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答纸”:一种有效的伙伴学习工具

2018-12-10周菲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5期

周菲

摘要:通过设计和使用“问答纸”,鼓励学生自主呈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题的困惑,引导学习伙伴自由选择问题予以解答和辨析,辅以回收整理、评价反馈、二次使用、整理形成问号集等后续环节,建构了基于“问答纸”的“互学式伙伴学习”模型。学生在多元的伙伴关系、开放的伙伴角色、主动的伙伴互动、泛在的伙伴学习中,激发了学习动力,提升了学习品质。

关键词:问答纸;伙伴学习;学习工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A-0028-04

从中年段到高年段,小学生数学学习难度显著增加,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出现无力感。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有效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笔者借助学校“伙伴学习”研究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了“问答纸”的设计与实施,探索出了一条学生通过伙伴学习互助解决问题的路径。

一、“问答纸1.0”:伙伴互助解决问题

为帮助学生及时记录并解决问题,养成“有问必究、刨根问底”的学习习惯,2017年9月,笔者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尝试设计和使用“问答纸”,引导学生自主记录自己的问题,并通过伙伴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

最初设计的“问答纸”(“问答纸1.0”)包括“我来问”和“我来答”两个板块(如图1)。

在“问答纸1.0”的使用过程中,笔者逐步探索出了“三模块七小步”使用基本流程(如图2)。

(一)初步解答

1.記录问题。首先,学生在“问答纸”的“我来问”一栏中记录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张贴到班级的问答展板上。

2.伙伴解答。解答者从问答展板上挑选自己能够解决的“问答纸”,在“我来答”一栏中完成解答。

3.互助辨析。解答者完成解答后,带着“问答纸”向提问者进行一对一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追问、出变式题、多方法解题等方式促进伙伴共学。这样,以“问答纸”为中介,学生自行组成学习伙伴,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共同学习。

(二)回收评价

1.回收整理。安排专人回收解答后的“问答纸”,记录每位同学提问与解答的质量与次数,作为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2.评价反馈。以一个月为单位,根据学生有效提问(即问题典型)与有效回答(即解答完整)的情况,评选出3位最佳提问者、3位最佳解答者,颁发小奖牌。

(三)深入辨析

1.二次使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对“问答纸”进行二次利用。解答者拿着自己曾经解答的题目考问提问者,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提问者还有疑问,则解答者进行二次讲解,并可进行巩固练习,确保提问者对问题有深入透彻的理解。

2.整理形成问号集:学期末,提问者整理自己的“问答纸”中的问题,形成自己的问号集。

二、“问答纸1.0”使用效果分析

2018年2月初,在“问答纸1.0”使用一学期之后,为了解其使用效果,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一)学生养成了“有问必究”的习惯

数据显示,89.6%的学生有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意愿,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个问题学生都有能力独立解决,也不是每个问题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提问对象,这给学生解决问题带来了困难。“问答纸”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张榜公布、寻求解答的使用方式,也能有效地为问题找到合适的解答者,对于学生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85.4%的学生不会觉得问别人问题没有面子,这使学生运用“问答纸”公开提问具有可操作性。

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养成了及时记录自己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习惯。在学生记录的问题中,72.9%来源于作业,18.7%来源于课外,6.2%来源于课堂,问题来源分布正常。

(二)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有待提高

数据显示,只有16.8%的学生经常自己尝试提出问题,而81.2%的学生只是偶尔如此,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有待提高。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思考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善疑善问,如观察比较法引问、合情推理法引问、发散思维法引问、质疑辩驳法引问、自我反思法引问等[1]。

数据显示,93.8%的学生对于问题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路,56.3%的学生知道自己解决问题的障碍在哪儿。可见,大多数学生面对问题并不是完全没有思路,有时甚至清楚解题的障碍所在。如果提问者在“问答纸”中将自己初步的解题思路和难以突破的障碍记录下来,那么,提问会更加精准,解答者会更清楚提问者的问题所在,在解答和讲解时也能抓住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问答纸”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数据显示,在使用“问答纸”解决问题过程中,47.9%的学生能够听懂并有所收获,另有45.9%的学生不仅当时能听懂,而且在“二次使用”环节,自己还能解答,并会做变式题。不仅如此,使用“问答纸”解决问题后,有89.6%的学生还能解决同类问题,“问答纸”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发挥了有效作用。

但调查也发现,在使用“问答纸”解决问题之后,仅有14.7%的学生总是能掌握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83.3%的学生只是有时能掌握,2.0%的学生表示不能掌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2]。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有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问答纸2.0”:让思维看得见

根据“问答纸1.0”的使用情况,结合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2018年2月底,笔者对“问答纸”进行了改进,设计了“问答纸2.0”(如下页图3)。

