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运用期货投资工具管理农产品流通的若干思考
2018-12-08刘欢
摘 要:在近期发生的中美贸易战中,农产品成为两国博弈的主战场,大豆更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是大豆进口大国,国内种植分布不均而总体需求量巨大,大豆市场的生产与流通因此存在隐患,尤其是在国际经济形势难以预料的情况下。由此,企业需要借助期货投资工具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需要指出的是期货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依靠期货市场自身的条件以及现货市场的积极配合,我国在这方面仍有不足。最后指出政府与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应加强建设,为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管理农产品流通的期货投资工具。
关键词:期货投资工具;农产品流通;流通费用;交易成本
一、背景分析
大豆是我国进出口的主要货物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进出口金额会随着与世界各国的政治博弈、经济发展状况而呈现不同的变化。中国是大豆的进口大国,其进口额远远大于大豆出口总额。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大豆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国内大豆生产企业面对需求旺盛的市场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大豆加工企业面对国内供给短缺的市场需要借助国际贸易的方式来增加原材料的供给。在以上两种企业追求各自经营目标的同时,产生的各种流通费用以及交易成本会降低企业的运转效率。利用期货投资工具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流通费用促进大豆以及各种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并以此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并完善中国的农产品市场。
此外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拉开,中国对美国加收25%的进口关税导致大豆市场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从国内的大豆生产商以及加工商角度来看,既是契机也是挑战。因而,在此背景下利用期货投资工具来管理商品流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大豆市场现状及期货市场分析
1.大豆流通现状
东北平原是我國大豆的主要种植区,个体农户是生产者中的主力军,因此大豆市场无法实现规模化以及机械化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进口大豆在竞争中更占优势,并迅速挤占市场导致中国的大豆的进出口数量严重失衡。此外,个体农户在市场利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缩减生产,导致国内大豆种植总量逐年减少。
其次,收购商成为大豆流通渠道的第一个集散点,大豆的产地比较集中而消费地区遍布全国,收购商能有效地降低个体农户的交易成本。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个体农户无法与收购商形成良好的平衡关系,会存在收购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这将进一步压缩种植者的利润空间。
大豆的流通方式主要有国内销售和国际贸易两种,包括日本、俄罗斯、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每年均进口中国的大豆及其他大豆产品。然而近年来我国大豆的进口金额是出口金额的几百倍,美国将近六成的大豆出口到我国,使得本土大豆生产商受到巨大冲击。同时,国际贸易较国内贸易复杂多变,大豆生产商以及加工商面对不明朗的国际经济形势承受损失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2.期货市场分析
中国的期货市场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1988年第七届人大代表大会开始指出探索期货贸易的问题,而此时第一家期货交易所在芝加哥已存在了一百四十年。随着政府逐渐意识到期货交易的重要性,期货市场经过不断改革和逐步发展能够发挥其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等作用。
我国有四所期货交易所,且每个交易所有特定的交易品种,其中农产品的期货分别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以及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大豆商品本身具有的品质易量化评级、供应量充足等特点,使得大连商品交易所将其作为主要的期货合约品种之一,为大豆生产商和加工商提供各种避险套利机会。
同时,期货市场推出了远期、期权等与期货有关的衍生工具,运用这些衍生工具进行投资组合的设计有利于与大豆相关的企业锁定生产成本或实现预期利润。除此之外,套利投机者也能利用期货市场买卖期货获得价差收益。
三、农产品流通结合期货市场的优越性
由于期货市场本身具有最理想的交易形式,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将其运用到商品流通中来管理生产以及销售等活动。经分析,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价格风险,稳定生产与流通
农产品流通往往存在产量价格波动幅度大的问题,且国内农业目前尚未完全实现大规模统一作业,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个体农户。这些个体农户由于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等因素而面临巨大的价格变动风险,与此对应产量会随着价格风险的变动而变动,并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加工商因此也会面临供给量频繁波动而影响其生产销售活动。
