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求品位 不求轰动
——记媒体界的好声音任志宏

2018-12-10刘阳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6期
关键词:纪录片文化

刘阳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1999年,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庆之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重点献礼片——16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新中国》。这部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后来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评选一等奖、第六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最佳解说奖”单项奖等众多的奖项。正是这部重量级纪录片的播出,让一个充满磁性、厚实庄重的声音开始被社会上的人们所关注,他是谁?来自于哪里?他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声音?一连串的为什么让人们聚焦“任志宏”这个名字。从此,这个辨识度极高的中国好声音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荧屏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好声音的拥有者,任志宏像一辆开足了马力的火车头呼啸着奔向属于他的新时代。

这位让缪斯青睐的好声音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什么这么幸运?自然也成为我关注的焦点。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闪现的却是冰心先生的那句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我想,这朵鲜花应该就是我们搞专业的人梦寐以求的智慧之花、灵感之花、奋斗之花吧,任志宏到底是靠着怎样的幸运摘到了她呢?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1 痴心不改、百炼成钢,奋斗走正专业路

任志宏出生于山西孝义,自小就在声音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天赋,1971年这个年仅9岁的小志宏就成为了太原市青年歌舞剧团年龄最小的声乐演员。之后的十年时间,他一直在这个剧团排练、演出,什么京剧、话剧、声乐等样样都练,他的语言天赋、艺术感悟力就是在晋中平原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浸润长大的。

任志宏对声音是痴迷的,但家乡的普通话语境却不尽如人意,山西话拐弯的音比较多、前后鼻音不分、没有翘舌音等,这些语音上的问题都是摆在任志宏成长道路的大障碍。先天禀赋使他克服了重重障碍,“多听、多看、多琢磨”这看似大白话的“三多”不但提前兑现了他说好普通话的童年梦想,也是他几十年来在实践中的体会。可见这“三多”背后蕴含他多少有声语言艺术的密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志宏说他对这句话感受颇深。可是属于他的“台”在哪里?

81年秋天,任志宏给一部电视剧担任场记需到电台磁带库选取音乐资料,在与编辑随便说话交流间,引起他身旁的一位慈眉善目的中年女士的注意,她好奇地问任志宏是干什么工作的,问他是否愿意到省电台从事播音工作。就这么不经意的一个瞬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之后,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联播》缺一个新闻主播,任志宏凭借不错的语言功力担当了这个角色。从声乐演员到播音岗位,看似跨度很大,实际是相通的。任志宏的声乐童子功练就了他扎实又运用收放自如的气息和丰富的声音共鸣。

在《山西新闻》的主播台上他一播就是十年,1997年,34岁的任志宏来到了更大的平台——中央电视台。拥有一个金嗓子,看似一招鲜,回首来时路,让任志宏吃遍天的却不是小机灵,而是扎扎实实的厚积薄发。如今流行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是这份纯粹不染的初心、低调内敛的人品、博学精湛的业务能力,任志宏走正了专业发展之路,也让他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2 真心真意真性情,致虚极处守静笃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深邃的真诚也是才能的唯一基础”。如同唱歌一样,没有真诚真情,只能沦为华丽的炫技。我们说“情声气”,“情”为首,是源泉、是动力。任志宏说:“真情实感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生命”!

说到这里一定要说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这层关系也就会成就怎样的艺术人生。说起成长与发展,任志宏总爱提一部作品,就是他早年演播的散文《婆娘们》,也是任志宏的演播艺术、语言艺术第一次被社会认可,获得专业地位的开篇之作。谈到对这部作品的把握,任志宏说:“我生在黄土高原,黄河水黄河文化滋养着我,家乡七大姑八大姨我再熟悉不过了,我可以嗅到她们的气息。在演播这部作品过程中,我脑海里有她们的内在视像:老陈醋、婆婆、媳妇、高粱玉米、黄土塬、劳作耕耘等等自然淳朴的生命符号时刻撞击我的心灵,触碰我的情感神经”。他曾在自己的一首诗里写道“离开淳朴,心灵就永远孤独”。