“问答纸1.0”采用简单的“一问一答”形式,问得比较笼统,答得比较全面,未能针对学生遇到的障碍进行重点突破。“问答纸2.0”细化了“我来问”和“我来答”的内容。在“我来问”中,学生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要在“我尝试”中写出自己已经完成的解题步骤,在“困惑点”中说明自己“卡”在哪个地方了。在“我来答”中,解答者不是直接写出解题过程,而是针对提问者的困惑点,先分析这个问题的突破点是什么,解析解题涉及的知识点、思维方法等,然后再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根据“问答纸2.0”内容的变化,笔者将其使用基本流程由“三模块七小步”调整为“三模块十小步”(如图4)。调整后的“问答纸”使用基本流程细化了提问和解答的步骤,意在促使提问者和解答者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问答纸2.0”使用效果分析

因为提问与解答的指向性更为明确,“问答纸2.0”的使用效果有了大幅提升。下面试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一个问题为例来加以分析。

在学习中,有学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已知木板厚度和从外面量得的长、宽、高,求一个无盖木箱的容积。在使用“问答纸1.0”时,提问者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解答者则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进行解答(如图5)。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提问者没有对自己遇到的障碍进行准确定位,所以他无法解决问题究竟是因为没有理解情境,是因为不会使用体积计算公式,还是因为没能以几何直观的形式直观地呈现情境,解答者无从知晓。这时,解答者只能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提问者),给出解题过程(而不是解题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一类问题)。而因为解答者没有进行必要的思维过程分析和解题方法提示,提问者即便面对正确解答过程,也未必能真正理解。

同样是这个问题,提问者使用“问答纸2.0”提出问题之后,首先进行自主尝试,通过把木箱的长、宽、高分别减去一个木板的厚度得到新的长、宽、高。由此可见,提问者能够辨识“体积”和“容积”的区别。然后,提问者提出了自己的困惑:“长、宽、高分别减去(一个木板的)厚度哪里不对?”针对提问者的困惑,解答者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解释:木箱容积的长和宽是用体积的长和宽分别减去两个木板的厚度,而容积的高只需要减去一个木板的厚度,因为这是一个无盖的木箱。这是提问者的困惑点,同时也是解题的关键点。把这一点突破之后,列式解答就水到渠成了。(如图6)

可见,“问答纸2.0”不仅能够呈现问题,还能呈现提问者初步的解题思路和遇到的障碍,为解答者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信息。掌握这些信息之后,解答者在解题时就会聚焦提问者的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突破,解答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提问者理解和解决问题。在“自我剖析—提出困惑点—伙伴互助—突破困惑点”的过程中,无论是提问者还是解答者,都学会了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点、通过突破关键点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五、“问答纸”:伙伴学习的有效工具

伙伴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动态交往,不断获得成长的学习方式。“问答纸”是一种有效的伙伴学习工具,基于“问答纸”的学习是一种“互学式伙伴学习”。利用“问答纸”,学生在多元的伙伴关系、开放的伙伴角色、主动的伙伴互动、泛在的伙伴学习中,激发了学习动力,提升了学习品质。

一是伙伴关系的多元性。一方面,“问答纸”张榜公布、寻求解答的使用方式,让问题在全班范围内流动,全班构成了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全体同学构成了广义的学习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由某一张“问答纸”为中介,提问者和解答者又组成了一个小的学习共同体,构成了具体的学习伙伴关系。

二是伙伴角色的开放性。一方面,由于解答者是不固定的,所以,以不同的问题为中介,一位提问者可以面对多位解答者,一位解答者也可以面对多位提问者,伙伴角色极具开放性、灵活性。另一方面,由于提问者和解答者角色不是固定的,一张“问答纸”的解答者可能是另一张“问答纸”的提问者,所以,即便是两个同学之间,也有可能今天你是提问者我是解答者,明天我是提问者你是解答者,伙伴角色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三是伙伴互动的主动性。伙伴学习强调自主性、平等性、情感性,突出儿童本位[3]。在“问答纸”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伙伴才是主角。因为问题是自己主动提出的个性化的问题,提问者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学习伙伴的互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因为提问者与解答者是同学关系,相互之间的地位更为平等、关系更为亲近,所以,他们会更积极主动,更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疑问,从而实现在质疑中深入理解问题,在辨析中彻底解决问题。

四是伙伴学习的泛在性。伙伴学习可以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從时间上看,基于“问答纸”的学习,无论是记录问题、伙伴解答,还是互助辨析、二次使用,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之外完成的,伙伴之间自主约定互动交流的时间,伙伴学习时间安排灵活自由。从空间上看,基于“问答纸”的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室里,还发生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学校之外的家庭、社区等,让伙伴学习空间得以充分延展。

参考文献:

[1]张静波.培养小学生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新[J].小学教学参考, 2009(20):34-35.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9.

[3]陈玲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伙伴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11):42.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