期货市场为有现货背景的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例如大豆生产商预期价格降低,如果没有期货市场作为保险,大豆生产商会缩减生产预防损失,产量的降低将会形成蝴蝶效应进一步影响国内大豆加工以及消费状况。期货合约作为期货市场最为简单的投资工具之一能够有效缓解价格风险的问题--预期价格下降大豆生产商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期货合约,当大豆成熟进行销售活动时再买入期货合约平仓,现货市场的损失能够被期货市场的盈利所抵补。即使市场价格没有按照大豆生产商的预料而降低,买卖现货的盈利能够抵消期货市场的亏损。套期保值相当于为企业购销活动提供保险,风险厌恶型的企业比较倾向于这一投资方式。
当然,套期保值的具体操作需要借助投资者日常经验的积累以及期货市场功能是否完善,如果期货市场发展失衡,期货合约的价格将会被扭曲,以此来管理现货流通的措施也将失去其准确度。
2.节约流通费用与交易成本
期货投资工具降低流通费用主要体现在节省运输费、保管费以及广告费等产品流通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到的主要费用。就保管费来说,大豆加工商无法预测未来价格的变动方向,在不使用期货投资工具的情况下,会考虑提前买进大量的大豆来防止未来购货成本的增加,在此过程中便会产生大幅增加的大豆保管费用,进而增加商品流通费用并降低流通效率。
将期货投资工具引进到该项流通活动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与大豆生产商签订远期合约。远期合约的内容主要是双方在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交易一定量的现货资产,大豆生产商接受远期合约的原因主要是其同样无法预测未来价格的变动方向,如果与加工商签订远期合同并确定具体的交易价格的期望收益高于未来交易而产生的期望收益,大豆生产商便会接受这一远期合约。经验表明,签订远期合约已广泛应用于大豆的流通活动中,成为降低流通费用与交易成本的普遍做法。
期货市场主要通过标的资产交割与现货市场相联系,降低交易成本可以通过交割的方式实现。比如大豆生产商选择合适的时间卖出期货合约并最终持有到期,由于期货市场公开透明,其价格不会被严重扭曲,同时由于市场参与者众多,其中不乏需要进行买入农产品的交易者,期货交易所会将这些交易者以期货市场价格进行买卖配对。在这一过程中,大豆生产商不需要寻求买者信息以及与买方协商合理的价格,因此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由于交易所作为履约保证,大豆生产商面临的违约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3.增加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一般来说,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企业收购个体农户生产的产品再将其销售给与其有交易往来的加工商或者其他中间商,最终将以大豆为原材料的商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一过程中,个体农户由于运输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的限制会选择当地数量有限的收购商,而收购商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压低收购价格并抬高销售价格来扩大二者之间的价差。此外收购商兼顾考虑运输成本等问题,倾向于将大豆销售给与其有交易往来的客户,因此销售渠道被固定化且流通成本偏高。
由于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地点分离程度较大,其销售渠道往往单一冗长。大豆收购商在持有大豆现货的情况下卖出期货合约,到期交割时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卖出大豆而不需要将买方限制在有交易往来的客户中。流通渠道的增加能够提高企业的流通效率,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降低利润。
四、运用期货投资工具管理农产品流通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尽管期货投资在管理商品流通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挥其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等功能,但其效果与期货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商品市场本身具有的特点密不可分。国内在这一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并由此引出解决方法:
1.投资工具种类较少,期货市场功能有限
首先,国内的期货合约品种较少,许多农产品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期货合约以及相应的投资组合。因此,利用期货合约来管理这类商品的流通是无效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所组成的投资组合种类更是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由此产生市场缺口导致企业无法完全规避风险,进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遭遇重大损失。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由于國内期货市场起步较晚,许多功能尚未完善。如果依靠市场体系本身的力量来促进市场的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不明显。因此,政府这只“无形的手”需要发挥作用,一些生产或者消费数量较大并且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农产品交易所应当设计对应的期货合约以及期货衍生工具。同时,期货公司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投资组合,是企业在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取最大的收益。
2.小农经济不利于期货投资工具的运用
