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联珠艺术蠡测
2018-12-10何凌风
何 凌 风
(宜春学院 文传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寻绎先唐九史,在“联珠格”的使用上,明显有一条绵长的传承轨迹,而《汉书》则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典籍。《汉书》100篇,使用联珠者多达99篇,共有联珠2483对(其中班固自撰文字中有2340对,引录文章中有143对),其数量仅次于此前《史记》的4510对(其中司马迁自撰文字中有4450对,引录文章中有60对)。其他七部史籍的联珠数则分别为:《尚书》65对;《春秋》28对;《左传》978对;《国语》338对;《战国策》792对;《三国志》1139对(其中陈寿自撰文字中有1017对,引录文章中有122对);《后汉书》1285对(其中范晔、司马彪自撰文字中有1146对,引录文章中有139对)。毫无疑问,联珠格的大量而出色的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班公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增强了作者行文运思的表现力,也自然对其语言风格产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影响。同时,《汉书》联珠格的运用也势必因其精湛的艺术性而赢得修辞史上的重要地位。
为此,我们拟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来揭示班公联珠艺术之美。
一、数据——彰显九史联珠递嬗之迹
联珠格在先唐历史散文中的运用是一个长期传承、发展的过程,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共有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但对其明晰而全面的认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将《汉书》等先唐九史的联珠使用情况数字化,并将其相关数据列表比较,定然将有助于清晰、深化我们对其递嬗之迹的认识。
表1中数据显示,先唐九史中联珠组接之绝大多数都是单接方式,约占其总数的94.82%(10319组/10883组)。其中作者自撰文字联珠组接中单接联珠约占94.79%(9911组/10456组),而引录文章中所占比例则约为87.9%(408组/464组)。单接联珠较为简易,便于组接,故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班史亦如此。《汉书》自撰文字中单接联珠约占其联珠组接总数的95.8%(2129组/2223组),其引录文章单接联珠则约占其联珠组接总数的94.7%(126组/133组);两项于九史平均数略有高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多重联珠的组接上,马班下力较大,而司马公尤著,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联珠修辞的艺术含量及其表现力。
联珠以同义顶接者为正例,而以异义顶接者为变例。先唐九史词类联珠的大部分都是同义联珠,其所占比例:
表1 《汉书》等先唐九史联珠组接情况相关数据之比照(单位:组)
表2 《汉书》等先唐九史词类联珠组接情况相关数据之比照(单位:对)
作者自撰文字中约占96.5%(10169对/10537对),引录文章中约占88.4%(335对/379对);而异义联珠所占比例则为:作者自撰文字中约占3.5%(368对/10537对),引录文章中约占11.6%(44对/379对)。《汉书》词类联珠亦以同义联珠为多:班公自撰文字中约占95.5%(2200对/2303对),引录文章约占80.8%(97对/120对);而异义联珠所占比例:班公自撰文字约占4.5%(103对/2299对),引录文章中约占19.2%(23对/120对)。显然,在异义联珠上《汉书》相关数据略为占优。可见班公是较为注重联珠字词的活用,并丰富其顶接手法的。可想而知,同义联珠可以使行文更为流畅,音律更为和谐,表义更为连贯。而异义联珠则平添了文字的玩赏性:或是词类活用之美、或是形义参差之趣、或是音声变换之奇等等,是为联珠格运用中的别样情致,因而大大增强了修辞的艺术性以及文字的可读性。
表3 《汉书》等先唐九史句词类联珠组接情况相关数据之比照(单位:对)[注]本表内所涉联珠种类之内涵请依次参见本文二(三)部分相关内容。
表4 《汉书》等先唐九史联珠衔字情况相关数据之比照(单位:对)
在联珠的组接方式中,先唐九史为数众多的是句间联珠,有的史书甚至仅仅荟萃于此,比较单一,在艺术呈现上不够丰富。随着人们创新实践的延展,句、词间联珠的方式渐次多了起来,如出现了词句间联珠、当句联珠、词组内联珠等。很显然,《汉书》于其中则较为突出。众多的数量,多变的手法,多样的效果,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和创造力,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宝贵范式。
从先秦、两汉至魏晋、南朝,随着史籍规模的增大,九部史书中联珠衔字的数目也基本上在增加;而在每部史籍中,随着联珠衔字数目的增加,其联珠数量都在渐次减少。不言而喻,衔字越多,其在组接的几率上也越少,而在难度上也越大。《汉书》则在组接多字联珠上用力较勤,甚至出现了六字、七字联珠,实属难能可贵。
二、示例——展现班公联珠运用之妙
“联珠格”的普遍运用,使《汉书》获得了广泛而良好的修辞效果。班公不仅以联珠修饰其文字,润色其文采,生动其文章,更以其独具的匠心,巧思妙构,创制了纷繁的联珠品类,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一)词类联珠
1.名词顶接名词
例如: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1]537①
立家轻骑驰从武关入语曲阳侯,曲阳侯白成帝,帝以问丞相。[1]1492[注]此处所举例句引自班公自撰文字,下同。
