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中国贡献
2018-12-10王新建姜强强
王新建 姜强强
摘要: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倚仗厚重的中国理论和实践逻辑的贡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其直接理论倚仗,包容性和绿色化发展的中国脚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其提供了实践依托和时代契机。包容性绿色发展将以其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时代彰显,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学科主线与时代标杆,成为世界进入“后西方”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世界整体发展上所走出的“人类发展的下一步”,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所贡献的最具时代价值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人们将见证和收获世界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清晰轨迹和美好前景。
关键词:包容性绿色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B0-0;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8)05-0081-007
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开篇便昭告世界:人类已站在历史的关口,国家之间乃至各国内部长期存在着悬殊现象,饥锇、病痛、贫困、文盲有增无已,人们福祉所倚的生态系统持续恶化。(1)由此可见,包容性和绿色化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压倒其他所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显性话语。本文所论“包容性绿色发展”,较联合国《21世纪议程》的政策设计,世行报告单纯强调的谋求经济增长与高效、包容且优先保障经济发展机会的共进,以及类似“1+1=2”式的内涵规定,具有更为丰厚而辩证的时代内涵。包括全球性经济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其他诸如带有“全球性”标签的政治生态问题、文化交往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等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要素领域,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包容性和绿色化这两大发展趋向。于是,“包容性绿色发展”问题无可争辩地成为这个时代的“绝对命令”,这个世界的最大政治,这个地球村的集体聚焦[1],以及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性选择”[2]。
一、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生成的理论倚仗
限于篇幅,本文所论主要聚焦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生成的直接理论来源。其深厚的唯物史观理论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渊源,已另文阐述。(2)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28次出访,足迹遍布6大洲55个国家,百余次谈及命运共同体,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与时代发展大势等重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全面深刻地阐述中国执政党对当下国际关系与未来世界发展趋向的基本主张,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和普遍认同。
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全面阐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这一“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总路径,从主要途径、重要保障、基本原则、牢固纽带、必要条件等视角切入,形成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多方面完整统一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机整体。
2017年1月访问联合国总部时,习近平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指出,要实现世界的永续和平、持续发展和熠熠文明,“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4],继而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五个坚持”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五位一体”总布局总路径,使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北京高峰论坛上,习近平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带一路”的合作方向,同样凸显了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包容性和绿色化的合作与发展取向,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一带一路”引领新型全球化、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和价值趋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他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57-59
不论是“五位一体”还是“五个坚持”,都共同指向了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領域,并赋予每一要素浓重的“包容性发展”内涵和发展取向。同时,在全球绿色化浪潮下,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每一要素,也必然包蕴着支撑人类“未来友好型立场与倾向”的“共同的绿色价值理念”[1]。由此,“五位一体”“五个坚持”的总布局总路径全方位地凸显了“包容性发展”和“绿色发展”两大发展理念主题,成为两大理念合璧而成“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国际”版本。联合国决议和文件三度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彰显中国方案在全球治理上的贡献,同时也“选定”了“包容性绿色发展”这一概念生成的时代坐标。更为突出的亮点,便是突破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世行2012年报告,以及学界新闻界等把“包容性绿色发展”只是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思维窠臼,而赋予其新的时代节点下必然包蕴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即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要素领域的结构体系和实践指归。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国际”版本,规定和凸显了概念生成和出场的时代节点。
(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成为“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的“国内”版本,实现了对概念出场的呼唤。这里需要对概念所关涉的一系列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的与历史的等多层面分析。
1.包容性发展与五大理念的关系。五大发展理念较全面地承袭和凸显了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学界已渐成共识。“创新”是包容性发展的本有之义,把创新视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区别于传统粗放式发展的主要特征。“协调”直接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短板”的重视和攻坚,以及对短板变长的包容和期待。“绿色”是包容性发展理念核心内涵的时代性体现,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对当下世界绿色浪潮的回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和实践中极其突出的“价值底色”。[7]“开放”凸显了包容性发展对信息要素、能量要素的交换要求和倚赖。这已被近40年开放步伐所证明,而中国进一步的发展,更须以包容的心态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更加广泛的责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享”本是包容性发展的同义词,包容性发展原本就叫共享式增长。“共享发展”秉承包容性发展的“共享”初心,彰显时代节点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人本主题,即“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8],让近14亿中国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不改初心的立场情怀,是判断奋斗目标实现与否的第一标尺。[9]“第一标尺”所凸显的“共享”内涵,进一步说明以“共享”作为归结点的五大理念对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彰显和承担。