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大部分农产品没有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生产者几乎都是个体农户。期货合约标的资产通常以吨作为计量单位,个体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能力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生产者进行套期保值时没有与较少产量相对应的期货合约可供选择。此外进入期货交易市场会产生一定的中介费用,如果没有足够的规模来分担这一费用,套期保值的成本将会远大于不使用期货投资工具的成本,利用期货投资工具降低流通费用与交易成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以上问题都是基于生产者规模较小的前提下分析得出的,如果农业合作社能够将这些个体农户组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生产者集合,这一压力将会得到足够的缓解。事实上,国内的农业合作社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应的管理体系,但农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进行期货投资与管理的方式并未普及。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将期货投资管理人才引进到合作社中,并将相关的期货知识传递给个体农户,增加其对利用期货投资规避风险增加收益的信心。
3.期货市场全球化程度不足
大豆是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大宗商品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大豆以及其他农产品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均会增加。如果期货市场的全球化程度与现货资产市场不匹配,期货工具便无法发挥出其全部功能。如果国内期货市场与国际期货市场相互隔绝,其价格不能与我国进口商或出口商面对的现货实际价格联系起来,两者变动缺口将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不符合期货规避风险的原则。
为避免国内市场无法提供有效的投资工具给国内进出口商的情况发生,政府应当加大期货市场的建设,加强与国际期货市场的联系。其中一个有效办法是降低国内期货投资者进入国外期货市场的各种交易成本,这种做法能鼓励跨市套利的发生,进而缩小国内与国际期货市场之间的不合理价差,使得国内期货价格更能代表当前整个国际市场的供给状况。
除此之外,完善国内期货市场交易与监管制度也是与国际市场拉近距离的方法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同理,经过交易和监管制度的完善,外商大量进入国内期货市场。国际化期货市场的形成不仅仅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投资管理工具,更能稳定产品的国际化生产与消费,进而稳定整个世界经济,体现中国与其他各国共同合作并发展的主题。
五、总结
在中国提出的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中也包括经济持续发展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农产品流通不仅仅关系到民生发展同时也在经济调整过程中成为重要改革对象。农产品市场应当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充分发挥其支撑经济的作用。来自高度发达的期货市场的投资工具与农产品流通的结合将会提高流通效率以及市场绩效。然而,国内期货市场尚未发展到这一高度,同时农产品生产者及批发零售商大多不具备期货投资的条件,其资金能力、管理制度以及风险控制状况都将企业限制在狭隘的流通渠道中。因此,政府需要积极进行相关改革,将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到极致,并以此增加国内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农产品与期货投资工具相结合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一环,国内的其他许多商品市场均需要依靠期货投资工具来降低流通费用甚至是产生突破性的进展。这都需要相应的管理者不断探索,设计出适合具体商品流通的期货投资工具以及风险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现货市场也应当有相应的制度与之配合。就国内的大豆市场而言,如果交易制度极度不合理且秩序混乱,再简单高效的期货投资工具也不能帮助其降低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
中国的伟大复兴之路还很漫长,尽管经济方面已取得累累硕果,但改革依旧是核心论题。市场缺乏改革会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并产生各种连锁反应,尤其是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陈耀庭,戴俊玉,管曦.不同流通模式下农产品流通效率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03):68-74+111.
[2]赵晓飞,田野,潘泽江.农产品流通领域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动因与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06):721-726.
[3]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2(03):81-95.
[4]龚梦,祁春节.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制约因素及突破点--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1):43-48.
[5]李玉梅.基于期货市场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效率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148-150.
[6]樊均辉,温思美.论期货市场与农产品流通--兼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1992(01):36-42.
[7]谢衍.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期货市场[J].中国经济问题,1989(06):41-44+57.
[8]许春燕.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粮食流通体系[J].中国流通经济,2007(06):10-12.
作者简介:刘欢(1997- ),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5级本科生,贸易经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