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的过程

2018-12-10张乐成

教师·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张乐成

摘 要:“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可见阅读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们也在用心推行课外阅读,可是,很多时候学生们的阅读停留在表面,没有兴趣,没有实效。文章侧重从三个方面——师生共读、同伴共读、亲子共读去阐述如何将课外阅读更好地落到实处。

关键词:师生共读;同伴共读;亲子共读

一、师生共读——让有效的阅读指导得以实现

叶圣陶曾在《略读指导举隅》中谈到过有关略读的方法,简洁地概括便是:选取一篇或者一个章节,学着精读篇目的方法进行细读,对于自己存疑的地方,不可囫囵吞枣,而应借助参考书进行弄懂;弄懂之后再次返回去读,明了大意,再做记忆、体会或研究的工作。

课外阅读,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便是略读,略读才有可能一目十行,做到海量阅读。而选取章节进行精读,才有可能做到深入文本,避免假性阅读。

具体来说,阅读中要善于思考,读出质疑之处。对于不懂之处,再联系上下文深入研究,真正弄懂为止。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阅读体会方能深刻。将从精读篇章中习得的方法用到其他篇章或者书籍中去,阅读效果会大大提升。我也曾经尝试着如此去做过了。

我们班共读了曹文轩的经典名著《草房子》,它是一部长篇小说,相对学生们之前看的游记、童话故事等,这本书可谓是巨著。因此,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深入文本,真正地有所收获,我选取了有关秦大奶奶的篇章《艾地》,让学生们共读,通过一番阅读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读懂了:秦大奶奶是油麻地的一员,在油麻地上,她与老公辛辛苦苦地盖了一座房子,可是为了建学校,她从油麻地中被赶了出来,于是出现了她与人们的各种斗争。不过,后来她却有所改变,关键时刻救了落水的小女孩乔乔……学生们对她的感情由讨厌慢慢地转化成了喜欢。学生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秦大奶奶突然会有如此的改变?

带着这个疑问,我让学生再读了这一篇章,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秦大奶奶不愿意离开油麻地?她真是一个大恶之人吗?学生们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定位在一些关键词句上,便明白了:秦大奶奶之所以与人们不断地“斗争”,搞得油麻地小学鸡飞狗跳,无非是想留在这片她倾注了情感的土地,因为这片土地,是秦大奶奶和丈夫花了几十年的心血购买的,且承载他们美好的记忆……她并不是一个大恶之人,反而内心里面存有了一丝善良,当桑桑出现,能与她和平相处时,她的内心变得柔软,她开始变得友好,以至于后来,她奋不顾身地救人……

学生通过思考、细读,读懂了质疑之处,然后再回过去读时,发现似乎秦大奶奶所做的一切“斗争”都可以理解,她毫不犹豫地救助他人,也顺理成章。

这样的阅读,不再停留于表面,学生们思维得到了激活,带着问题去思考,有了答案后,豁然开朗,这时候,学生们便有了阅读的成就感。之后,便有兴趣,有了阅读的内驱力,带着之前学到的方法再去阅读其他的章节,便能将这部长篇小说化长为短、化难为易。

继《草房子》之后,我们班又共读了曹文轩先生的《青铜葵花》,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方法,我又挑选了《葵花田》章节,引导学生细读,通过一些问题,诸如:青铜为什么会变成哑巴?在葵花爸爸眼里,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是什么,为什么?……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的阅读视角会缩小,也会读得更精细,慢慢地我让学生学着去提问、去思考、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大部分学生阅读将不再是泛泛而过。

师生共读,为学生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提供了契机。

二、同伴共读——让持久的阅读热情得以维持

群体动力学研究发现:“个体一旦视某个群体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就会把该群體的目标、规范、趣味作为标准来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蒋军晶老师在《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中也曾写道:“深圳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家长,经常同一种书买几本,一本给孩子,另外几本给孩子最好的朋友。这对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效果很不错。”可见同辈群体对孩子阅读行为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例如,五年级时我们共读了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虽然大家都买了这本书,但是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效果不尽相同,于是,我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开展写读后感的活动。最后发现,那一批平时并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地融入小组,更加有效地参与读书活动,也开始跟着读了一些篇章,写了一篇读后感。虽然这样的共读活动,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深入阅读,但是“雁过留声”,至少学生们曾经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当他们再次翻开这本书时,一定会有朦胧的熟悉感,且可能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

除了班级共读某本书,选择合适的时间来共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催生阅读经历的方式。每一天夕会都是我们班固定的阅读时间,时间一长,学生们慢慢地就养成了夕会一进教室就阅读的习惯。当一个教室里面大部分学生都在阅读,那小部分平时可能并不爱阅读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拿起课外书。刚开始的阅读,也许真有应付老师的成分,但是慢慢地,当学生们真正从课外书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快乐,那被动的阅读就有可能转化成主动、有效的阅读了。

让学生爱上阅读,同伴共读是一种很好的催生方式。

三、亲子共读——让温馨的阅读氛围得以营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可见,亲子共读,塑造家庭中的书香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可反观现实,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当问起孩子在阅读时,他们在干吗时,他们非常干脆地回答:做家务或者玩手机。试问,一个几岁的孩子,到底有多强的自控力呢?在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前,在没有尝到阅读带来的甜果时,怎会主动用心地去阅读呢?

当然,也有家长反映,亲子共读让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有所改善,亲子共读的时光,是一种陪伴,也是一种无形的引导……

曾记得一位家长写了一篇亲子共读的文章,从这篇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亲子共读所带给她和孩子的乐趣。她在文章中写道:“‘哇,这本书里写了好多昆虫啊,真有趣!女儿脸上洋溢着笑容,眼里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确实,这本书就像一块磁铁一样,不仅吸引着她,也同样吸引着我。书中描述了勤劳的蜜蜂、愚笨的毛虫……有了《昆虫记》的陪伴,我们母女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它给我创造了与孩子沟通以及分享读书乐趣的机会。”家长如此写道,她的孩子也确实在她的陪伴中,扩大了课外阅读量,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尤其在写作时,不会再显得毫无头绪。

还有家长反映:刚开始亲子共读的那段时间内,孩子是被父母督促着去阅读,可是一段时间后,孩子从课外阅读中感受到了乐趣,他不再需要催促,每天放学后会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作业,投身阅读,一本、两本,一发不可收拾,一学期,孩子看了将近20本课外书。一年之后,他已经慢慢地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睡前不阅读还睡不着……在没有努力尝试的前提下,谁又能轻言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呢?

阅读致力于人的根部滋养,是一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课外阅读不能只停留于口号,而应该真正地落实下去,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一定的环境,陪伴学生用心地去经历阅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父母的建议[M].罗亦超,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用心陪伴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在“亲子共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