由此可见,继“积极的倡导者”、“积极的实践者”之后,即中国在为“包容性发展”这一发展经济学重要范畴的生成做出突出贡献(2)之后,五大理念又进一步丰富了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内涵。同时,五大理念在包容性发展层面也达到了具体的和辩证的统一。习近平强调:“五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10]本文以包容性发展理念“整合”五大新发展理念,正是对一体坚持和一体贯彻的全面遵循。
2.绿色发展在五大理念中的地位。习近平在论述绿色发展的要求时指出:“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1]从大局、长远、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来看,绿色发展在五大理念中显然居于“主体”地位。易言之,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各自的主要内容只能是在“绿色”层面上的发展,各自的主要着力点亦只能且必须放在“绿色”之上。绿色发展的“主体”地位、绿色发展这一时代的“中国聚焦”,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责无旁贷”和“百分之百” (3)的承担。
3.分析“绿色发展”与“包容性发展”的关系是提出“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并赋予其博大内涵的关键一环。一方面,绿色发展是一个内含包容性发展核心元素的发展方式和过程。首先,绿色发展本身就是彰显包容性发展内涵的主要环节。其次,以绿色发展促进社会公平,这是绿色发展包容性内涵的根本点和主要方面。再次,“绿色发展”概念经历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演变过程,其间,包容性发展内涵一直被保留。如“所谓‘绿色发展,也称绿色增长、包容性增长” [12]这样直接指出两者一体性质的,并非偶见。另一方面,包容性发展内在地包含着绿色发展的内涵。首先,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生成主要依据之一便是对“无未来增长”的反思和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实证研究一再表明,“黑色发展”及环境问题总是与贫困问题等社会不公“孪生”共存。其次,要实现对贫困和不能共享发展成果的治理,实现发展对机会平等、公平正义的包容,也必须走绿色化的发展道路。
由此,若用一具体概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共享发展的合目的性(4)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不同发展理念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使五大理念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9],那么,这一概念便只能是以包容性发展与绿色发展这两大浪潮所标示的当下世界最显性的话语合璧而成的“包容性绿色发展”。
综上所述,“包容性绿色发展”自觉而全面、集中地把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五个坚持”总布局总路径和五大发展理念融汇于一身,两个“版本”回应了全球化十字路口的时代节点下人们对“包容性绿色发展”出场的呼唤。质言之,包容性绿色发展既是富含包容性元素的绿色发展,又是突出绿色发展主题的包容性发展。它以绿色发展为手段和路向,又彰显绿色发展的包容性主旨和目的。它追求的是遵循自然、经济、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发展,是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发展,是汲取诸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包容性发展、绿色发展等发展理念精髓的发展。中国语境下,包容性绿色发展就是集五大新发展理念于一体的发展;世界语境下,包容性绿色发展指定了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全要素彼此交融、综合实现和多主体建设的发展模式、理念和路向。
二、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生成的实践维度
一种科学理念或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生成,不仅倚仗一定的理论逻辑基础,还要有与这种理论逻辑交促互补的社会实践基础。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生成的实践维度,即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中国脚步,以及时代发展所提供的契机。
(一)包容性与绿色化发展的中国脚步和巨大成就
中国脚步在世界包容性綠色发展上的突出贡献和表率形象,极大地促进了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1.《中国21世纪议程》——全球实施联合国议程的旗舰角色
1994年,中国政府率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联合国“议程”做出庄严的承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承诺得到了模范履行。目前,中国 GDP 总量从全球十多位升至第2位,外贸总量由全球第15位跃至第1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不到全球平均数的1/10 升至中等偏上,多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逾1/3;在控制人口、消除贫困、发展科教、健全社保、减灾防灾、公众参与等方面成就突出;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增加碳汇等方面进展快速,全民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多年来,中国承当了全球实施联合国21世纪议程的旗舰角色,为包容性发展、绿色发展做出了世界级的巨大努力和显著贡献,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增加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方式选择的多样性。(1)中国在推进包容性和绿色化发展上取得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2.“一带一路”——成功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性实践
100年前,瑞典人斯文·赫定预测:“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 [13]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恰成这种“贡献”和“丰碑”。5年来,它唤醒了当下世界对辉煌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的美好回忆,激发了沿线国家以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期待和向往,合作成果远超预期,已被公认为迄今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当下国际社会前景最好的合作平台。王毅外长在2017年“两会”上指出,“一带一路”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响应沿线各国加强互利合作的迫切愿望,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包容理念,是各国撸起袖子一起干的共同事业,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普惠、包容方向实现“再平衡”。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认为,共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一带一路”,在国际秩序再次面临转型挑战的历史关头指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总之,“一带一路”真正把不同地缘板块和地缘利益缝合起来了,把沿线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了,成为惠及沿线80多个国家和逾全球2/3人口的友谊之路、共建共享之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典式的、世界历史性的实践。
习近平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全面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积极进展、丰硕成果和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反映了“一带一路”外延在不断扩大、内涵在逐渐升级、目标任务逐渐清晰、国际地位正不断提升,发展前景和受到的赞誉早已超过了世人的想象。可见,“一带一路”已经走到中国全方位开放的崭新起点,并将继续在引领新型全球化的时代使命中,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前景。
3.亚投行——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力量的历史性尝试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尼访问时表示,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目前成员已逾80个国家,还有许多国家提出加入意愿,超过由美日主导的拥有67个成员的亚洲开发银行。学界认为,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成立亚投行是携手各国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实践,是运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装备制造、能源工程、城镇化等领域发展经验来发展亚洲、造福世界的重要探索。这将有力推动形成一个坚持共同追求、扩大共同利益、克服共同困难的区域,形成全世界包容性发展的新格局。[14]一些研究机构盛赞亚投行是具有可持续影响力的“精干、廉洁、绿色”的多边银行,是区域及世界经济发展与再平衡的“助推器”。[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确表示IMF和世界银行乐于同亚投行展开合作,并已签署十数个联合融资项目。由此,亚投行作为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已成汇聚亚洲以至世界各国力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推手。