2.动词顶接动词
例如:时去时来,来则风肃然。[1]547
凡五星,早出为赢,赢为客;晚出为缩,缩为主人。[1]580
3.形容词顶接形容词
例如:信者诚,诚者直,故为绳也。[1]443
星多,多水,少则旱,其大经也。[1]582
4.数词顶接数词,例如:
章月二百三十五。五位乘会数,得章月。[1]452
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象也。[1]549
5.代词顶接代词
例如:诏曰:“方大臣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朕已得保宗庙。”[1]41
与郎中令等语怨望:“汉廷使者即复来覆我,我决不独死!”[1]1058
6.量词顶接量词
例如: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1]510
……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1]1561-1562
7.名词顶接动词
例如: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1]509
其后太后崩,为将军,军北军。[1]1092
8.动词顶接名词
例如:于是上使使掩捕梁王,囚之雒阳。[1]828-829
宣帝即位,遣五将将兵击匈奴,车师田者掠去,车师复通于汉。[1]1713
9.名词顶接形容词
例如: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右肩,青比参左肩,黑比奎大星。[1]577
上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1]1111
10.名词顶接副词
例如:母曰窦皇后。后七年六月,文帝崩。[1]50
天子既诛文成,后悔其方不尽,及见栾大,大说。[1]548
11.名词顶接介词
例如:后间岁正月,上郊泰畤,因朝单于于甘泉宫。[1]560
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1]1162
12.量词顶接名词
例如:数年,年老,终于家。[1]1435
十四万二千一百九岁,岁在鹑火张十三度。[1]469
13.语气词顶接名词(个例)
例如:……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云敞字幼孺,平陵人也。[1]1261
(二)词组类联珠
1.联合词组顶接联合词组
例如:过沛,使人求室家,室家亦已亡,不相得。[1]12
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1]1564
2.偏正词组顶接偏正词组
例如:皇太后归长乐宫。长乐宫初置屯卫。[1]89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1]1217
3.动宾词组顶接动宾词组
例如:凡太白所出所直之辰,其国为得位,得位者战胜。[1]576
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畔牢愁》、《广骚》文多,不载,独载《反离骚》。[1]1532
4.补充词组顶接补充词组
例如:王朔所候,决于日旁。日旁云气,人主象。[1]586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户知之。[1]821
5.主谓词组顶接主谓词组
例如: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1]526
阴阳变则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精神散而邪气及。[1]1229
6.同位词组顶接同位词组
例如: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1]500[注]隶臣妾:罪犯没入官府做奴隶,男称“臣”,女称“妾”。
“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1]1084
7.数量词组顶接数量词组
例如:不改三年,三年不改六年,六年不改九年。[1]672
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1]1554
(三)句词类联珠
1.句子顶接句子,是为句间联珠
例如:地之中数六,六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黄,五色莫盛焉。[1]438
顾谓傍侍郎:“前引佩刀视王,王欲诬相拔刀向王邪?[1]1400
2.单词顶接单词,是为词间联珠
例如:立春、春分,月东从青道;立秋、秋分,西从白道;立冬、冬至,北从黑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1]583-584
而商子弟亲属为驸马都尉、侍中、中常侍、诸曹大夫郎吏者,皆出补吏,莫得留给事宿卫者。[1]1467
3、句子顶接单词,是为词句(句词)间联珠
例如: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后二世徙下蔡。[1]703
关中富商大贾,大氐尽诸田,田墙、田兰。[1]1600
4.句中成分顶接句中成分,是为当句联珠
例如:子婴诛灭赵高,遣将将兵距峣关。[1]7
太后[后文帝二岁,孝景前二年]崩,葬南陵。[1]1722
5.中心词顶接修饰词,是为词组内联珠
例如:侯德嗣,始元元年,坐杀人免。[1]185
及孝文渭阳、孝武薄忌泰一、三一、黄帝、冥羊、马行、泰一、皋山山君、武夷、夏后启母石、万里沙、八神、延年之属……。[1]563
(四)音义类联珠
1.同音同义相顶接
例如:故以燕感太后。太后曰:“毋复言嫁女齐事!”事浸淫闻于上。[1]881
使者入匈奴,匈奴悉将致单于。单于怒而悉留汉使。汉使留匈奴者前后十余辈,而匈奴使来汉,亦辄留之相当。[1]1639
2.异音异义相顶接
例如: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1]557
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1]797
