失衡、信贷约束扭曲与金融改革
新常态下多维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开放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
金融开放条件下跨境与跨市场资金流动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