4.中国2030国别方案——全球实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表率
2015年联合国推出《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等领域,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建设没有饥饿、没有贫困、安全、充满活力和可持续世界的美好期待。中国政府因应这一议程而积极制定的“国别方案”,注重和强调方案上的对接,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悉数纳入国家规划。如提出2020年实现全民脱贫,2030年基本完成教育、卫生、农业、经济增长等重点目标,并在强化国际合作及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上向联合国正式交存《巴黎协定》批准书,2016年启动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项目。联合国经社部发政司司长洪平凡评价说,中国在自身推进议程的同时还积极接续参与国际合作,真正落实“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全球目标,展示出和衷共济的大国担当和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成为积极推动落实联合国议程的表率。[16]
(二)“新时代”提供契机
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认为,一个时代的概念发展到什么地步,是由该时代的实践和认识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17]当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5]58,进入“后西方”[18]时代的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十字路口。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5]58。未来社会如何发展、世界文明何去何从,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5]12尽管“新时代”指的是中国的新时代,但它也是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的“新时代”。“新时代”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昭示著一种新的世界文明发展样态,它已经“敞开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明新形态” [19]。不断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认识到,中国脚步及其所昭示的“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5]59,将是世界进入“后西方”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世界整体发展上所走出的“人类发展的下一步”[20],是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5]58条件下中国从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给予世界的最新发展理念。由此,从空间视角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道,这便是“包容性发展”的视域和职责;“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否在时间上持存下去,完全取决于一种绿色价值理念”,这便是绿色化发展的方向。于是,时代发展催生时代课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的网络连接,从实质内容和技术可能性上把世界迅速打造成一个命运共同体。”[1]昭示人类时空双维前路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便成为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全面变革的不二选择。
三、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意蕴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全面审视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后指出:“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21]当下世界,人们已将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会有怎样的胸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深度调整中的世界又该走向何方?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和出场,正是因应人们目光和问题的应答。
(一)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
习近平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和平发展的大势依然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2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还强调,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5]58多重挑战如何化解,怎样创造发展共识,发展前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摆在世界上一切关心人类发展前路的人们面前的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和出场,以其时空双维视域下的宏大叙事,成为促进全球化迈向“2.0版”的鲜明标志,拨开了站在转型“十字路口”全球治理体系的观念雾霭,指明了达成全球治理共识的思考视域和方向。即不管他、她甚或它“身居”哪个民族和国度,信仰若何,是否情愿,毫无疑问,他、她和它,都早已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由是,以标示、规范人类社会发展和存续的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便无可争辩地成为人们思考发展前路的“集体聚焦”,已经并将继续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核心议题,谋求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全球化之路,追求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和绿色低碳的世界,必将走出一条人类社会相知互信、共同发展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抒写人类历史的崭新走向和辉煌篇章。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时代彰显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奠立于世界包容性和绿色化两大潮流愈加凸显并必然合流之上,倚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巨大贡献”[23]和五大发展理念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而出场,不仅成为中国谋求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项,更是国际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救赎和必由之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制度创新的主阵地,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与光大的催化剂,并将促进人类社会在走向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尽快实现愈加坚定而明晰的包容性绿色发展路径自觉。
从促成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生成和出场的两大版本,即五大发展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关系来看,学界指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创新发展激发其内生动力,协调发展彰显其和谐境界,绿色发展奠定其生态底蕴,开放发展勾勒其基本态势,共享发展呈现其价值指归。[24]一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5]由此,中国方案所昭示和提供的主题主旨鲜明的包容性绿色发展实践,使得“未来的全球化本身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实践更加符合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26]。不言而喻,包容性绿色发展将以其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成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人类解放进程的必经阶段”[27],继而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28]的进行时态,彰显全球范围内“现实的运动”中的共产主义价值观。
(三)学科研究的主线和时代标杆
不管人们如何界定经济学,经济学也只能是“人”的经济学,是经世济用之学。那么,对针对人类现实和未来生存的、在空间和时间双维关涉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包容性和绿色化这两大全球性目标保持“压倒一切”的关切,将是有关“人”的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的首要职责。包容性和綠色化这两大全球性目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致其他所有问题和价值诉求,诸如自由、人权、民主等美好价值观念,或黯然失去其紧迫性,或必然被包容性和绿色化所包涵。人类发展至此,“政治上最重要的界线已经被确定”:究竟是和而不同、共进共赢,还是唯我独享、有我没你;究竟是反未来、对未来是敌意的,还是有未来、对未来是友好的?[1]支撑正面立场与倾向的,只能是横纵双向、时空双维的“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