3.同词性同语义相顶接
例如: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1]520
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1]1300
4.同词性异语义相顶接
例如: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阳性),阳(阳性的天体)则日、岁星、荧惑、填星,占于街南,毕主之。[1]579
时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辄复合于木上。上异此二物,博谋群臣。[1]1215
5.异词性异语义相顶接
例如:诏曰:“汉家之制,推亲亲以显尊尊。”[1]130
嘉弟为将,将卒居宫外。[1]1678
(五)兼格类联珠
1.词序回环掉头联珠
例如: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1]22
况将军之于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1]1157
2.词序颠倒反向联珠
例如: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1]30
“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1]42
3.语句成串排比联珠
例如: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牧。[1]495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1]508
4.同异相映配对联珠
例如: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1]323
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各六年。[1]475
5.对偶成双首尾联珠
例如: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宋之社亡。[1]549
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1]553
(六)形式类联珠
1.头尾连锁双向联珠
例如: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1]496
2.引言内外相衔联珠
例如:《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分群神以类相从五部,兆天地之别神。”[1]568
“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至于刑罚不中;刑罚不中而民无所错手足。”[1]1477
3.段落呼应顺势联珠
例如:……旦日,卒中往往指目胜、广。//胜、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1]787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1]1169
4.书名、非书名相携联珠
例如:《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茂也。[1]481
拔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1]1173
5.异名巧合捉对联珠
例如:右孝元一人,安平、平恩、扶阳三人随父,阳平、乐安二人在《恩泽外戚》,凡六人。[1]298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1]750
6.表格之内巧构联珠(例略)
可参见《汉书》(1)第310、338、365页。
(七)袭、改类联珠[注]《汉书》袭用、改造了《史记》的许多文字,其中也包括“联珠”。
1.改动原句而增加联珠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2]84《汉书·高帝纪》:“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1]9
《史记·封禅书》:“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2]218—→《汉书·郊祀志》:“其牛色白,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鹿中水而酒之。”[1]551
2.改动原句而依旧联珠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2]424《汉书·陈胜项籍传》:“因相与矫陈王令以诛吴广,献其首于胜。胜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1]789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天子闻之,问大将军,大将军以实言……。”[2]804—→《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上闻,问青,青以实对。”[1]1086
3.改动原句而袭用联珠
例如:《史记·高祖本纪》:“于是项羽乃疑亚父。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而死。”[2]102—→《汉书·高帝纪》:“羽果疑亚父。亚父大怒而去,发病死。”[1]14
《史记·天官书》:“……罚出岁星。岁星赢缩,以其舍命国。所在国不可伐,可以罚人。”[2]190—→《汉书·天文志》:“……罚见岁星。岁星所在,国不可伐,可以罚人。”[1]574
4.袭用原句而保留联珠
例如:《史记·游侠列传》:“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2]899—→《汉书·游侠传》:“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声争交欢。”[1]1604
