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行动研究
2018-12-10陈晨
陈晨
(山西能源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1 引言
习近平(2014)在UNESCO总部的演讲中提到,“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具备跨文化思辨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大学教育中,我们要培养的是让学生自由穿越不同文化边界的通用的跨文化能力。(孙,2017)”为此目的,孙有中(2017)教授主张把跨文化能力培养和思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跨文化能力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通过思辨能力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他(2016)提出的跨文化教学的原则(CREED)中,也明确把思辨这一原则放在了第一位。
然而,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缺少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得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薄弱,思辨能力不足。因此,本研究试图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检验跨文化思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索能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方法。
2 研究过程
2.1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在小范围内探索教学具体问题的科研方法,其目的不是建构理论体系或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学中重要的实际问题,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改的深入(刘,2015)。Lewin(1948)指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大体分为计划、行动和反思三步。本研究就按照这三个步骤展开。
2.2 计划
笔者选择了所执教山西某大学2017级一个班47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16周(一学期)的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的行动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依托,围绕各单元的主题,选择与之相关的跨文化思辨素材,融入课堂,并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活动。
为了验证大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不足这一问题,笔者在学期第一周对研究对象做了一次跨文化思辨能力测试,测试工具为调查问卷,包括对个人简况的填空和对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测试两部分内容。个人简况包括年龄、高考英语成绩、与外国人交流的经历等,跨文化思辨方面的问题设置重点参考了孙有中教授提出的跨文化能力的26个维度(26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测试结果显示,受试者普遍不具备国际视野,对跨文化知识了解不多,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下,言语和行为也不够得体,对一些文化现象不能够多角度去理解,也做不到深刻的内省和反思,评价时思辨不足。但同时,受试者也表现出对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兴趣和期望,也对把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表达了认可,认为这将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言技能。
3 行动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依托教材,围绕各单元主题开展跨文化思辨的教学活动。具体模式如下:首先教师导入主题,输入文化现象,鼓励学生思辨;然后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发现文化现象并进行简单解读;接着由教师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案例或真实事件与学生一起归纳和解释其中潜在的思维方式或价值观等;下一步就是由老师创造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体验;之后让学生总结和反思中外文化差异,在比较学习中探究中外文化的表层和深层异同,其形式可以是小组汇报等,并做分析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找跨文化冲突的案例,把案例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或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或展示,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何解决并避免这些跨文化冲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的跨文化教学原则(孙,2016),也符合夏登山(2018)提出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即“基于材料和逻辑的内省与反思,以思辨为原则的提问与讨论,以知识和实践为目标的阅读与汇报”。
在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运用观察课堂、访谈学生、让学生写反思日志等方式监控、评价本研究的过程和成效,针对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状况,及时做出解决和调整,如修改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4 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跨文化思辨教学,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一是通过测试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思跨文化思辨教学的效果; 二是反思跨文化思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跨文化思辨教学的效果
为验证本轮跨文化思辨教学的效果,在学期末时,笔者仿照学期初时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调查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又一次测试,本次测试删减掉了个人简况部分,增加了一个对这学期这门课程的反思。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有所提高,尤其在跨文化意识和态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变,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已经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敏感度,视野更加开阔,对待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开放度和接纳度提高,对不同文化也显示出了更大的好奇和兴趣。很多在第一轮测试显示出一定文化中心主义的学生在本次测试中不再一味自大于自己的文化而贬低别的文化,对别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欣赏。在反思和对比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异同时,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在此过程中增加并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然而也有学生表示在分析和解读文化现象背后更深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时比较吃力,对比分析中外文化深层异同时也是如此,这说明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有待继续培养和提高。
4.2 需要注意的问题
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应以相关的文本内容和语言学习为基础,反过来,跨文化思辨活动的实施过程也促进了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正如张红玲教授所认为的那样,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决不能顾此失彼。“文化学习为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素材和环境,大量文化材料进入英语教材和课堂,不仅使英语学习生趣盎然,而且保证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张,2007)。
跨文化思辨教学应多加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行为和决定这些交际行为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文化的异同点”(毕,2009)。对比分析的过程必然要用到思辨,只有通过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意识和能力。
跨文化教学应与思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跨文化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对跨文化知识、信息与案例反复进行概念化、运用、分析、综合和/或评价,由此同步提升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跨文化教学不应该被知识灌输和讲授所占据,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辨。当思辨行为发生时,跨文化能力——而且是高层次的跨文化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孙,2016)。
5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跨文化思辨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的同步提升,跨文化思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跨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思辨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技能,并且以思辨的方式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异同,提高认知、理解和包容的能力,从而具备更广博的国际视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本研究虽然验证了跨文化思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但由于时间不长,样本不大,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显著,仍需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