尽管目前处于概念提出阶段,亦谈不上公认的理论框架,但多年全球范围内绿色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尤其五大发展理念这一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成果及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早已为包容性绿色发展这一发展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有机结合的崭新理念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导引和“元理论”基础。这一理念所蕴藏的理论统摄和理论创造的巨大潜力,将一改多年来在发展经济学学科发展中一味固守发达国家经济背景和发展经验来解读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倾向,对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并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自信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如在“创立历史与逻辑相吻合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29]方面树立鲜明的学科时代标杆。故此,“包容性绿色发展”成为研究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研究发展问题的发展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和学科时代标杆,已是舍我其谁、无与争锋了;进而,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路,亦是脚步清晰、难以他顾了。
四、结 语
中国作为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延续数千年人类文明的东方大国,其灿烂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向被西方智者所褒奖。罗素指出,是“中国人发现了如能被全世界人采用就会使整个世界幸福的人类生活方式”。汤因比指出:“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是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李约瑟也指出,人类在“将如何对付科学与技术潘多拉魔盒”的问题上,要对科技发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伦理的和政治的控制,就要“按东方的见解行事”。[30]尽管我们对这些论断有着自己清晰的和冷静的认知,但我们亦有理由相信,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这一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将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所提供的最有时代价值的国际公共产品,成为中国在仰观俯察国际社会发展症候下对更多国际责任的坦荡承担。换言之,是中国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把包容性绿色发展推向了这个时代的绝对命令、这个世界的最大政治、这个地球村的集体聚焦以及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性选择”的高度。最具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便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人们将见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两个和解”的进行时态和清晰轨迹 ,收获世界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美好愿景。
注释:
(1)参见郭日生:《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与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期,第21-26页。
(2)参见任保平,王新建:《论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生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社会发展比较》2013年第3期。
(3)习近平2015年9月和2017年1月两次集中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联合国演讲中,在谈到绿色可持续发展时分别作出了“责无旁贷”和百分之百”的庄严承诺。
(4)实质上,共享发展首先应是合规律性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点。
参考文献:
[1]甘绍平.寻求共同的绿色价值[J].哲学动态,2017,(3):5-14.
[2]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17,(1):46-62,205.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9-29(2).
[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1-20(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曹元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点赞[N].光明日报,2017-2-13(10).又见记者何农.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N].光明日报,2017-3-25(8).
[7]周晓敏,杨先农.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丰富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6,(5):50-54.
[8]愿同各国一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坚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9-24(1).
[9]任理轩.坚持共享发展[N].人民日报,2015-12-24(7).
[10]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N].人民日报,2016-1-7(1).
[11]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1-19(1).
[12]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306.
[13]转引自王义桅.理解“一带一路”的三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7-3-4(12).
[14]田原.攜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实践[N].经济日报,2016-1-18(3).
[15]莫开伟.亚投行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平台[N].上海证券报,2016-1-18(7).
[16]专访.中国是积极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表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9/29/c_129306164.htm.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4.
[18]余晓葵.超越“后西方”语境 关注人类共同命运[N].光明日报,2017-3-7(10).
[19]杨晓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文明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17-19,74.
[20]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M].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7.
[21][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苟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284、289.
[22]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7-5-15(1).
[23]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1-20(1).
[24]王岩,竟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红旗文稿,2017,(5):11-14.
[25]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7-5-15(3).
[26]蔡昉.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及中国策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11):4-24,157.
[27]陈锡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2):87-92,109.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29]程恩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多样化创新的原则和思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42-48.
[30]转引自许苏民.比较文化研究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338-38.
(责任编辑 吴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