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狗”作为电影主角的形象构建

2018-12-10李婵

戏剧之家 2018年27期
关键词:主体性

李婵

【摘 要】大众消费文化的现今,关于狗的题材的电影、电视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注重于对狗的主角形象的构建。

【关键词】狗;主体性;人狗关系;情感叙事;形象构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107-02

远古时,犬类被人的祖先驯化,似乎就注定要与人类产生种种情感的羁绊,狗必然会被记录在不同的艺术题材中。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然也会着眼于这一题材的表达。瑞典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用两部关于狗的电影赚足了观影者的眼泪,2008年的《忠犬八公的故事》到2017年的《一条狗的使命》,一个共有的特征愈发明晰——狗作为电影主角的形象构建。

一、狗的主体性确立

(一)放低的镜头。这两部电影都大量运用低于人视线的镜头角度,镜头拍摄的画面高度距离地面约30-60公分。导演以此拍摄的目的是保证观众视野与狗视野的相似性,如《一条狗的使命》中,影片开头不久,狗从私人狗场逃跑钻过篱笆的镜头、《忠犬八公》中八公沿着铁轨行走的镜头,皆使用了这样的拍摄高度。

通过改变视野高度这样的电影表现手法,让观影者清晰感知导演表现狗的生活特性的故意性,并接受这一安排。观影者不会对这样的镜头表示抗拒,新奇感和好奇心促使观影者心甘情愿地认可狗的主体性已在影片中扎根这样的既成事实。

(二)狗的主观视角。《忠犬八公》对于狗的主观视角的使用已有程式,如八公被男主人公从车站捡回家这个叙事段落中,影影幢幢的灯光下人腿攒动的画面。《一条狗的使命》中狗的主观视角被应用得炉火纯青。每次吃饭时桌子下面的比利必然会有一个或几个高角度仰拍的主观镜头来表现他看到的主人一家。在比利和幼年的主人伊森玩耍时,伊森摇动的头部的特写,这是狗(比利)在同一水平视线上看伊森的视角。影片中作为故事段落转场时使用的表示轮回转世的蓝色或橘色虚拟光斑也是一种狗的主观视角,这一视角容易被忽略,但却最具有狗的主体性特征,因为这样的镜头最能隐喻出狗和人一样具有思想和灵魂。

狗的主观镜头是一种将狗作为影片主角看待的标志,主观镜头的呈现代表着被表现物体具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故而这样的镜头造就了狗在影片中的主体地位。将人的主观镜头和狗的主观镜头交替剪辑,更深层地申明了狗主体性的确立。

(三)不同景别中狗的位置。电影中镜头的组接是包含各种景别的,为了交代周围环境和人物关系等叙事要素,经常会使用大景别(通常为全景和远景),导演通常会使用精心设计的场景调度和构图来凸显狗在画面中的主体地位。两部电影中均出现了在院子里人和狗嬉戏的桥段和人狗日常告别的桥段,其表现方式也基本一致,大体可以划分出三种类别:

1.远景镜头下的人与狗,人静狗动。这样的景别中人和狗占据画面的位置都较小,为了相对突出狗,人一般是静止于原地的,狗欢脱地在院子里玩耍。

2.全景镜头下的人与狗,人竖狗横。全景镜头一般只包含人和狗及周围小范围的场景,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突出狗的主体性,人一般采用占用画幅面积较小的站姿,狗是横立于地面,占据更宽的画幅。

3.中景镜头下的人与狗,人蹲狗坐,视线水平。这里主要说的是人狗告别的镜头,对应的桥段是狗送人去工作或上学。人都会主动蹲下来和狗处于齐平的位置,各自占据画面一半的画幅,以显示人狗位置的平等。

二、人狗关系的构建

狗的主体性的确立是在人狗关系构建中完成的。人狗关系的构建是在电影讲述的故事中形成的,以后现代主义中结构叙事学中格雷马斯提出的六种角色分类法[1],对其进行剖析:

