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2018-12-08张福东

现代交际 2018年17期
关键词:开题毕业论文理论课

张福东

摘要: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事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能否实现,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质量,事关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事关共产主义理想能否早日实现的大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质量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153-0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能追踪最新理论发展前沿,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事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能否实现,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质量,事关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事关共产主義理想能否早日实现的大问题,因此,要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提高招生质量

与上个世纪相比较,近些年来,在本专科生就业质量相对不高的情况下(注:这是从毕业生的角度看),同时,国家在研究生招生方面采取扩招政策前提下,有很多本专科毕业生选择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一是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二是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硕士研究生因学科专业的不同,存在大量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现象,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就显得参差不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因此,要严格把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政治立场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年轻人选拔出来,再进行严格培养,才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是扩大招生宣传,尽量把本学科和相近学科的毕业本专科生动员起来,参加研究生考试,扩大研究生录取的备选范围。二是招生时尽量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相近学科的本专科毕业生,这样的学生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三是对其他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要严格选拔,对这样的考生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加试,选拔出优质生源。提高招生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

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质量低,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来;教学质量高,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来。一是要制订高质量的培养方案。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分解成几门具体的课程,同时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标准,科学合理地安排其他各门课程。培养方案制订得科学合理,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前提。二是要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授课。首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储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拥有灵活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自身应该认真学习、全面掌握、深入领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深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任课教师要在马言马信马。头脑里想的和课堂上讲的不一致,就不配当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不能把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应该把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当作一生追求的崇高事业。只有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信不疑,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深入浅出、丰富多彩,理论的魅力才能彰显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采用传统的讲授也好,采用PPT授课也罢,采用理论“灌输”也好,采用启发式教学也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是多多益善,而是管用就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要唯方法而方法、唯手段而手段。四是对研究生课堂要严格管理。在“以学生为本”的氛围下,学生“打不得、骂不得”,一切顺着学生来,这不是教育的真谛。当然今天是不能打骂学生了,但是,严肃的、严厉的批评教育还是必需的。同时,校、院(部)、老师要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五是要以闭卷考试和结业论文的方式考核。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怎么考就怎么学,开卷考试,学生就松松垮垮地学;闭卷考试,学生就会认真地学。为了让学生学习、领会、掌握、运用、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方面必须闭卷考试,学生该记住的必须记住;另一方面还应该有能力考核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六是对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要开设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要制订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辅修方案,并严格执行辅修方案,补齐马克思主理论基础知识的短板,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培养。

三、提高管理质量

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要靠制度管人管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才有章可循。一是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培养方案、导师管理、课堂管理、考试考核、实践教学、学生评优选先、毕业论文管理等制度,制度建设要涉及教学管理全过程,才能有效地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建立教学评价制度,对研究生教学进行评价,由学生、同行和督导组三方从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打分,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任课教师的进入和退出。有评价机制和淘汰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三是建立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制度。四是健全奖惩制度,校、院两级要建立研究生的奖助体系,包括新生奖学金,国家、省、学校奖助学金,研究生生活津贴,助学贷款和特困生资助等等。五是建立导师管理制度,对导师的选拔评价、考核管理和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责任进行规定。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该对研究生的思想、操行、学习等进行教育、疏导、管理。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撰写毕业论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學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业务工作的全面训练,培养、检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一是学位论文选题。毕业论文选题应尽可能符合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性的要求。硕士研究生应优先选择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力争能够解决一些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选题要导师集体把关。二是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硕士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前置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查毕业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充分和符合要求,并决定是否通过开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文献等。三是中期检查。中期检查重点检查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是否达到“开题报告”中提出的预期要求,即是否全面掌握并正确评价与课题相关的已有成果,研究过程是否正确、可靠,是否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研究生是否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是否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进度,目前存在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并决定是否通过中期检查。四是预答辩。预答辩应该按正式答辩组织开展,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研究生和导师协商后及时解决。五是答辩。硕士研究生具备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申请答辩的条件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是对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和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和评价,并决定是否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六是毕业论文的要求。毕业论文必须在理论分析或实践分析等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应体现出作者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应该语言通顺、观点正确、结构合理、有创新点,符合论文规范和字数要求。七是授予学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工作,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且经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和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科学合理地设置培养流程,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认真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才能使共产主义理想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开题毕业论文理论课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南阳市教科所召开河南省级课题开题观摩会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毕业论文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思路与实践
高校应严把毕业论文关
如何在毕业论文开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