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1)第二乐章转调分析

2018-12-08许诺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
关键词:贝多芬

许诺

【摘 要】德国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对奏鸣曲式结构的发展和创新作出巨大的贡献。其中他创作的最后一首奏鸣曲——《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1)作为人性记录的杰作之高度境界被无数次提及,本文正是以这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为例,對其转调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今后研习贝多芬其他作品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贝多芬;调式调性;和声进行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072-01

从贝多芬创作奏鸣曲的角度来看,从1794年创作第一首到1822年最后一首,可以说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在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贝多芬第三十二首《c小调奏鸣曲》(op.111),创作于1821-1822年,整首作品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使钢琴具有交响化的特点。在此作品的第二乐章中,旋律简单,动机流畅,但又包罗万象。

一、作品中的近关系转调分析——以两种近关系转调方法为例

在传统音乐理论中,“从一个调性转入到另一个调性的和声进行称为转调。一个调性以主和弦为代表,因此确定调性之间的远近关系。凡新调的主和弦是原调自然体系的各级大、小三和弦者,是近关系调。凡新调的主和弦是原调变音体系各大、小三和弦者,即原关系调”。①贝多芬善于通过调式调性色彩的变化来表现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推动音乐的发展,构成乐曲发展的起伏与层次。

(一)大调向下属功能系统进行关系调的转调。大调的下属功能近关系调有:下属大调、上主音小调与下中音小调。贝多芬在其Op.111第二乐章中运用了大调转入下中音小调的方法,在自然音的大调与它的平行小调之间,利于原调的Ⅵ级和弦作为共同和弦,引出转调和弦,最终确立新调,如谱例:

上述谱例是Op.111第二乐章的第二个乐句。贝多芬在这里运用了C大调的下属功能组六级和弦作为共同和弦,它等于a小调的主和弦,由此转入了a小调,其后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保持两小节并做了主属交替,巩固了新调的地位。

(二)小调向下属功能系统近关系调的转调。小调的属功能近关系调有:属小调、平行大调与下主音大调。小调转的平行大调同样也是使用较为常见与频繁的副调之一。大调式的色彩较为明亮,与原调形成调性色彩之间更加鲜明的对比。在本乐章中,贝多芬运用小调转入上中音大调(平行大调)的转调处理手段将乐曲在a小调上的展开又转回C大调,谱例如下:

从上述谱例可以看出,贝多芬利用a小调主和弦与其平行大调六级和弦作为共同和弦,将乐曲从a小调转回了C大调并在其新调上展开了属-主-下属-属-主的和声进行,稳定的新调的调性。

二、远关系转调分析——前调变音和弦等与后调自然和弦

凡是新调主和弦为原调含有变音的大、小三和弦者属于远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调性之间的共同因素,自然地从一个调性转向另一个调性。其中前调变音和弦等与后调自然和弦的方法是远关系调性转调的一种常见手法。在前调的变音和弦中,以原调的副属和弦作为共同和弦进行转调,根据它在新调中的功能或者音级而确定和声继续进行的方法。贝多芬在第二乐章中也利用了此手法对作品进行了转调的布局,谱例如下:

如上述谱例所示,贝多芬利用了C大调的降三音的下属功能组和弦(四级和弦)作为共同和弦,它等同于bE大调自然音的二级和弦,巧妙的将乐曲从C大调转至bE大调,丰富了和声色彩,使得该作品更具有研究价值。

三、结语

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中所使用调性变化的方式的方法,推动了和声的发展,对以后浪漫派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预示着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的一些新特征的出现,为其在音乐创作中对调性的色彩性和开放性使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其具有复杂性的和弦的结构,和声色彩明暗表现的突出以及和声语汇的丰富扩大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1):165.

参考文献:

[1]保罗·兴德米特.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桑桐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3]桑桐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贝多芬只有一个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
《贝多芬第二十八首钢琴奏鸣曲OP101》演奏版本的比较
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分析
孤独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