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双师双能”型卓越外语教师培养路径的思考与展望

2018-12-09张雷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外语教师培养路径卓越

摘 要:“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是高职院校改革的焦点问题,当下外语双师的培养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证书轻实操;重认定轻评价;重付出轻奖励的误区,可通过制定细化、精准的认定标准,利用“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借助互联网和相关激励性政策保障促进其成长。

关键词:双师双能 卓越 外语教师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06-02

1 引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当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重点与热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也指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2]

高职外语类专业的发展,同样绕不开“产教融合”与“双师培养”的主旋律,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当下,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深度对接,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外语“双师型”队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2 当前我国高职外语双师养成的主要路径与缺失

课题组在对湖南省20所同类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在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中,英语类专业与相关公共课程都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各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外语类专业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重视外语双师素养的培养,均采取了不同的举措,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

2.1 重引进,轻培养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师及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依然来自我国传统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培养,专业方向集中在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三大方向。少部分教师来自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旅游管理,学前教育等相关专业,从学校走向学校,企业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在“双师双能”素养上存在着先天的短板,亟待转型升级。基于此现状,目前大多数院校采取的首要措施是外引人才,如引进行业大师进校园,企业人士进课堂,或直接在人才引进时,将具备企业工作经验列为必要条件,这样的外引政策收到了较为直观的效果:当前我省高职教师队伍中具备企业经验的这30%的人群中,40岁以下占据一半以上,近三年引进者约占30%。与此相对照的是70%的原有教师的培养与转型显得较为薄弱。双师队伍的培养仅仅依靠外来引进,显然是权宜之计,内部培养机制的建立才是长久之道。

2.2 重证书,轻实操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最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认定教师具备双师素养?目前我省各校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已经率先启动了本单位的双师认定工作,相继出台了一些校本标准。这些标准中,条件不尽相同,但是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证,跟单员证等的获取,成为双师认定的基本标准之一已成共识。职业资格证书不可否认是教师职业能力体现的凭证,却也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职业实操能力,如同驾照之如驾驶,是必要却不是充分条件,外语双师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并形成外贸等相关行业的职场技能,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师才是我们的理想,而目前这一认证标准尚有完善之处。

2.3 重认定,轻评价

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外语双师的养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双师的认定与双师的发展相辅相成,却也并不完全一致,双师认定能够激励教师提升双师素养的积极性,但却无法保证双师教师不断地成长进步。合理的评价激励体系才是教师后期持续进步的保障。在课题组本次调研中的20所院校中,进行了双师认定的学校超过半数,但是认定完后进行了有效地双师考评的几乎还没有,这是我们当前双师可持续培养中的一个明显的缺失。

2.4 重付出,轻奖励

教师常被人喻为蜡烛,是一个强调付出与奉献的职业。但是双师教师的培养一味要求教师自己付出显然是不合理的。双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工程。既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又有行业前沿技能的探索,需要老师们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后,牺牲休息时间走进企业顶岗实习,不断地参与行业培训、调研。因此,双师培养过程中,足够的政策支持以及成熟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如工作量的减免,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等才可能促成其可持续发展,而目前这一激励机制显然是一个短板。

3 “双师双能”型卓越外语教师培养路径的思考

3.1 完善规范认定机制,细化“双师双能”外語教师标准要求

“双师双能”型教师,一般被人们理解为“双证书”+“双能力”的教师,指教师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具有“职业技能证书”,既懂外语语言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职业实操。“双师双能”教师的认定无疑需要权威且规范的机制和细化的标准。谁来认定?当然是学校及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如何认定与其他专业明确的岗位分工不同,由于外语语言本身的工具性,很多学校对本校外语双师培养的标准存在困惑,也就是说,外语双师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其行业对接的具体岗位,当前我省高职的外语专业一般集中在4个核心方向,即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学前英语和应用英语,前三个专业的培养方向较为清晰,双师标准的确立也比较容易规范和统一:即“外语语言素养(语言水平相关认定证书)+语言教学素养(教育教学相关证书)+外贸、旅游或学前行业素养(职业相关证书,如导游资格证,外贸跟单证,学前教师证等),而应用英语专业的覆盖面相对较广,对接的岗位各有不同,各校的专业设定也各有不同,如国际空乘、涉外文秘,酒店服务等等方向,需要相关部门更详细地调研和出台统一的标准体系。

3.2 “请进来”与“走出去”双管齐下,助推外语双师队伍的形成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改革浪潮下,校企订单培养学生,企业人士进课堂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完善行业企业人才引进制度,改革人事配套制度。许多学校还积极聘请了外语行业相关领域高技能大师,担任实训基地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导师,效果良好。但由于行业大师本身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且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对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一般只开展了短时间、低频率的教学,不能开展长期、高效的实践性教学。所以,“走出去”才是当前高职外语双师培养的关键,教师需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积极参与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在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活动中,以学生的心态和身份学习与实践,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实操技能。学校也要积极得创造“走出去”的有力条件,促进教师成长。

3.3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校企合作多元师资培训体系

开放、移动、共享的互联网给现代教育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外语双师的培养也可以依托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校企通过共建外语行业课程微课,慕课或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来完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师资培养;教师也可通过微信等平台,构建自己的专业朋友圈,跟踪行业最新信息与动态,与行业大家进行在线互动,思想交流,促进职业能力与实操能力的提升,从而打破传统培训时空上的限制,给平时工作量并不轻松的外语教师们更多的选择自由。

3.4 优化激励评价保障体系,确保外语双师的可持续发展

双师教师资格认定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双师培养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双师素养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是保障。以下几点值得学校及有关部门认真思考:(1)将 “双师”素养纳入学校的人事评审和考核制度,如教师职称聘任,评奖评优等激发教师提升双师素养的积极性。(2)细化教师专业实践考核标准,量化教师从事专业实训或顶岗实践的课时、任务、成果或参与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性教学的工作量等,明确教师双师成长的方向。(3) 健全“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承认教师在提升职业技能及素养方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给于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提供相关服务,提高教师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2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3-44.

作者简介:张雷(1980-),女,湖南常德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外语教师培养路径卓越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互联网+教育”下的外语教师TPACK框架构建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