一转眼任志宏来到央视也快20年了,他的声音作品一部又一部面世,堪称著作等身。可他还是像一头辛勤的老黄牛痴情于这片土地,心无旁骛地耕耘依旧。任志宏说:“转眼在央视工作近二十个年头了。可谓风霜雪雨二十年,我感恩这平台,它让我开阔了视野;我珍爱这平台,它给我提供机会让我在自己所钟爱的电视文化节目中施展才能,宣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精华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也是使命。虽然今天已到了网络时代,急功近利似的短平快对艺术造成的杀伤也愈演愈烈。艺术的尊严面临挑战,一切艺术标准、门槛都在下降,如果没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就不会产生定力,一个人失去定力就容易在众语喧哗、浮光掠影中迷失自己,所以短平快可以造星但永远造不出优秀的艺术家。在短平快的乱象中耐得住寂寞老老实实埋头苦练基本功,这样你的艺术寿命才能久远。每个人的人生都未必完美,但一直以来我要求自己尽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人生感受决定着有声语言表达的境界”。

3 追求品位,文化担当,好声音当然要讲好中国故事

如今人们喜欢用“担当”来形容一个团体中某一方面的代表,例如“声音担当”、“颜值担当”(网络语)等。任志宏的声音可以被称为“文化担当”,他的音色、外形、气质都给人一种文人书卷气息。

有一次,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曾邀请中国四大男声做客节目,节目中四位国家级配音员同配一段《天天向上》的开场白,任志宏一张口,浓郁的书香气息便迎面扑来,闭了眼,随着这声音,一档娱乐节目立刻有了文化气、墨水香。他的声音有种金属质感,而且带着历史沧桑和思辨,听他的作品仿佛历史的述说。除了天赋的音色外,与他从小的练习也有关系。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审美,就有什么样的品味追求。任志宏喜爱老译制片,他从小也是跟着这些前辈配音员模仿学习。但是齐白石老人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所以关于模仿,任志宏的体会是:即使模仿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也不过是第二个某某某,模仿的目的是为最终找到自己,只有领悟到精髓,加上自己的东西,创新才能超越。长期大量的实践加之个人感悟,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任志宏的风格、品位和文化气质在他的节目中展现得更直接。从早期的《千秋史话》到如今的《国宝档案》,他做的节目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拿《国宝档案》来说每期节目介绍一个国宝文物,“穿越历史、感受国宝、分享文明”,这些国宝文物凝聚着民族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任志宏深知责任之大——他的形象就是中国形象;他的声音就是中国声音;他讲述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要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所以,我们常看到身着中山装的他一身正气,节目格调“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除了量身定做的节目外,不同节目的解说感觉和把握都不一样。拿《探索发现》来说,节目注重展现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探寻自然界的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解说这档节目,语言的设计与神秘感、设置悬念、揭示奥秘的感觉必须有,有时甚至有点疑云重重、悬念重生,最终云开雾散见月明,这些感觉全靠任志宏语言的个性来把握。用观众的话来说“有时听着让人不敢出声”,可谓屏息凝神。

大型电视纪录片《江南》又是另一番风味,纪录片生动展现江南的意韵,集抒情、叙述、思辨于一体,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魅力江南,进而展现中华文明的生气勃勃。任志宏在担任这部作品的解说时,力求温婉、极尽述说江南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龙井茶与紫砂陶器都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回味悠长的故事;默默不语的秦淮河却能让人读出琴棋书画与金戈铁马的和鸣;吴歌越调飘逸清丽、风姿绰约……而这一切都融于任志宏如涓涓细流般的述说中,不张扬、不浮夸,清清淡淡,恰似江南那番柔情似水。

任志宏的声音被评为“最具人文气质”的声音,而比“人文气质声音”更让他看重的是“文化责任”。在中文国际频道这个平台上更应“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这是作为一个国家媒体平台主持人的责任。如今,他的声音传遍了世界,他的观众遍及全球。

“不求轰动,只求品位”,这是任志宏常说到的一句话。我们看到的他是追求“品位”痴心不改,踏实播音、谦虚为人,真情吟咏,传播中华。最终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声音故事!

猜你喜欢

纪录片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等待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