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经典诵读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2018-12-09步新娜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传播传承

摘 要:经典诵读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不仅带来思想和情操的陶冶,借助于有声语言表达形式,还可使人们积累语言素材,感受汉语言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作为一项群众性文化实践活动,经典诵读还应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

关键词:经典诵读 传统文化 传承 传播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36-02

1 经典诵读是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诵读”与“朗读”、“朗诵”语意相近,都有出声读书的意思。但朗读侧重声音的响亮清晰,朗诵是配合肢体、表情的一种艺术化的表演形式,而诵读则更多的强调了反复读、思考着读、理解着读,语音上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韵美,是一种注重自我体验、感受并欣赏所读内容的读书方式。张颂教授说:“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人文精神是被声音化了的存在,而声音化本身恰恰被人文精神所充盈、所熔炼、所涵化。”[1]通过反复诵读经典著作能充分调动起诵读者的感知觉,展开想象融入到文字描绘的情境中去,获得情感的初体验,感受语言的美,感受民族品格的魅力,进而加深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无数诗篇记载流传下来,又通过人们的口口相诵传承至今。今天很多人对于“孝”的最初启蒙,来自于儿童时期背诵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弟子规》中也训诫道“首孝悌,次谨信”。初读时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但它有潜移默化的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多方面知识文化的融合,会逐渐地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操和气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经典文学作品大多是朗朗上口、文采飞扬的美文,通过诵读不知不觉中也增加了人们日常说话时的韵味、深度和表现力。诵读这种当代主要的有声语言表达形式,独特的创作规律决定了它是最有效的国民人文素养教育。[2]

2 经典诵读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2.1 通过诵读经典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对青少年群体而言,他们处在思想最为活跃却思维尚未成熟的时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上各种思潮、观点的影响进而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质疑甚至批判。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都凝聚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当中,它追求一种超然、旷达、海纳百川的情怀。这些经典著作传递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能够帮助当代人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促使人们坦然面对人生当中的挫折与逆境,刚直不阿、重义轻利、出淤泥而不染,不断依靠自身的智慧、经验、毅力去超越自我,获得自身价值,将传统文化经典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思想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

2.2 积淀文化功底、提高语言品位

语言表达时的力不从心,大多是因为头脑中“语言材料”匮乏。因此想要锻炼提升语言能力,就必须先积累充足的语言素材。丰富的古典诗词文赋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短短10个字描述了诗人回到阔别已久家乡时复杂的心情;在谈“感恩”时,可以举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挫折时,可以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文读得多了,积累厚实了,也就达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经常诵读这些经典诗词文赋,品味其间的内涵和情感,也有助于提高诵读者的自身素养、鉴赏能力和语言品位。

2.3 在诵读中体会民族语言之美

汉语言富有音律美,以语速为例,往往人说话的语速是由说话人的感情状态所决定的;在诵读时,诵读的速度则应当与文章内容、思想、含义相联系。一般而言,紧张、欢快、热烈的内容,语速会适当增快,而悲伤、愁闷、平静的内容,语速会相对放缓。比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可以用语速的急缓对比,表现作者当时复杂变幻的心境。此外,古人在作诗时讲究平仄、对仗工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蕴含着声音的形式美。中国古典诗词文赋不僅富有人情美、人性美,还具备了音乐、意境之美,审美价值非常高。

3 经典诵读需加强推广力度、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群众性文化实践活动,如何将它更广泛、健康地开展下去,还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以将经典诵读活动在社会范围内系统化、常态化为目标。所谓系统化,不单是要将“诵读什么?”这一问题更加明确具体,还应当是从知行合一层面上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经典诵读活动体系。依据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不同年龄段适合诵读不同的经典,不同人生阶段对同一篇经典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要在经典篇目的选择上下功夫,既要注重所选篇目的形式美,也要考虑篇目内涵的多样性。所谓常态化,是指使经典诵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校园中时常开展经典诵读讲座、经典篇章话剧表演等,将经典文章与绘画、音乐相结合,既创新了经典诵读的形式,也增强了诵读时的趣味性。再比如,策划与诵读经典相关的电视节目,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后,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益智竞赛节目,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股重温经典诗词,寻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热潮。此外,《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诵读、解读经典文章的节目也应运而生,这些节目成功证明了用经典文章打开历史节点,能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品味其中人生故事,当时的人物情状、社会风物依然可感,在诵读中重新领会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情怀。

此外,我们还应真正将经典诵读活动落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去。如今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广泛存在过分重视英语教育,而忽视对母语和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现象。语文课标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常常被应付了事甚至略过不计。事实上,推广“经典诵读”活动更应该主要从青少年抓起,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抓起,只有普及才能真正有所提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又给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推广和发展契机,与经典为友、与诵读同行,让我们借力经典诵读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颂.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十六[J].现代传播,2000(1):94-83.

[2] 关杨.诵读活动的社会价值研究[A].鲁景超.播音主持艺术12[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4.

作者简介:步新娜(1980-),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传播传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