《史记·项羽本纪》:“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2]79—→《汉书·高帝纪》:“定陶未下,沛公与项羽西略地至雍丘,与秦战,大败之,斩三川守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1]5
三、品鉴——赏析《汉书》联珠艺术之美
《汉书》顶接《史记》,继承了史传文学将联珠格运用作为主要修辞手法之一的传统。同时,班公以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苦心孤诣,推陈出新,进一步增强了联珠修辞的艺术表现力,并由此而大大增进了班公叙事写人的感染力。
(一)语词结构因而更为工致匀称
班公会通历代刑法而写成《刑法志》,揭开了我国法制史的新篇章。其中涉及井田区划时,作者写道:“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1]494由小到大,逐层递增;运用排偶,形式工整;四言为句,词语均衡。其中度量单位“井”“通”“成”“终”“同”“封”“畿”等皆以联珠对出。重出的字眼,使重点愈加凸显,音节愈加鲜明,结构愈加工致匀称,润色装饰作用也愈加显著。
(二)表情达意因而更为周密细腻
“高祖崩,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昌曰:‘高帝属臣赵王,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疾,不能奉诏。’太后怒,乃使使召赵相。相至,谒太后,太后骂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昌既被征,高后使使召赵王。王果来,至长安月余,见鸩杀。”[1]925-926此处所记为吕雉残害戚姬子赵王刘如意事。三对“使”字联珠,巧妙地成为整个事件三个阶段的前奏;三对“王”字联珠,意在反复强调受害者;一对“相”字联珠和一对“太后”联珠,则着重昭示救护者和施害者。八对联珠的依次出现,使行文笔致灵动而周密,表意透彻而细腻,倾向鲜明而显豁。
(三)史事叙述因而更为条理清晰
《汉书·郊祀志》中记述了虞舜封禅情况的传说,其中写道:“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见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乐,三帛二生一死为贽。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者,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者,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者,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1]536作者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以联珠迭出为交点,时间、空间交织推进,依次凸显舜帝踪迹之所至。春、夏、秋、冬移步换形,东、南、西、北依次写来;行文脉络清楚,叙事条理井然,语言简洁雅美。
(四)说理议论因而更为紧凑严密
“元康中”,因“匈奴遣兵击汉屯田车师者”,汉宣帝欲兴兵伐之,“使不敢复扰西域”,丞相魏相“上书谏曰:‘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为小事而争执怀恨),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并婉讽道:“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1]1356论者列述了五种“兵”的结局,无非胜败两端、利害两极;论述周详,却引而不发。五对“兵”的联珠强化了五种“兵”的说法,并强化了彼此间的对比关系;“争恨小故”,轻启边衅,“军旅之后,必有凶年”;是战是休,不言而喻。故而“上从相言而止”。倒字联珠,顶释“兵”种;手法同一,叠相呼应;循环往复,渲染强调;论证紧凑,说理严密。
(五)语势节奏因而更为连贯流畅
《汉书·律历志》是我国科学技术史的珍贵资料,其中有称量之器间相互关系的阐述:“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1]443五条法则以五对联珠串起,将其彼此相关、环环相扣的内涵顶接了出来。语句一脉相承,语势前后贯通,节奏和谐流畅。
再如《匡张孔马传》中,班公在记述“孔子十四世之孙”孔光的世系时,于前半部分以联珠“接龙”的方式写道:“孔子生伯鱼鲤,鲤生子思伋,伋生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顺,顺为魏相……”[1]1456此处句句顶接,循序而下,犹代代相传,血脉相连;而绵绵语势,恰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连贯紧凑,明快畅达。
《汉书》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其撰述无疑须忠于史实,如实记录,“以叙事为先”(请参见刘知几《史通》卷六《叙事》),而不宜如杂史、小说等动辄“虚加练饰,轻事雕彩”(同上),以妨害史事的客观真实性。为此,班公像其他史传作家一样,大量采用联珠、排比、对偶等形式修辞藻饰其文,抛却“虚词浮说”,以不改其实,不易其质,是以较大程度地达成与作者整饬其语、富丽其辞、雅致其趣的修辞策略。显而易见,联珠普遍而成功的运用,对《汉书》语言风格的形成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所谓“固文赡而事详”,所谓“语句渊雅、精练、娓娓动听”,所谓“称赞班固叙事之雅美”云云,似都与联珠的修辞效果密切相关。由此言之,寻绎联珠艺术发展之轨迹,势必要寻绎《汉书》于联珠运用之特色;推究《汉书》语言风格,势必要推究其联珠运用之艺术;探讨史传文学修辞艺术之传承,势必要探讨《汉书》于联珠艺术承上启下之劳绩等等。《汉书》杰出的联珠艺术于史学、于文学、于修辞学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