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回眸与反思
2018-12-08马慧卿卢静
马慧卿 卢静
摘要:文章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内容、角度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双语教育政策、现状、师资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剖析了人类学、文化認同、互联网等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总结了其当前的研究生态,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此基础上,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 双语教育 双语改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155-02
所谓“双语教育”,就是指以两种语言同时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制度。[1]世界双语教育专家W.F.麦凯指出:“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2]在我国,双语教育包含多种含义,即除了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教育以外,也指对大多数中国学生进行英语(第二外语)的教育,在这里,是指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教育。双语教育研究在促进双语教育发展方面占支配角色。因此,梳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文献,总结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已有的成果、存在的问题等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双语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双语教育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双语教育政策研究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随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编写并出版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解读》一书,全面解读了双语教育政策、制度,提出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意见。王莉颖在2008年出版的《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第六章论述了双语教育政策法规的相关内容。
(二)双语教学现状研究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研究90%以上以新疆地区为主,涉及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双语教学的配套资料方面。彭婧、范俊军在《贵州少数民族州县双语教学历程、问题与对策》中也提到双语教学教材短缺。许多少数民族州县的双语教学没有教材,少数地方有课本,却没有辅导资料,这严重滞缓了少数民族州县双语教育的发展。[3]
第二,关于双语教学效果方面。如王金玉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汉双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调查发现教师的双语教学效果明显、低年级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育经费占比低等问题。
第三,关于学生双语水平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如张慧霞等在《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中提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水平不尽相同,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棱两可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多数研究者都提出了可行性意见。例如准确定位双语教学目标,全面加强师资培养力度,构建完整双语教学体系。
(三)双语教育师资研究
双语教育师资研究主要是关于双语师资培训方面。
首先,双语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苏德、王思人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研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得出双语教师培训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培训动机不足,培训机制不科学,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4]
其次,双语教师培训的改进建议。赵晓玉在《新形势下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则提出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待遇。
此外,也不乏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毛菊《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及培育》从跨文化交际出发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四)不同地区双语教育研究
不少学者对各地的双语教学开展个案研究,主要以新疆和田、南疆、伊犁等地区为研究重点,其次还涉及云南、贵州、凉山等民族地区。如陶云等的《不同教学模式对少数民族儿童汉语学习的影响———以云南德宏州傣族儿童为例》、汪丽娟《围绕民汉双语教育的讨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育为例》。
另外,有学者通过审视美国、新加坡、文莱等地区的双语教育,结合对双语教育的调研,提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二、双语教育研究的角度、方法分析
(一)人类学视域下的双语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的前景与人类学息息相关:人的本质的转换与文化的传递始终处在人类学的双向观察之中,而跨文化知识的沟通与理解、文人角色的呈现将在中国教育的进程中不可或缺。[5]这为审视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如苏德、刘玉杰在《人类学视域下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问题研究》中从人类学视角入手分析了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意见。
(二)文化认同角度下的双语教育研究
王维华等在《国家认同视野下的民族双语教育——基于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分析》中提到文化认同角度下的双语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两个角度:国家认同和多元一体。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人在《比较政治学: 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以“国家认同意识”的方式提出了“国家认同”。[6]关于多元一体,主要是向伟等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主题回顾: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中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主题进行了回顾。苏德等人在《“多元一体”理论下的民族团结教育及其实施路径探究》中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视角,探讨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及实现路径。
(三)互联网发展视野下的双语教育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為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使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得到突破性发展。
学者们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法、访谈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开展研究,提出加强互联网的应用和推广。阿呷热哈莫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分析与应对思考——以凉山彝族为例》通过分析彝族教育发展的困境,提出对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思考。在教育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双语教育的发展尤其教学必然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在3D打印技术、远程教育、计算机、电子书包这些方面,学者们开展的研究为数尚少。
(四)“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双语教育研究
“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双语教育研究主要基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由此学者们从此角度,研究不同区域在这一政策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谷亚华等《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安全与双语教育》中主要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云南跨境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田忠山、杨慧英《“一带一路”视阈下内蒙古语言现状模式研究》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探讨了内蒙古地区语言研究的现状。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上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量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首先,研究内容上有待进一步挖掘。从上述的分析,我们看到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广度、深度还不够,内容上缺乏理论高度论证,事实性归纳和现状描述较多。在双语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新疆地区教学、现状等研究,对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研究比较少,如评价、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等方面,朝鲜族、哈萨克族等其他民族研究较少。因此,研究者在研究内容上还需进一步发掘新的研究领域,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双语教育研究的发展。
其次,开展多视角交叉研究。目前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教育学领域,而双语教育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如心理学、统计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双语教育,结合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因素也是需要研究者考虑在内的,如此才能更加卓有成效地促进双语教育研究的发展。
再次,鼓励研究者积极参与研究,多进行田野调查,吸收最新的研究方法。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要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吸收西方人类学实地考察的方法和着重现实的分析是一条比较踏实可行的路子”。[7]马戎教授也说:“学者要想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人类社会,要想科学地分析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基础结构、内在矛盾和演变规律,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8]当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田野调查,以便于实地了解、考察所研究地区的人文、社会经济等情况。在获得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促进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颖.双语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探析[J].教育科学,2002(6):33.
[2]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45.
[3]彭婧,范俊军.贵州少数民族州县双语教学历程、问题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74.
[4]苏德,王思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13.
[5]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39.
[6]王维华,王维中.国家认同视野下的民族双语教育——基于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58.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2.
[8]马戎.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前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81.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