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朗诵现状分析
2018-12-08韩红雨迟煦
韩红雨 迟煦
【摘 要】 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第二届大学生朗诵大赛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了综合类大学大学生的朗诵现状,并对大学生朗诵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朗诵;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186-01
改善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对于素质方面的教育,是近些年以来我国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一个亟需解决的任务,也是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模式的一个基础方向。文化素质其中心思想极为丰富,对这个概念的解读非常多,理解最主要的中心思想,把握主要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所涵盖的文化性,具备一定的基础的本专业相关知识,心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优良的品质,不能与相应的人文素质所混淆,偷换概念,这是当下现实中高等教育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在对大学生有关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中,需要不断促进大学校园文化艺术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群体素质,从中所学习到的内容必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不久前中华古诗文经典朗诵工程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的启动之后,反响极佳,此类活动也开始受到了各地不同高校的重视。
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沈阳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二届“诵经典,品书香”经典名篇朗诵会暨全国大学生中华经典美文朗诵大赛校内选拔赛。最终,专业组同学的《木兰辞》和非专业组同学的《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喊黄河》、《将进酒》、《报任安书》等节目分别获得了二、三等奖。通过各获奖同学的表现和参赛作品可以看出,各位参赛同学的吐字发音清楚准确,语言生动活泼,在节奏的把握上富于变化,对于朗诵的内容中词、句、段之间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握的较好,能够比较恰当准确地表情达意,将经典名篇中的主要思想传递给受众,富有形象地表达经典篇目其核心内容,用声音渲染气氛,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经典的视听盛宴,学生在表达时不矫揉造作,不夸张别扭,整体效果毫无违和感。从参赛作品来看,不仅有古体诗《木兰辞》、《将进酒》,也有现代诗《闪耀吧,青春的火光》、《喊黄河》,可谓是选材丰富,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们对经典名篇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
目前,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想要认认真真的读书和阅读越来越难,人们更多的是在看手机、看电脑。通过对经典进行全新形式的朗诵,能够使得高校的学生在繁忙的学业压力之余,营造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学文化氛围,一份来自精神世界的惬意,并从中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通过举行类似的活动和比赛也能够使学校建设符合其自身历史与未来发展的文化品位与格调,使高校的未来发展更具其自身独有的特色。而通过诵读经典,学生可以从中提升文化素质,涵养情趣,拓宽视野,使自己在成长中发现不足,查缺补漏,专业的同学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努力成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時代,我们需要透过各类无营养价值的综艺节目去发现文字的魅力,发现其背后的故事。
通过在高校举办的各类朗诵比赛和相关活动不难看出,朗诵比一般朗读,更抒情,富有艺术性和音乐感。一些非文学类的作品,如书信,在作为朗诵的材料之后,会极大程度的偏向于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朗诵者在表达时很自然的带上非常明显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类的作品通过专业的朗诵是能够再现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场景、环境、气氛和生活,极大程度的在表达时发挥作品所独具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作为一名朗诵者,首要条件是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朗诵所要求的表情达意的前提下,分析其所选的文学作品,其次,朗诵者,要熟练的掌握发声的各种技巧,将自己的发音标准化。极其关键的一点是善于运用语调语气;朗诵者要有一定的舞台表演的修养和意识,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舞台调度,要有自然的表情和真实的情感流露,这是朗诵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对于要参加朗诵比赛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场合和听众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特长,从众多作品中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
反复朗诵名家名篇,文章里的优美词句、工整的行文特色会在不断的重复中被接纳、牢记。只有不断积累的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表达能力才会慢慢的有所提高。
在朗诵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在独立阅读方面的能力。反复的朗诵,使其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同时也会在诵读的过程中对字句的理解达到一种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在养成了朗诵的习惯之后,意味着对文学作品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并在诵读的过程中练习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沈阳师范大学举办的朗诵大赛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创建了一个平台,能帮助同学们查缺补漏,发现自身在朗诵方面的不足。通过比赛,也充分的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经典诵读,激发师生品读经典的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