作为主角的狗位于主动位置,成为叙事主体,也是人狗关系构建的核心。推动故事展开的动力是想要和主人在一起的愿望诉求,这也同样是人狗关系构建的动力和主干。为了增加故事的丰富性和矛盾冲突感,助手和对手方位的人、事、物向主角施放影响,两者的力量相抗衡,形成焦灼状态,在曲折的故事中,一同助力人狗关系的构建。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人狗关系的构建是穿插在众多叙事中的,所以在人和狗两个核心以及在一起这样的主干追求之上的是众多细小繁琐的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式的结构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方向联结着人与狗两个核心,并且增强着主干的坚固性。人狗关系构建起的结构具有三大要素:核心(狗)、次核心(人)、主干(人与狗相伴不离分)。还有诸如情感、家庭、梦想、生命与死亡、忠诚与信仰等元素的旁支网络,并且这些旁支网络的影响是不定向交织在一起的。

三、情感叙事的达成

(一)狗情感的主位表达

情感的主位表达是将狗作为情感的主体,其表达出的情感情绪都是狗本身产生的。虽为同一导演的作品,但两部电影在狗的主位表达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忠犬八公的故事》这部电影中,八公没有说过一句话,关于八公的情感表达全部借助于镜头语言的刻画和八公这条狗的行为表现。在帕克教授还活着的时候,八公的主位情感是通过他和帕克教授的互动展现的,如他送教授去车站上班,在站外望着帕克教授远去的背影时,眼睛里流露的不舍;当教授下班,八公看到教授从车站出来,摇着尾巴欢乐的向教授奔跑过去。在相同的场景中两种不同情绪的反差将狗的情感的表达进行对比,情感的张力得以提升。在教授去世后,八公将自己放逐以追寻自己的主人。这时八公情感的表达多依赖于主观性的镜头和狗外形的变化,以及周围人的言语。八公像孤儿一样失落的游走在铁轨上,八公趴在车站外,在固定的位置等着主人回来。这样的镜头叙述就像在展现一个伤心沉默的人一样。虽然八公没又在电影中开口说话,但是由其感情包裹的精神世界是我们轻易可以进入的。

《一条狗的使命》中,比利的主位情感表达更具象清晰,第一人称“狗”的视角[2],比利能开口说话,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观影者听。配合主观镜头、和人交流时的正反打镜头,比利的情感世界被立体的展现。历经五世生活并存有五世记忆的比利像一个知天命的老者,经历过人情冷暖、体会过幸福苦难。在这部影片中,狗的主体情感表达相对于八公要容易得多。

在传达狗的情感时,两部影片中有一个相似点,可以说是后者对前者的致敬。八公趴在车站外一动不动,季节更替年复一年,八公老去的画面和比利的第四世变成一只柯基犬趴在庭院中,时间流转的画面所用的表现手法如出一辙。心中所求变成不可能时,时间的更迭在狗的情感中是无法抵御的困阻。

(二)人狗情感的对等交流

情感叙事的达成是建立在人和狗对等的基础上的,情感的导出和回流应该是相抵的。这两部电影,狗的主人是将狗看做与自己平等的身份来对待的。

人和狗的情感交流看似容易却也困难。人和狗没有相通的语言系统,无法进行准确的语言交流,一切交流依赖的是情感和内心的体会。这种不准确的交流方式会难免出现偏差,成为人狗交流的阻碍,导致一些遗憾产生。如八公感知到主人会有危险,用尽自己能用的办法想让主人留在家里,但是教授却无法体会其真实用意,猝死在课堂上,八公和教授永远分开。还有比利在第五世重回伊森身边,伊森无法认出眼前这条狗就是比利,将其送往宠物收容所。虽然最后比利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伊森认出了自己,有着皆大欢喜的结局,却也大费周折。

但依靠情感的交流也是稳固的,不管是八公还是比利,心理都烙印对主人的忠诚,这样的情感必然也是主人倾情付出换来的。情感的对等交流是一种难以绞断的紐带,勾画着故事发展的脉络。

四、结语

“前有《忠犬八公的故事》,后有《一条狗的使命》,虽然二者大相径庭,但无论哪一部,都是着重于展现人与狗之间的羁绊”[3]。大众消费文化的现今,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注重于对狗的主角形象的构建,这样的做法不仅使作品更能获得大众的认可,也使得影视作品本身更具有人情味。

参考文献:

[1]彭吉项.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0.

[2]吴雁飞.此狗非狗也——《一条狗的使命》的叙事特点探析[J].视听解读,2017:64-65.

[3]Omiear.《一条狗的使命》:如果没有遇见你,我想我会在哪里[J].文化·生活,2017(07):72.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