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2018-12-1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3期
关键词:人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孙 福 胜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是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的,而重大历史事件是促进研究的催化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试以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为基点,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会议决议,这三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三个重大历史阶段,这三个重大历史阶段为宏观考察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描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也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研究四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宏观方面可分为萌芽、生长和成熟三大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是应社会现实需要而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一)萌芽阶段(1978年5月—2001年12月):一次思想大解放

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萌芽的标志性事件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面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石惊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作用就是触发了社会各界思想的大解放。这次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供了思想准备。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南方谈话为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也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了国内社会各界对人的问题的探索,围绕“人是什么”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人性、社会主义和异化、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人的现代化等问题是这一阶段的探讨热点,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成果。

在著作方面,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韩庆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新探》(薛克诚、洪松涛、吴定求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实践》(邹学荣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论》(王安琦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

立足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社会现实背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人学意蕴,初步开拓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中国之路,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具体说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现实问题进行阐释;二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相关著作进行评析,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新参考;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索,力求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更具中国特色;四是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发挥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引作用,以便做好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二)生长阶段(2001年12月—2012年11月):走向世界的新行动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第143个成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全方位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能。举办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打开了窗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人以更加积极主动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以更为广阔眼界审视全球,放眼未来。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的深邃智慧,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向世人展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意志。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举办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为国内外人员互通往来提供了便利,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提供了崭新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留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外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认知进一步深入。

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等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

2011年9月,《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经济全球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趋势。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举办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养料和标本素材。在全球化大视野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实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具体说来,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经济全球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威力,开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全球化研究新视角;二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发展的主动性和受动性,特别是资本对人的影响,即资本逻辑与人的逻辑的斗争性,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三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支撑和带动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充分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为塑造学生崇高品德提供帮助;四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创新中去,即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做出科学的人学阐释;五是首提“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全人类关怀,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领域。

(三)成熟阶段(2012年11月至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增进人类共同利益。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决议,成为国际社会各界的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依旧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为主动适应国内外深刻复杂变化的新形势发展趋势和积极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国内学者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在著作方面,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袁贵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新探》(辛世俊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万光侠、张九童、夏锋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人之谜: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李宝刚、王思鸿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在科学与人文的视野中》(孙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人学新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陈志尚等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社会发展探究》(袁祖社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发展研究》(伍云亮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版)等。

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再思考,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人的发展问题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具体说来,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关切,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继续深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涵,促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更具有立体感和现实感;二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研究进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力促人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会通结合;三是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为学生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四是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各项关系研究,更加关注人类,面向世界,着眼未来。

此外,我国早在2002年初就成立了中国人学学会。中国人学学会是国际上第一个以人学命名的全国性学会,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中国人学专家学者,积极开展有关人的基本理论的研讨活动,推进人学作为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该学会一般每年都召开人学理论研讨会,编辑出版论文集,并积极吸纳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青年学者,形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绵延不断的有生力量,涌现出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四十年相关文献数据分析

以中国知网所载有关材料为数据来源,主要对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论文发表情况和研究主要关注点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并对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科研项目情况以及研究主题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显示,自1978年以来,国内学者发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关论文450余篇。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表1 1978—2018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表1显示,萌芽阶段的百分比为12.64%,生长阶段的百分比为36.38%,成熟阶段的百分比为50.98%。由此可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呈现出不断递增的发展趋势,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也说明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呈现出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二)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点情况分析

表2 1978—2018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点情况

表2数据表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党的重大施政方针是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关注点,研究呈现常态化,保持了稳定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叉研究继续勃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交融也是国内学者所关注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网络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由上述可知,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这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涵,也拓展了其研究领域,而且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 四十年基本经验归纳

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经历了萌芽、生长和成熟三个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让社会各界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而且让社会各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新认识,获得了新启示,特别是对“人”的问题的思索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国内各界学者达成了一定共识:一是全面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深刻体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浓浓的“人情味”,克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问题的误解;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支撑和业务指导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的最终目的;三是加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存在“人学空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学空场”现象是国外某些学者没有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误导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知。其中,代表性人物萨特指出:“马克思主义如不把作为自己基础的人重新纳入自己之中,就将变为一种非人类的人类学。”[2]国内学界普遍认为萨特提出的“人学空场”是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内含丰富的人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有学者认为:“萨特的人学空场理论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的评论, 并不适合现在的中国, 但它对我们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在关注人的问题上显然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3]由此展开了对萨特“人学空场”的批判和讨论,从而也带动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研究。国内学界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中,追根溯源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的光辉和智慧火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与我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触发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热潮。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国内学者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成果竞相涌流,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成为全球的一门显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依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促进其学科发展,并达成育人目的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从那时起,国内学界就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就更加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4]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完全与之相适应,应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目的理论支撑。强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这四十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就有100多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契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独特品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有学者认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发展为中国化的主题,以个人、集团、社会多形态主体的复合为中国化主体,以中华民族的运思和语言为中国化理论的文化形式,以应用、文明、时空为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基本面向”[5]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特色。其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加强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学思想研究,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呈现出来,如邓小平人学思想、江泽民人学思想、胡锦涛人学思想、习近平人学思想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学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人学思想既是对人民群众火热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当然,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也让人民群众拥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和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需要,通过研究文本,借他山之石,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学理论体系,既继承了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的传统,又创新了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发展的思维与路径,更为国内学者的人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鲜环境,为他们走出国门宣扬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创造了条件。

四、关于新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几点建议

处于新时代,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研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挑战、如何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等等问题,摆在了国内学者面前,这些问题不仅与我国现实发展密切相关,而且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支撑学科,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寓意。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启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作用等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内学者一方面应更加深刻、更加彻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文本,另一方面应广泛批判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研究

充分借鉴吸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人学理论和外国人学理论的三者精华,创新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学理论,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深深扎根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研究是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学思想之要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从我国现实来讲,应重点关注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并提出有效的策略。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新视域,可以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人”之光辉更加闪耀。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贯通的,实现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加强两者的关系研究,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力,进而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理念,显得更加重要。

(四)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整体性构建

当前,主动自觉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加快建设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学科,是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学者要敢于创新,积极打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中国学派”,形成中国特色,不断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全球影响力。

此外,还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队伍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队伍。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人和社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前,我国人民正斗志昂扬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国内学者在总结反思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国内与国外相互贯通,将历史与时代共向交汇,在努力建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为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与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新的理论成果。

猜你喜欢

人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北人学没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